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一、《三字經》裡的神童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華人,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從小讀書非常用功,加之天資聰穎,很小的時候就寫得一手好詩文,在鄉里有“神童”之譽。

提起劉晏這個名字,歷史上可是很響亮,因為他被奉為模範式的人物列入了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這幾句話,包含著一個自古以來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那就是幼小的劉晏,向前往泰山封禪的唐玄宗李隆基獻書,受到賞識,唐玄宗一高興,將他帶回長安,封他為秘書正字,成為秘書省年齡最小的一個官員。

劉晏的神童之名由地方傳到京城,並由此而名傳後世,人載《三字經》。

唐玄宗授劉晏一個秘書正字之職,實際上也不是叫他做官,說實在的,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能做得了什麼呢?他是看到劉晏是一個可造之才,給他一個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至於今後是否真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那就是師傅領進門,成藝在個人了。

劉晏進京後不久又露了一手。

開元十五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唐玄宗在勤政樓大宴群臣,慶賀 太平盛世。君臣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藝人的表演,藝伎們知道皇帝在勤政樓上觀看錶演,紛紛拿出了絕活,演出隊伍中,一個雜耍班演得非常精彩,表演的是一個五大三粗的女人,人稱王大娘。 只見她蹬著馬步,肩頭豎著一根長竿,長竿頂端做了一座小木山, 一小孩子手拿紅綢帶,在小木山上做各種驚險的動作,引來陣陣喝彩聲。

劉晏看到如此絕妙的表演,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

唐玄宗見劉晏忘情的憨態,指著頂竿之戲對他說:“劉晏,你以此為題,詠詩一首,行嗎?”

劉晏稍停片刻,便口占一首:

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謂倚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唐玄宗見劉晏才思敏捷,有意要考考他:“你為正字,正得幾個字呀?”

劉晏隨口答道:“天下的字都能正,唯獨‘朋’字正不得。”

張說也坐在旁邊,聽到劉晏的妙對,驚歎不已。原來,“朋”字在古時候是一個“鳳”,篆書的鳳字整個字也都是一個歪字,而在楷書的正規寫法,“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也是歪向一邊。因此,劉晏的回答,不僅表現出他的機智與幽默,同時也說明他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大文豪張說在一旁感到詫異,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玄宗泰山封禪時的一念之仁,撿回一個神童,為唐王朝攬下一位棟樑之材,使中國歷史上多了一位傑出的理財家。劉晏經過多年州縣“親民之官”的歷練,安史之亂以後臨危受命,掌管中央的財政工作,官至戶部度支郎中,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轉運、鹽鐵、常平等特使之職。因為主管中央財政工作,故歷史上稱劉晏為“計相”。

二、挽大唐經濟之救危財相

理財家劉晏任職於安史之亂以後,當時,山河破碎,軍隊和中央政府的經費支出主要靠江南地區供應,而財政開支浩繁,驕兵悍將又經常截留中央稅收,在這種條件下主持財政工作,困難異常突出, 較之當年管仲、商鞅、桑弘羊的理財,難度更大。劉晏能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做到充實國家財政而又不加重人民的負擔,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劉晏到底用什麼方法理財?在主管唐王朝經濟工作的過程中, 到底進行了什麼改革呢?

1、改革漕運,構築大唐生命線

恢復漕運的難與利

劉晏擔任財經工作的第一個巨大成就,是恢復並改進了江淮的漕運,保證了京師長安的糧食供應。

唐朝建都於長安,關中雖稱沃野,由於土地狹窄,出產的糧食難以滿足京師百姓及駐軍的需要,更談不上儲備糧食以調劑水旱之災,解決的辦法,就是從年年豐收的江南地區運糧到京師長安。

古時運輸,旱路稱之為“轉”,水路稱之為“漕”,合稱為“轉漕”。 由於從東南運抵京師的糧食多從水路運輸,故習慣上將從東南地區向京師運送糧食稱之為“漕運”。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唐朝自唐太宗以後,京師人口增加,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就日益增加,漕運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困難越來越大。

廣德二年(764年)三月,劉晏臨危受命後,立即帶領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由東渭橋開始,沿途仔細勘察河道,到處訪問群眾。對 三門山的棧道、石渠和河口、洛口的堤堰倉庫,步步探討,處處用心,“凡所經歷,必究利病之由”,一路深入總結過去辦漕運的經驗和教訓。

