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突然去世其长子已34岁,为何由不满6周岁的顺治继位?

感动一句话

崇德八年(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盛京宫中无疾而终。

一代帝王就此撒手人寰,将他满腔抱负留予后世子孙。那么,谁能帮他实现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的宏图大业呢?

他的死,在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臣子们既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更为他的皇位继承人而焦虑。

因为,皇太极居然没有立下皇位继承的遗嘱。

皇太极戎马一生,大多时候都在南征北战,他也许确实没有一点闲暇考虑身后事,这可给大清留下一道难题。

该谁继承皇位呢?当时最有资格的是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皇太极嫡长子。早年受努尔哈赤赏识,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各部,颇有威名。23岁时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27岁被皇太极封为亲王。

豪格战场上勇猛无敌,立下赫赫战功,且时值壮年(皇太极驾崩时豪格34岁)。在朝廷重臣和诸位皇子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直接掌管正蓝旗,同时受镶蓝旗将士拥戴,加上手握两红旗的威望最高的代善(皇太极长兄)的支持,继承皇位可谓实至名归。

(豪格剧照)

多尔衮也不弱。14岁封贝勒,17岁掌管正白旗,25岁封亲王。

皇太极去世时,他年龄甚至比豪格还小三岁。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多尔衮早已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勇武善战更是首屈一指。乾隆帝后来评价他说:“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同时在皇位的继承上又得到自己的兄弟、正白旗旗主多铎的鼎力相助,其实力和豪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与清朝初期的皇位继承制有关。

大清刚入关时,皇位继承采取的是推选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政权交接就是这种制度下完成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在众贝勒的推举下继承了汗位;同样,在福临(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也是在几位贵族的推选下继位的。

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封建宗法制,直到康熙年间。才开始被大清王朝偶尔使用。因为在大清王朝的十几位皇帝中,嫡长子所占比例很少。这种皇位推选制也是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嗣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使豪格是嫡长子,他也并非是皇帝的唯一人选。

原因之二,权力相互制衡的结果。

(多尔衮剧照)

在争夺皇位的角力过程中,豪格和多尔衮可谓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在短时间内必定难见分晓。如果放任这种局面长期僵持,势必会严重危害到刚入关不久的大清王朝,导致大清江山分崩离析。甚至祸起萧墙,引发骨肉相争,手足相残。

因此,为了不让对方目的得逞,双方都各自退让了一步,接受了多尔衮提出的折中方案:拥立福临。

这样,既不会让对方成功继位,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从而起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原因之三,代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代善威望很高,他位居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之首,曾拥立皇太极登位,是多尔衮的兄长,豪格的叔叔。其时年事已高,自知无力参与皇位争夺,于是出面斡旋,苦口婆心的劝说双方止戈罢战。

豪格和多尔衮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以大局为重,平息内斗。

(顺治皇帝福临画像)

于是,六岁的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帝位,成为最终真正的胜利者。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向敬之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像太祖一样,没有指定接班人。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三十四岁,军功卓著,同时统摄户部,按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即位制,他是最有资格入承大统的。

他除了所率的正蓝旗势力,还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率的两黄旗大臣的支持,另外,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是支持他的。

然而,他遇到了比他小三岁的强劲对手多尔衮。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和硕睿亲王,正白旗旗主,也是战功卓著,而且受皇太极优待,富有理政经验。

多尔衮虽有镶白旗旗主、和硕豫亲王多铎的支持,但多铎也有觊觎之念。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代善召集议政王会议,共同议立嗣君。多铎先是支持多尔衮,多尔衮谦让,于是多铎便以自己命列太祖遗诏中,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多尔衮说豪格也是名在其中,拒绝支持胞弟多铎。

多铎提出:如果不立他,就论年纪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老狐狸代善两不相帮,也是左右逢源。

