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扶貧田”養好“扶貧雞”

在和林縣舍必崖鄉西廠圪洞村,村委會辦公室前機聲隆隆。

“我們準備把平整出來的土地作為‘扶貧田’分給村裡7個貧困戶發展生產,種植甜玉米,每戶又能增加7000多塊錢。”村委會支部書記李月生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村委會及早謀劃翻耕、平整村前閒置的10畝集體土地。

當下,呼和浩特市和林縣各級扶貧幹部正走村串戶奔波著,在抗擊疫情的同時,謀劃著發展生產,琢磨著脫貧攻堅。

高質量脫貧的關鍵在於貧困戶有穩定收入來源。

春風拂面,在大紅城鄉榆樹溝村的內蒙古正業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生豬養殖場內,車輛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繁忙景象。

公司流轉榆樹溝村土地,投資3.4億元開發建設現代農牧業綠色發展綜合示範項目,通過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等增加農戶收入,也為周邊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村裡引進這個扶貧項目,我家的土地都流轉了,領了3年的土地流轉金近1萬元,不用操心,脫貧有了保障。”大紅城鄉榆樹溝村貧困戶張盤女老人告訴記者說。

穩就業是幫助貧困戶穩增收的重要一環。

塞北初春,草木還未吐露新芽,但在呼和浩特市塞外桃園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內,卻是滿眼綠色。

一間房、草夭子、十一號、黑石兔4個行政村和該公司簽訂了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協議書,公司用630萬扶貧資金建設30座果蔬大棚,每年按照扶貧資金7.2%的利潤分紅,協議簽訂18年,惠及整村推進村的465名貧困人口。

這只是和林縣依託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全縣建檔立卡享受政策1937戶3393人貧困戶穩定增收的一個縮影。

今年65歲的西廠圪洞村貧困戶劉常微不僅可以分到1畝多的“扶貧田”,3月23日舍必崖鄉黨委副書記雲雪冰又找上門與他對接海蘭褐“扶貧雞”的事兒。

“我會種好‘扶貧田’,再給我多弄點‘扶貧雞’吧,60只?”劉常微試探著說。

“好,我看你行。”雲雪冰答應了他的要求。

依託舍必崖鄉菁禾專業合作社、正大集團,舍必崖鄉26戶貧困戶得到扶貧雞260只、扶貧豬18頭、扶貧羊33只,每年增收至少在6000元以上。(記者 鄭學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