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国演义之一语成谶

文侯(太子仇)在位时间相当长,在位三十五年,不过文侯的弟弟成师活的更长,成师比文侯小三岁,文侯死的时候,成师是五十八岁,在古代,人活七十古来稀。能到五十八岁,就相当于现在的九十几岁了,可见唐叔虞这一支都比较的长寿。

春秋晋国演义之一语成谶

晋文候和曲沃师祖曲沃桓叔的名字由来

文侯死后,他的儿子伯(老大)即位,是为昭侯。昭侯刚即位,就分封自己的叔叔成师于曲沃(现在在山西曲沃县,临汾市南边,运城东北方向)。这个分封就分封吧,有个疑点值得思考啊,为什么文侯不给自己的亲弟弟分封土地尼,偏偏到了昭侯即位,立马就分封了,并且那个时候成师已经五十八岁了,并且文侯执政了三十五年,不可能没有机会分封成师。我猜测原因就是:当年殇叔篡位的时候,成师也没有站出来说个话,仇回来复仇的时候,成师也是没有出镜,这样子,篡位从开始到结束,成师面都不漏一下,也不表个态,这明显是:坐山观虎斗啊。仇即位了,肯定的不会给成师什么封地了,能不下放,已经是不错了。但是昭侯一上位就分封成师到曲沃,足可见昭侯心地善良,对这个老叔叔还是很关心的。

春秋晋国演义之一语成谶


这个分封的曲沃啊,有两个问题存在。第一:曲沃比晋国的''首都''(首府)还要大,这样子,也就意味着:实力强悍,不容小觑啊。第二:曲沃距离晋国的都城:翼(山西翼城县)太近了。就是两个县城紧紧的挨着,如果急行军,不要一天就能直接到达都城。

成师被封在曲沃,号为桓叔。成师这个人心地也善良,所以,晋国的民众都挺喜欢成师,可见成师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啊。自己的叔叔篡位的时候,自己没有出来力挽狂澜或者说振臂高呼一下,这个时候学会了收民心了。

在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晋国的一个叫潘父的大臣把昭侯给杀了,具体为何潘父要弑君,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我们也就不做揣测了,因为潘父这个人没有前因,我们无法做出推断。潘父在弑君之后,想迎接近在咫尺的桓叔(也就是昭侯的亲叔叔,文侯的亲弟弟)来当最高掌权者,这个时候,桓叔都六十五岁了,古人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不多啊,就相当于现在的九十多岁了,快到一百了,这个时候有人让你出任一把手,你觉得自己还有那个精力来处理很多事情吗。所以,桓叔在这个年纪,按照正常逻辑来推理,应该是:拒绝潘父,并且出兵立马镇压叛乱,搞死潘父。但是,出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桓叔同意了潘父的请求,并且动身前往翼城(当时晋国的都城)来继承王位,但是,晋人还是有很多支持昭侯的人,群起反攻桓叔,桓叔败归曲沃。晋人立了昭侯的儿子平为君,为孝侯。

春秋晋国演义之一语成谶


我们分析一下啊:昭侯,是对晋国这个国君的一个谥号,所谓谥号,就是人死了之后,对他的一生做一个总结,用一个字概括,不过后面到了唐宋元明清,开始不只是使用一个字了,而是可以使用多个字。我们分析一下昭的含义。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即使晋昭侯只是符合这三点的其中一点,那也是一个合格的晋国领导人,这么看晋昭侯在位期间,不敢说励精图治,开疆阔土,但也一定是一个勤政爱民,举止优雅的国君。可以说是算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了。这个时候,潘父竟然要杀死这样国君,那么潘父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龌龊事情被发现了,面临灭顶之灾,这才铤而走險。这一点从后面晋人在没有最高领袖的情况下,共同出兵攻击桓叔也可以证明,况且,桓叔这个人善于收民心。看来在大是大非的前面,晋国人还是识大体,顾大局。还有,桓叔不可能不知道昭侯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那么,当听到潘父弑君的时候,就应该立马出兵杀死潘父啊,为什么会出现答应潘父请求这一说,看来桓叔对晋国的王位也是垂涎已久啊,要不然,以现在的年纪应该是安度晚年了,不会出来瞎折腾了,况且是晚节不保的事情。曲沃桓叔和翼城晋君的梁子算是结下来了,后面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混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