如此,豪格拥有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本来,这次会议的保卫工作已由两黄旗掌控,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誓死力挺豪格,但是豪格听了代善的表态,本是胜券在握,于是来了一句“福少德薄,非堪当任”,再谦让一回。哪知被多尔衮抓住了机会,提出一个折中方案,顺应推出孝端文皇后潜在支持的皇太极第九子、六龄童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自己辅政。

豪格的失败,自身的优柔寡断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他不能掌控全局、缺乏战略思想也是致命伤。


以礼观书

皇太极去世时,在他的儿子中,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三人:豪格、福临、博果尔。其他的要么早死,要么生母地位太低没有继承权。福临与博果尔一个六岁一个两岁,不止年纪小,虽然是五宫后妃所出,但也只是有继承权而并不算是名正言顺的嫡子。

看起来,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豪格了。

在皇太极统治的十七年中,满清已经基本做到了皇帝中央集权及汉化,父死子继这一观念也深入人心。

先说说八旗的态度。八旗之中,豪格是正蓝旗旗主,多尔衮三兄弟有两白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态度没有十分明朗,但是倾向于豪格,代善也是骑墙派,但他的子孙硕托、阿达礼坚决拥护多尔衮,两黄旗的主流思想是“立皇子”,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支持多尔衮。从支持率上看,多尔衮大于豪格,但并没有绝对优势碾压对方。

谁做皇帝对两红旗、镶蓝旗的地位影响并不是很大,多尔衮主要的阻力来自于两黄旗。两黄旗在努尔哈赤时期原本是白旗,皇太极即位之后,与当时的两黄旗调换了旗色,于是多尔衮兄弟原本的两黄旗变为了两白旗,皇太极的两白旗成为了两黄旗,并且是八旗之中地位最高的,属于“天子自将之旗”。一旦多尔衮即位,两白旗的地位必然超过两黄旗,这是两黄旗将领们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反对的最为激烈。

而如果豪格即位,他自己的正蓝旗也必然会居于两黄旗之上,这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皇太极死后,两黄旗在决策层实际上已经没有了重量级的利益代表人。他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皇宫及盛京的戍卫权,所以才能包围崇政殿,威胁诸王公贝勒,最大化的争取自己的利益。

再说豪格其人。豪格在皇太极时期就屡立战功,后来入关后征讨张献忠也能看出其军事才华。但他的政治觉悟似乎欠了点,多次受到皇太极的处罚。在皇太极清算哈达公主时,他为了向父亲表明忠心,一刀砍了自己的妻子(哈达公主的女儿,也是他的表妹),也是够残忍无情的。说到底只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成不了一个雄才伟略的政治家。

不管是军功还是威望,他都比不过多尔衮,唯一的优势是“帝之长子”。皇太极登基时他已经十七岁,离世时他三十四岁,皇太极不但没有册立他为储君,也从来没有透露过丝毫的倾向要传位给他,可见对他并不十分满意。

崇政殿会议到后来,两黄旗包围了大殿及殿内的大清国政要们,可以说,如果新君人选不能让他们满意的话,一场流血政变在所难免了,而在内的王公们也在劫难逃。

在这个时候,济尔哈朗(也有说法是多尔衮提出的)提名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多尔衮在权衡利弊之后,也同意了这个提议。这个时候,豪格已经谦让离席,代善无异议,两白旗以多尔衮为代表,两黄旗利益最大化,八旗之中七旗都投了赞成票。由此尘埃落定。

福临,真是一个幸运的名字,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冠砸到他头上。他什么都不用做就成了大清入关第一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逆时光的追忆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清初杰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突然去世,不满6岁的顺治帝继位。

顺治之所以能上位是各方争夺皇位的势力进行斗争之后,最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实质是个奴隶制政权,部落的首领不是父子相传,而是要各方推举。所以皇太极病逝时的满清,只要是有能力的爱新觉罗氏都有权继承而并非是皇子。


在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集团是竞争皇位最大的两股势力。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三十四岁,他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因乌氏受宠,拥有长子身份的豪格也同样受宠。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及多尔衮南征北战,同时样也是勇猛彪悍,战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豪格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豪格除亲率的正蓝旗势力,还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率的两黄旗大臣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支持。

