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样应对?

记者: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样应对?

边玉芳:

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对一些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关注:一是父母是确诊患者及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学生;二是身边有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学生;三是疫情重点区域的学生;四是初三、高三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五是原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或自身性格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此外,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家庭不健全、没人照料或父母自身有不良心理的学生等等。

第一,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在疫情期间留意自身的身心变化。要让学生知道,在疫情压力下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

第二,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等或用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

第三,让学生通过权威媒体了解防疫信息,防止由于过多的、虚假的信息带来的自我恐慌。

第四,特别重要的是,要做好家校合作。在这个非常时期,学生和家长天天“宅”在一起,如果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不可能的。

缪建东:

作为父母,要保持足够的冷静,时刻体察和疏解孩子的情绪。目前来看,孩子的焦虑恐慌是不少的,建议父母可以每天通过15到20分钟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将情绪“说”出来,另外可以适当暴露自己的情绪以及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做一个情绪表达和疏解的榜样。父母还可以通过孩子的睡眠、饮食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求助专业帮助。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02.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