經過考察,劉晏發現,要打通運道、恢復東南漕運困難重重。

不過劉晏的思維方式超乎常人,他不但看到了恢復漕運的困難,也看到了打通運道,恢復漕運所帶來的巨大商機:

一是京師三輔的百姓,苦於繁重的賦稅徭役,如果東南的糧食運抵長安,不但能夠減輕百姓的壓力,還將大得民心。

二是東都洛陽由於受戰禍的影響,經濟已是十分蕭條。恢復漕運,能帶動洛陽的經濟發展,讓這座古城重新煥發出活力。

三是通過漕運,可以想辦法解決沿途部隊的軍餉問題,這有助 於國防鞏固,國家統一。

四是漕運開通之後,舟船暢通,商旅往來,可以讓城鄉經濟重新 活躍起來,可漸追“貞觀、永徽之盛”。

於是,劉晏設法恢復運道,並大膽對漕運制度進行改革,前人承辦漕運的良好經驗,他——吸收,同時又有自己的創新,使唐代的漕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改革漕運

首先,劉晏發動民工,淘挖淤泥,疏通河道。極為難得的是,幹這樣的苦力活,身居高位的劉晏,竟然身先士卒,挽起褲腳,親自下 到河道挖泥廣見一水不通,願荷鍤而先往;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先趨。”

著名詩人岑參這樣歌頌劉晏:

劉公領舟楫,汴水揚波瀾。

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

劉晏憑著他不懈的努力,恢復了唐朝的生命線。

當第一批漕糧運抵長安時,代宗皇帝喜不自禁,派宮廷衛士吹奏鼓樂,在東渭橋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宰相元載率京城文武百官到東渭橋迎接救命糧,並宣讀代宗聖旨:“卿,朕鄉侯(蕭何)也!”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2、改革鹽政,擺脫財政危機

劉晏這個轉運使還兼鹽鐵使,在辦理漕運的同時,還兼管江淮鹽政。精明能幹的劉晏,在食鹽這個特殊的商品上做文章,對食鹽專賣制度進行改革,通過食鹽專賣增加財政收入。鉅額的鹽利收入,一部分花在軍國之用上,一部分用於彌補漕運費用的支出:“晏始以鹽利為漕傭。”

唐初,承襲隋朝的舊制,開放鹽禁,允許私人自由經營,對鹽不實行專賣,不徵專稅,生產鹽也不交產品稅,只是在銷鹽的時候和其他商品一樣繳“市稅”,商人們從經營食鹽的過程中發了大財。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多世紀。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劉晏上任之後,在食鹽專賣問題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組織上進行整頓,精簡機構,淘汰冗員,清除魚肉鄉民的貪官豪吏。史書所說的“出鹽鄉因舊監置吏、亭戶”“但於出鹽之鄉置鹽官……自餘州縣不復置官,即保留滷旺產豐的鹽產地舊有的鹽監建制,設置官吏,管理亭戶;其餘滷淡產量少的地區,責令停產,或由各監分別兼管。

經過整頓,只是在主要的產鹽區設立十個鹽監。十個鹽監除兩個管理井鹽外,其餘八個都是管海鹽,分屬浙、淮、閩鹽區。鹽監是管理食鹽生產和收購的機構,部分食鹽也在鹽監所在地直接出售。

另外,劉晏還在離產區較近且交通發達的漣水、湖州、越州、杭 州四個地方設置規模很大的堆棧性質的鹽場,負責食鹽的收納、儲存、中轉和分運分銷。

有了這些大鹽場提供的倉儲保證,產地生產出來的食鹽,政府可以全部收購,從源頭上杜絕食鹽走私。

劉晏整頓鹽政更重要的方面,在於他從制度上對食鹽的專賣做了重大改革,改食鹽的直接專賣製為間接專賣制——就場專賣制。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劉晏的新鹽法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從加強技術指導來促進食鹽生產,從增加鹽的生產來擴大鹽的流通,爭取有更多的鹽利收入,而不靠剋扣鹽戶和提高鹽價來進行財政搜刮。劉晏管理鹽政期間,鹽價一直維持在每鬥鹽一百文的價格水平。

