學習傳統文化從“學”到“習” 企業進入“幸福模式”

學習傳統文化從“學”到“習” 企業進入“幸福模式”

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文以化企”成員參觀法薩建材有限公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對於企業管理經營的價值正被國內一些企業所認知。近日,記者跟隨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文以化企”成員到佛山一家傳統文化踐行企業進行參訪,並參與了多家企業的分享活動,記者瞭解到,目前,一些企業在傳統文化學習路上已從“學”進入“習”的階段,企業也開始進入“幸福模式”。

法薩:看得見的改變

當天,來自珠三角的80多家企業一起來到佛山法薩建材有限公司參與活動,其中包括本報與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企業基業長青》高級研修班部分學員。

佛山市法薩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銷售石英石板材及配套加工的現代化股份制企業,其企業願景之一是“成為中國石英石行業員工滿意度最高的企業”。公司董事長李小虎從2011年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五年後,他開始引導員工一起學習。目前,公司採用傳統文化導入企業管理的運作模式。

據介紹,公司導入傳統文化後,員工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大大激發,呈現一種自發自覺、創造性工作的狀態。

比如,技術科員工自發搭建設立了“技術科來料檢測室”,對來料進行質量檢測把關,這對於提升產品質量、保證產品質量穩定產生了實際效用;以前五金零件存放比較凌亂,使用時耗費很多時間尋找,庫管員工自發把五金倉零件進行歸類排序存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生產線員工自發改進了物料輸送,提高效率的同時,既減少了粉塵的散發,又提升了環保指數。

為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法薩推出“嚇一跳報告”,發動員工在生產過程中主動發現安全隱患,一發現即整改,把安全隱患消除在未萌發狀態。

在法薩總部,我們看到從董事長到經理都在踐行“五個一”——立一個志、讀一本經、改一個過、盡一次孝、日行一善,還有進一步行動的“一起毅行動”,把想法變成看得見的行動,變成可以落地執行的具體行動。

法薩企管中心總經理範立方每天堅持早到公司半小時——洗廁所!正是由於從上到下的帶頭作用,原本外包的清潔工作,員工“順手”都給做了。我們看到,法薩的辦公環境非常乾淨優雅。

法薩董事長李小虎談及學習傳統文化給自己帶來的變化,他說之前“不堪回首”。“學了傳統文化之後,很開心,心理上放鬆。今年太太和孩子也參與傳統文化學習,這是最高興的事,一家人有共同的精神世界了。因為家庭和諧了,事業才能有進步。”李小虎真誠分享心得收穫,笑稱“‘後院’很重要”。

科康集團:

從業績考核到客戶滿意度

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文以化企”活動已經進行了一年,參與傳統文化學習和分享的企業主每月一起舉行集體學習分享活動。為提高學習效率,本次應藍態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西勝的要求,各成員負責人分享時須圍繞“法禮德道”落地實施情況來展開。

首先分享的是科康集團的董事長鄭銀土,他也是“文以化企”的班長。鄭銀土介紹說,學習傳統文化之後,他首先將公司內部業績考核轉變為客戶滿意度考核。

鄭銀土稱,依照西方管理模式,企業越大,人心越浮躁,員工流失率也會越來越大。但自去年改變考核標準以來,業績不但沒下降,反而提升比較大。一年來員工流失率降低了,凝聚力加強了,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對企業未來走向也更加清晰。

對於科康集團的做法,王西勝點評稱,按照《中庸》的說法,這叫“子庶民而百姓勸”。考核業績會使人急功近利,也會給客戶帶來壓力,考核方向一換,先把高管的心安定下來,懂得去思考去關愛客戶,也會讓客戶感覺到更多溫暖。

王西勝認為,這種考核看似歸入“法”治層面,但是,這種考核帶著關懷,合乎“禮”治,也合乎“德”治。這一調整,事實上是把“法禮德道”納入一體了。

元瑞公司:

先做調研,從德治入手

元瑞公司是一家傢俱生產企業,公司董事長陳福龍在學習傳統文化上“學”與“習”幾乎是同步進行,高效執行。

傳統文化該如何引入公司?陳福龍首先做了摸底調查。摸底時,員工稱“每天有早餐就好了”“免費就更好了”。經行政經理核算,該項目一個月需要兩三萬的費用。陳福龍決定——做!5天后,員工吃上免費早餐。

第二次調研,陳福龍看到員工中午沒有地方午休,於是召集相關人員,立即行動,午飯後將飯堂改成午休區間,公司出資買回瑜伽墊,每人一張。

看到員工有了早餐和午休地方,陳福龍反省,原來自己之前只顧業績和賺錢,對基層員工竟如此冷漠。他開始想第三件事該做什麼?

暑假期間,他舉辦了親子夏令營活動,讓員工把遠在老家的孩子接到廣州,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15天的學習,孩子們發生了很大變化,更理解父母,更懂得感恩。某員工14歲的女兒,一直在老家和奶奶生活,參加完夏令營之後,這個孩子儼然變了一個人,為奶奶洗菜、洗衣服和端茶倒水,奶奶說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當企業負責人以員工之心為心的時候,員工的心也與企業在一起了。颱風“山竹”肆虐期間,元瑞廠區遭遇海水倒灌,1000多件傢俬瞬間被泡在水裡。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員工們主動回公司夜以繼日地轉移貨物。在公司幹部會議上,陳福龍忍不住哭了,他被員工深深感動了。兩天後,公司恢復生產,這是不可思議的速度和效率。

陳福龍在分享時稱,自己在學習《大學》和《中庸》時,心靈屢屢受觸動。傳統文化進企業該怎麼做?開始也很迷茫。“求真,真想幹,真幹!”陳福龍的體會是傳統文化進企業,關鍵是先進人心,先得到大家認可,“先不要結果,先做人文關懷”。

據悉,公司引入傳統文化不到一年時間,員工流失率降低了,產品品質提升了,客戶滿意度提升了。

“陳福龍這個例子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找到信心。”對於元瑞公司的做法,王西勝點評稱,人生大事首先就是吃飯,然後是睡覺,再就是照顧他的老人、關心他的孩子。這是從關懷入手,關懷也是“德”治。德跟道是密切相關的。他沒有一廂情願,而是先去做調研。他做早餐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長年堅持下來,這就是“法”治。他從“德”治入手,但同時把“法禮德道”都包含了。

和發倉儲:

裝空調、改伙食、為員工過生日

廣州和發倉儲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道傑分享時稱,2016年學習傳統文化之前,每天感覺很壓抑、很焦慮。學習之後,心開始定下來。

林道傑踐行的做法是先給員工宿舍全部裝上了空調。去年和今年連續為員工孩子開辦暑期夏令營,這些孩子參加學習之後,知道父母的辛苦,回家會主動幫父母洗碗、拖地。

今年6月,公司改善伙食,把原來的自助餐變成圍餐,增強了員工凝聚力。另外,公司每月為員工舉辦生日會,“發現有的員工幾十年沒有過過生日。”林道傑說,“生日會讓員工很開心。”

“無條件,不期待。”林道傑說,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沒有期待什麼,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西勝點評稱,林道傑的這些做法屬於“德”治,德的實質是造福,造福就是把愛心變成實際行動,把關愛做實了,落地了。

“人都是以心換心的,先行的企業如方太、蘇州固鍀、鑫華新,還有法薩,都是營造家的氛圍,就是拿出真心來。比如,暑期安排員工親子團聚,這就屬於德治,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讓對方感受得到。”王西勝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