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随皇太级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富有理政经验,威望极高,被封为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


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


以代善为首的权臣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两派都不立,而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另选一个皇子作为继承者。最终经过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的提议,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


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不久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

愚蠢不久就因多尔衮的报复而家破人亡,正蓝旗被吞并,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收房。


顺治之所以被选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儿的儿子,大玉儿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顺治就是选择了科尔沁部一起谋略中原。

太玉儿就是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侧福晋,为皇太极生了第九子福临。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私情纠缠不清。这样安排对多尔衮可说是一石三鸟,一确保自己掌握权柄,二日后消灭对手,三还获得美人芳心嘉许。


作出让6岁福临继承皇位的正确决定,避免了一场血腥夺位之争。有序保持了帝国的稳定,福临也成了大清入关第一帝,并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美丽青春您真痘

皇太极在出征途中突然去世后,排行第九且不满6岁的顺治帝之所以能继位,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皇太极在位时,其十四弟多尔衮立下汗马功劳,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威望极高,被封为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


而皇太极众多儿中,其长子豪格也是一位牛人。他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因乌氏受宠,拥有长子身份的豪格也同样受宠。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及多尔衮南征北战,同时样也是勇猛彪悍,战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豪格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皇太极英明之世,却糊涂一时,一直没有立储,可能他认为再等等也好,谁知却突然病逝。死后豪格按理说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劳苦功高、权高位重的多尔衮却不干了,他也想当皇帝。


就这样,豪格和多尔衮剑抜弩张,僵持不下,血光之灾即将上演。正在这时,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侧福晋,为皇太极生了第九子福临。她不是普通女人,她颇有政治智慧,眼看豪格和多尔衮为皇位而僵持不下,她主动找到多尔衮,提出立自己儿子福临为皇帝,让他当摄政王的想法。福临才6岁,他当摄政王实权在握,聪明的多尔衮没有不答应之理。

朝中大臣眼看没有触犯自己的利益,都同意,豪格孤掌难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弟弟登基。福临便是顺治皇帝。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道理很简单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虽然是个小渔翁!

记得一段相声说过抖过一个包袱:单位里选出国考察的人选,一个名额。人们都要投票,每人选两个人为备选,最后谁票多谁出国!所有人都先选了自己,然后又都选了传达室的大爷为第二个人选。结果看门大爷全票通过出国去了!

皇太极有很多的兄弟和孩子!

他死后八旗的各个旗主都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队列排队。

肃亲王豪格是皇长子,他拥有正蓝旗、正黄旗、镶黄旗、镶蓝旗四个势力的维护!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亲弟弟,他拥有两白旗的势力!加之他战功卓著!

还有一批墙头草随风倒的动摇派!

在两派势力争锋的时候清廷决定召开常委会,来决定谁继承大统!

傻二百五豪格在候选人多铎、和代善因为势力不够退出后,居然还玩谦虚,理应该“当仁不让”的圆满成功继承皇位的大好时机被浪费了!“福少德薄,非堪当任”这话被多尔衮抓住了把柄,既然你不当那就再找一个吧!

皇太极的老婆哲哲这时候也很愿意这样做,六岁的顺治登基了!

其实选一个六岁的孩子当皇帝,是两个势力集团都在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在顺治正式登基前还有10年时间可以消耗和消灭对手,这是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权宜之计”!

结果出了个大玉儿孝庄,她利用这段缓冲期降服了多尔衮这个小叔子!又办了豪格!

把顺治的江山巩固了!