劉晏改革鹽政,一方面使國家控制了貨源,既掌握了批發環節, 又管理了零售市場,富商大賈就只能在規定的範圍之內從事正常的商品流通,不大可能興風作浪,牟取暴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大大節省官運官賣、多設機構人員所花的費用開支,充分利用商人,尤其是中小商人的銷售能力,馬馱人挑,把食鹽運銷到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大大改變了官賣時農村食鹽供應難的狀況。

這是在官營商業領導下對私營商人實行限制和利用相結合的政策。這種政策實行的結果是:促進了鹽業生產的發展,擴大了鹽的銷量,穩定了市場鹽價,方便了商人經營,平息了走私之風,從而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鹽政改革使政府得到了好處,人民也不患無鹽了,即“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

劉晏實行食鹽專賣,無疑是受到了管仲、商鞅、桑弘羊的影響, 其基本精神也和前人一脈相承,但在具體做法上,他又有了新的改進,使鹽法變得更加完善以切合當時的實際,從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劉晏並沒有拘泥於舊法,一味師古,而是看到今昔之變,因時制宜。他否定了食鹽的官運官銷,表現出了他大膽改革的精神,不愧為桑弘羊之後在經濟方面的又一個大改革家。

3、救危財相

劉晏以地方官進入中央政府擔任財政領導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地勤奮工作,將大唐王朝的經濟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是一位救時財相。

劉晏初兼任轉運使時,天下戶口不過二百萬,不多年便增加到三百萬。故歷史上說,凡是劉晏管轄的地方,人口就增加,不是劉晏管轄的地方,人口則沒有增長。這種情況固然是他所管轄的東南地區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但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劉晏的正確決策、財政工作做得好也有一定的關係。

劉晏開始實行食鹽專賣的時候,國家每年的鹽利收入為四十萬緡,十年之後,竟然達到六百萬緡,國家財政收人也從當時的四百萬緡增加到一千二百萬緡,“由是國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史書記載稱劉晏:“因平準法,斡山海,排商賈,制萬物低昂,常操天下贏資,以佐軍興。雖掌兵數十年,斂不及民而用度足。”“陰籠商販之利,潛制輕重之權,未嘗廣置官屬,峻立刑法,為抑勒禁制之舉。” 這些概括性的評述,道出了劉晏理財的成就和特點。

劉晏還是一個任勞任怨、工作勤奮的人,“每朝謁,馬上以鞭算”, 連騎馬上朝、坐在馬背上,還在計算著他的那套財政賬,可見他對工作抓得多麼緊。為了工作,他還不辭辛苦地奔波於各地,督促、檢查工作。據載他在江淮督辦漕運的時候,路過老家曹州,也沒有回老家探望一下。

錢起為此還專門寫了一首《奉送劉相公江淮催轉運》的詩:

國用資戎事,臣勞為主憂。

將徵任土貢,更發濟川舟。

擁傳星還去,過池鳳不留。

唯高飲水節,稍淺別家愁。

落葉淮邊雨,孤山海上秋。

遙知謝公興,微月上江樓。

通過這首詩,可以更形象地體察出劉晏是如何為了國事而風塵僕僕的。

《三字經》神童劉宴,大唐之救危財相

劉晏主管財經的時候,中央政府的權威還不穩固。大曆十一年,李靈耀佔據汴州,與中央對著幹,截留賦稅,使中央財政更加困 難。劉晏以羨餘補財政不足,沒有加重百姓的負擔,繼廣德年間通漕救急之後,又一次出色地使唐王朝擺脫了財政危機。

由於唐代宗的信任,劉晏自廣德二年(764年)接辦東南漕運, 並自大曆元年起,以皇帝特派專使——鹽鐵、轉運、常平、租庸等使的身份,一直分管東南地區的財政經濟。

在這段較長的時間裡,劉晏充分施展了他的理財本領:改革糧食漕運制度;完善食鹽專賣政策;改進常平工作,平定市場物價;舉辦均輸業務,開展物資交流,在經濟工作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瀕於崩潰的唐王朝經濟得以起死回生。

劉晏在安史之亂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家財政極度困竭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擔負起理財的重任,對當時的財政經濟工作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庀軍國之用,未嘗有搜求苛斂於民”,為唐朝後期的經濟恢復與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晏辦事能幹,勳勞卓著,他的理財方法和經濟思想,有很多精彩之處,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筆寶貴遺產。

參考文獻:《從神童到理財聖手:劉晏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