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方法

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方法

文 | 貓叔

兒子曾有個很不好的問題:屢教不改。比如,一個單詞的寫法,第一次寫,錯。

我耐心地教一次,再寫還是錯。

第三次先緩和一下心態,默唸一遍親生的,然後變換一個教學方法再教一次,然而……

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方法

真的是孩子太笨了麼?

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很多家長一樣都會有這種擔心,但經過觀察,孩子並非有什麼先天的駑鈍,而是他在學習時根本沒有進入專注的狀態,也就是說,在那種顧左右而言他的時候,不管家長如何努力,孩子卻還在原地踏步。

那麼,孩子這個屢教不改的難題怎麼解決呢?

給大家推薦一箇中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我學習並運用了陶行知先生的方法,覺得收效頗豐。

1933年陶行知先生上海流浪兒工學團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在操場上看到一個男孩子和另一個學生髮生爭執,隨後男孩撿起半塊磚頭想要打架,陶行知馬上跑出去制止,並告訴那個男孩,10分鐘後你來校長室。

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方法

​片刻之後男孩怯生生地來到陶行知的辦公室,準備接受懲罰,沒想到陶行知卻拿出一塊糖給男孩,並告訴他這是獎勵!男孩立刻懵了,打仗還有獎勵?

陶行知看著男孩盯著他的眼睛,認真地告訴他:這塊糖獎勵他尊重師長,聽見我的喊聲,你立刻停下來!

隨後陶行知又拿出一塊糖,繼續獎勵這個孩子:我讓你10分鐘到辦公室,可是你5分鐘就來了,我獎勵你遵守時間。

孩子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他不再那麼害怕,但還是保持著尊重。

這時陶行知又遞過來第三塊糖說:“這塊糖還是獎勵給你的,我剛才詢問了其他同學,大家說那個同學欺負女同學,你有正義感阻止了他,所以這塊糖獎勵你的所作所為。”

這時候孩子哭了說:“校長,不管怎麼說,我打人不對,我錯了。”校長拿出了第四塊糖說:“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明你是個好學生,這塊糖獎勵給你,繼續做個好人。”

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方法


​假如換成普通的管理者,看到孩子拿著磚頭和別人打架的時候,可能會當場大發雷霆,然後對孩子實施訓教和體罰,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因為有隱情在其中,就算嘴上承認了錯誤,但也僅僅是為了逃避懲罰而已,心中依舊忿忿不平,甚至在下一次依舊如此,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問題。

相反,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先是反差化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覺得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對話。隨後又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分析和調查,找到了孩子出錯的原因,這樣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心服口服。

最後,陶行知先生還給了孩子主動表達的機會,做到了互相交流,既讓孩子有所思有所想,又可以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當我們糾結於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不要陷入用同一個方法反覆灌輸教學,不妨換個思路,從另外的角度來給心不在焉的孩子一個思維上的驚喜。

轉變了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就改變了孩子在某些時刻對待學習的思路和專注度,這樣狀態下的孩子才可以更好完成學習任務。

與人鬥其樂無窮,其實育兒也是一種和孩子的小心思、壞習慣做鬥爭的事情,家長一味簡單粗暴,將所有原因都歸結於孩子,只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疏離感,不僅不能學好,甚至連親子關係都要淡薄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