最后的胜利者是孤儿寡母!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杜陵闲人

这是清皇室对当时权利格局通盘考虑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清初杰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盛年离世。由于事发突然,皇太极没能亲定皇位大统继承人。围绕在皇位继承人这一问题上便出现了两大斗争集团。

一派以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两黄旗集团,另一派以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集团。由于这两方面势力最强便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优先两派。

纵观中国古代皇位继承顺序一般是遵循一下原则。父死子继(长子优先,或者子以母贵);要是皇帝无子便兄终弟及,即由皇帝的弟弟来继承皇位(比如宋太祖传宋太宗),或者从皇族中挑选合适的过继(比如同治皇帝无子,光绪皇帝便继承皇位)。但所有这些都遵守一项铁律,即除非万不得已,皇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亲生儿子!

按理说,在当时的情形之下,肃亲王豪格继承帝位有理有据,而且年龄相对于几位其他兄弟也有优势。且经过多年沙场上的历练,也立下了不少功劳。问题就在于当时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即他的亲叔叔,多尔衮。多尔衮虽然年龄不及豪格,亦不是皇太极儿子,但此时的多尔衮在追随皇太极多年的东征西战中已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将领,且在朝廷上享有很大的威望。这一点是豪格所不能相比的,况且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多尔衮背后的势力亦不容小觑!这样以来,朝堂之上便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拥护肃亲王豪格继承大统,另一种拥护多尔衮继承皇位,两派之间便出现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就在这时以代善为首的权臣为防止出现两虎相争,威胁社稷的局面出现。便决定两派都不立,而是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另选一个皇子作为继承者。最终经过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的提议,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

顺治皇帝朝服像 图源网络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离世,给当时刚刚稳定的清朝带来重大安全考验,幸赖以代善等族人的力挽狂澜,作出让6岁福临继承皇位的正确决定,才使得清初避免了一场血腥夺位之争。有序保持了帝国的稳定,为清朝最后入主中原奠定了最高权利的统治基础!


小司马说

皇太极驾崩之后,满清政权首先摆在台面上的大事就是谁来继承皇位?很明显从当时清廷的权利格局来看,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按道理来说,父死子继这是传统,可是一切都是讲究实力的,特别是在政权发展壮大的时期,因此他们二人都有机会继承大统。

豪格是一员猛将,为满清的开疆拓土冲锋在前,立下了赫赫功勋,再加上又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他得到了两黄旗的鼎立支持;而多尔衮,更是具有大气魄和能力的枭雄,他在军队中威望甚大,具有着战略眼观,也是屡历战功,再加上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皇室的直系成员,再加上他南征北战中笼络的势力和人心的归附,所以他也有权利角逐最终的皇位谁属。

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可是代善的儿子和孙子声援其兵变夺位而被处死,多尔衮被卷入其中,虽然没有受到惩罚,却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多尔衮不能继承,自然对对手豪格多方阻扰,在强大的干扰下,豪格自然也就与皇位无缘,转而支持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位,所以福临能够在6岁之时登基,也是因为皇权平衡下的产物,年幼能够被掌控,因此双方达成一致,顺治就这样成为了两方的角逐下傀儡,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历史风云天下

说到这件事情得跟当时满族面临的一个情况有关,这个时候,满族还没有入关,大明王朝仍然存在。

这时候皇太极突然去世了,没有立下遗嘱,说到底谁继承位子,这一点是整个游牧民族传统,在这些人看来,一个无能的子孙继承了自己的位置,将来自己这个族群肯定是要面临灭顶之灾的,这一点,皇太极跟他老子努尔哈赤到有的一比,这两个人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呢?位子我就放在那里,你们谁有本事谁就去拿,谁拿到这个位子,谁就是王,谁如果拿不到,那别怪我,我也没办法帮你。

这个时候有能力继承位子是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外一个人就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单从实力上来讲,豪格的实力要强一点儿,满清八旗四个旗是支持豪格的,但是多尔衮实力并不虚,他仍然还是有两个旗支持他的,但是总体上来讲,豪格的实力更胜一筹,并且随自己的父亲历次征战以后,战功卓著,更何况豪格还是皇太极的长子,人家是名正言顺的子承父业。

