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為了達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對中國的沿海口岸進行了全面封鎖,以此來切斷中國所有的國際援助通道。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雲貴川大西南成了支撐全國抗戰的大後方。自日軍的全面封鎖後,滇緬公路成為了中國接受國際援助的唯一通道,日本為了全面無死角的封鎖中國,加緊了對緬甸的入侵,一場圍繞著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的抗戰揭開了序幕。

“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滇西抗戰紀念碑

血肉“滇緬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沒有軍需的供應,就沒有抗戰的勝利。在現代戰爭中,交通問題至關重要,誰先控制著便利的交通,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佔據了制勝的優勢。中國大西南的滇緬公路成了最後一條國際交通線之後,中國和日本對滇緬公路在戰局中重大的戰略意義都十分清楚。

“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滇緬公路示意圖

1937年8月的國際會議上,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議修築滇緬公路,當即得到蔣介石的讚許,決定由中央政府和雲南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築路,施工力量由雲南省地方政府組織。龍雲返滇後,立即動員各方,研究方針,限期一年內修通滇緬公路。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里,由於工期緊張,滇緬公路全線每天出工人數超過20萬人。據後期統計,在1938年8月底,滇緬公路中國段959.4公里全線通車,築路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死亡人數約3000,平均每建成一公里就有3人死亡,傷殘者更是不計其數。

“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中國軍民修築滇緬公路

被譽為“抗戰輸血管”的滇緬公路建成通車後,成為了當時我國唯一的陸地交通線,支援中國抗戰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的從這條生命線上輸入,直接支持了全國的抗戰。這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中國遠征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東南亞,企圖全面包圍中國。1942年初日軍集結60000餘人開始入侵緬甸,妄圖切斷滇緬公路,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中國政府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也為爭取最後的國外援助在不斷抗爭,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的劣勢。

“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中國遠征軍紀念陵園

日軍用於進攻緬甸的6萬餘人,超過了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應英國一起進入緬甸作戰之邀,中英公共防禦滇緬路。由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計9個師10餘萬人編成的中國遠征軍開始入緬對日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超過6.7萬餘人。1945年3月,中國遠征軍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在滇西作戰的勝利,對中國的抗戰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不僅保護了滇緬公路的順暢,守護了中國的西南大門,支援了國內正面戰場的作戰,也同時支援了英美盟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作戰,為二戰的結束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三大戰役

1944年中國為全面打通滇緬公里,中國遠征軍先後與日軍發生了3次大戰役,即“騰衝戰役”,“松山戰役”,“龍陵戰役”。20萬中國遠征軍集結滇西,進攻龍陵,騰衝和松山。在這三次的偉大戰役中,松山戰役尤為慘烈。中國遠征軍經過了“十戰松山”,“三戰龍陵”後最終把戰線推至境外,以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和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後宣告結束。

“血肉駐路,遠征緬北”這就是真實的滇西抗戰

松山戰役遺址

“三大戰役”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最終贏得了勝利。以此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維護了滇緬公路交通線,拉開了中國對日大反攻的序幕。

自古以來,國強民富,國弱被欺。中國在近百年的反抗封建主義,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不斷長大,慢慢成長為一個大國,能自己維護獨立主權,維護國家的安定統一,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戰爭中一蹶不振,沒有了民族的團結,沒有了鬥爭的意志,我們何談勝利?中華民族在這場偉大的抗戰中取得了勝利,是民族的團結,是堅定的意志,更是革命先輩們的不屈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