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因為獎勵越高工作表現就越好麼?事實可能恰恰是相反的!

我們會因為獎勵越高工作表現就越好麼?事實可能恰恰是相反的!

金錢的動力或者其他?

如何讓自己更有動力?

如何讓孩子更熱愛學習?

如何讓員工工作積極性更高?

這些問題的本質都是如何激勵自我或者他人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一所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提供一組任務,裡面包含了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任務。實驗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些任務。在實驗開始前,他們把實驗者分為三組,告知每一組完成任務時會給予相應的獎勵。獎勵分別是:低等獎勵、中等獎勵、高等獎勵。

實驗之前,他們讓實驗者自己預測哪一組會完成的更好。86%的人都覺得獎勵越高的組會完成的更好。那麼事實如何呢?

結果是,獎勵越高,表現越差。與實驗者本身的預期截然相反!

後來為了驗證這個實驗結果的普遍性,他們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收入人群中,重複這個實驗三十多年幾百次。結果都是一致的。

為什麼會這樣?

實驗者於是更改任務的難易程度、更改獎勵的高低等因素,想尋找一個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

結果顯示:機械重複的任務,獎勵越高,表現越好;而越是複雜的任務,獎勵越高,表現越差;獎勵在團體任務中表現比單人任務更差。

我們會因為獎勵越高工作表現就越好麼?事實可能恰恰是相反的!

激勵的壓力

可能的原因:

1、獎勵本身會產生壓力,對我們的大腦造成思維負荷。單調重複不需要大腦思考的任務,在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下,表現會好。但是,需要調動大腦多種認知能力,進行深度思考的時候,獎勵造成的壓力,限制了大腦的思考能力,表現更差。

2、獎勵會造成思維的侷限性,讓我們聚焦於單一任務目標,我們的思維發散能力會受到限制,更容易產生偏見、窄視,完成任務時表現的更差。

3、有外部激勵的時候,內部驅動力會降低;相反,外部激勵較弱時,內部驅動力會讓我們有更好的表現。

4、群體愚見。在團體性任務中,獎勵本身減少了提出不同意見的動力,從眾現象更明顯。即使有時候是明顯錯誤的決策也是如此。

根據上面的原因,我們不難回答文章開始的問題。

我們要想讓自己表現的更好,應該給予自己更多的內部驅動力,而非外在的。

比如:工作中,應該告訴自己我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和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而不是為了公司的發展或者業績。

比如:減肥時,應該告訴自己我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積極的生活而鍛鍊,而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美或害怕他人的批評。

那麼如何去實現這種改變呢?

我們會因為獎勵越高工作表現就越好麼?事實可能恰恰是相反的!

輕微的獎勵比高額的獎勵更重要

在心理學裡面提高內部驅動力,降低外部驅動力,有一個叫"不充分的處罰"的方法。

不充分的處罰:當個體缺乏足夠的外部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何要剋制做一種想做的活動或取得一個想要的事物時所引發的失調;通常會導致該個體降低他對這個被禁止的活動或事物的評價。

輕微的處罰比嚴厲的處罰、輕微的獎勵比高額的獎勵都更能夠引導和改變孩子(我們)的行為,而且引導出內部歸因造成的改變也具有更長期的效果。

大家不妨試試,看能不能更容易讓自己做出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