但是这件事成也皇太极败也皇太极,皇太极继位以后,由于努尔哈赤也没有册立谁作为储君因此在他继承位子以后,可以说,在满清内部,闹了好一段时间,人也死了不少,尤其是一大批权臣,所以说在豪格就快要以相似的经历,想要继承位子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因此,对于当时满清一部分的八旗子弟而言,他们是并不希望豪格能够继承位置的,谁能够保证你上台之后不闹一场腥风血雨,因此,大家一起带头闹事儿说你不能够继承位子,豪格也是看在眼里。

如果说这个时候,满清已经拿到了整个天下,不管什么原因,豪格,多尔衮这两波人肯定得干一架,但是这个时候最大的一个威胁人,然在关内,你们两个打起来万一这个时候大明王朝派出军队来讨伐你你怎么办?你说这个时候多尔衮投靠了大明王朝,你又能怎么办?


豪格说,好,大家先别闹了,坐下来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儿给说清楚,反正我实力最强,我也不怕你们下半子,使小手段。

当然,多尔衮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看到豪格那个地方开始软下来,知道自己机会来了,最终在多铎下了套以后,豪格眼睁睁的看着这个位置没了,是也没有办法,他自己红口白牙说他自己没有才能当这个位子,这个时候如果说他恼羞成怒一口气,想把他们给干掉,接下来以后怎么统帅八旗。

因此,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豪格一怒之下做了一个最差的决定,我不想当这个位置我自己就承认,我不想当这个位置了,你们就跟着我一起,别当这个位置我们给一个小孩子去当,等过个几年我掌控了其他四个旗以后我再找你们算账。

这世上如果说豪格这个时候,像他老子一样性格比较烈,或者说脾气较倔一点的话,这个位子已经是他的了,偏偏是他自己软弱的性格,或者说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己有点纠结于某件事情,选择将这个位置拱手相让,最终丢了权利。


漩涡鸣人yy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又没有提前立嗣,所以当然是纷争不断。

皇太极不立嗣的原因无非是,一是之前的满清内部斗争很激烈,皇太极铲除阿敏,莽古尔泰再独尊南面,花费不少精力。同时后金也正在忙着征服蒙古,击败亲明的林丹汗等漠南蒙古各部,力争从侧面包围、迂回威胁大明的西北方向。二是没想到自己壮年会突然死亡。三是皇太极选豪格做接班人还得进行逐步铺垫,比如皇太极吞并莽古尔泰正蓝旗,将新正蓝旗交给豪格,再分兵給豪格壮大势力。

皇太极死后,八旗贵族斗争激烈,豪格当然想当继承人,两黄旗则公开支持皇子(注意,这是有区别的。显然,两黄旗将军们关心的是不能让多尔衮当大汗从而损失了自己的皇帝亲军身份。而且,作为武将大臣,显然不能直接支持某一个皇子,那是得由宗室亲王贝勒们做出的决策)。而两白旗则支持多尔衮。所以其余三旗的态度就很关键。

正式会议时多铎給豪格下了套,先公开推荐豪格当继承人。在这样的局面下,豪格必须得谦虚两句啊,说自己德行不足等。多铎立即宣布说豪格自觉德行不足而推辞再推举代善。代善怎敢在两大势力中当傀儡,忙说自己年老,不适合接弟弟(皇太极)的皇位。

此时,两白旗推荐多尔衮,两黄旗当然是坚决反对,鳌拜等甚至公开拔剑,被驱逐出去。

势成骑虎了,早就计算好局面的多尔衮向皇太极原配哲哲出建议,立皇子但不能是豪格。最后大家选中了6岁的福临。这样既符合两黄旗支持皇子的态度,也符合哲哲的个人利益,更因为排除豪格而满足了两白旗的期望。

所以,作为多尔衮不做皇帝的补偿,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确定为两大辅政大臣,可济尔哈朗哪是对手,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

愚蠢的豪格,迅速被众人抛弃,可见平时的人际关系也不怎么好。不仅失去皇位,不久就因多尔衮的报复而家破人亡,正蓝旗被吞并,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收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