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鯉魚痴》講述的是日本高端錦鯉觀賞魚養殖事業,錦鯉被稱為日本的國魚,被日本人稱為“遊動的寶石”。一條頂級錦鯉售價竟然高達1千多萬。這種高端觀賞魚的買家80%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有人說

日本錦鯉來源於中國,來到中國是迴歸。看過紀錄片才真正的感悟到,日本的錦鯉文化已超越觀賞魚的範疇,成為了日本的人文精神圖騰名片。錦鯉在國內只是觀賞魚。

根據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2018年日本的錦鯉出口額達到43億日元,是15年前的3倍,其中8成出口到了中國。近幾年呈現井噴趨勢。

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導讀:

① “日本錦鯉”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② 我國的錦鯉文化觀

③ “日本錦鯉”成為日本人文精神名片的原因

一、“日本錦鯉”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此錦鯉非彼錦鯉

錦鯉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我們口中常說的錦鯉和“日本錦鯉”是一個概念嗎?這種區別不僅僅只是加了日本兩個字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它已經脫離了生物學概念,成為日本文化輸出的一種表現載體。

鯉魚起源於中亞細亞,經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日本和中國隔著海洋,錦鯉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無確切時間可考,唐朝鯉魚被封為國魚,公元785年平安時代,日本皇室和貴族們開始飼養野生的鯉魚作為觀賞魚,錦鯉的影響力在日本正式得到了認同和重視。並且早期錦鯉只有皇族顯貴和寺院神社才能養。

“錦鯉”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陸龜蒙詩句:“層雲愁天低,久雨倚檻冷。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此時的錦鯉和鯉魚在叫法和內涵上中日兩國是一樣的。

到了江戶時代(也就是幕府時代末期),才是“日本錦鯉”真正意義的到來,所謂“日本錦鯉”這個概念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此時日本的國門剛被打開,日本從一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日本錦鯉”成為了日本文化名片。

日本錦鯉發展歷程

在日本江戶時代之前,中日之間對觀賞鯉魚的指向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此時的日本錦鯉進入中國叫回歸是說得通的。但在日本封建社會解體進入近代社會後,日本錦鯉就進入華麗轉身期。

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1804-1829年,日本文政時代,新渴縣的養殖者對變異的鯉魚進行篩選和改良,培育出了具有網狀斑紋的淺黃色的鯉魚。這時的鯉魚還是由自然界變異的鯉魚培育的。

1917年,廣井國藏培育出真正的、最原始的紅白錦鯉。之後又陸續培育出友右衛門系、紋次郎系、彌五左衛門系、武平太系。不過,這些還都是紅質很淡的原始種。

1830年,培育出了白底紅碎花紋的紅白鯉。

1954年-1970年,培育出最著名的紅白錦鯉有仙助系、萬藏系和大日系。

在以上發展過程中,在紅白錦鯉的基礎上又培育出了新的品種。最著名的有大正三色和昭和三色。所謂三色就是有紅、白、黑三種顏色,只是分佈的樣式和底色不同。也就是說先有紅白錦鯉,後才有大正和昭和這兩個品種的錦鯉。

大正三色

1900年日本大正時代,在紅白的基礎上培育出帶有墨色色斑的紅、白、黑三色錦鯉。因其培育於大正時代,故命名為大正三色。特點是頭部只有紅斑沒有黑斑,但魚身有黑斑。

昭和三色

上世紀三十年代,正是日本昭和時代,新培育出的品種叫昭和三色,特點是在大面積黑斑基礎上出現了紅、白斑,且魚頭也有黑斑。人們將白斑較少稱為傳統昭和三色,而白斑較多的稱為近代昭和三色。

概括起來講,日本錦鯉有個很高端的名稱,叫精品御三家:紅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

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1938年(昭和十三年),“日本錦鯉”第一次輸入中國,同年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日本錦鯉的魅力。

二、我國的錦鯉文化觀

我國對於鯉魚的認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民間對於鯉魚的民俗文化和經濟價值認知;二是中國古代文人對於錦鯉觀賞和物喻認知。

在中國古代,魚和鯉魚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在原始社會使用的陶缽上就有魚紋彩繪,此時更多的是指漁獵文化。後來,尤其是鯉魚就富有象徵意義,如鯉魚被稱為“鱗介之主”,認為鯉魚具有通天的本領。在民俗文化裡有關鯉魚的故事有很多,大多是人們樸素的自然觀。如“白龍魚服”、“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魚”、“魚水之歡”、“緣木求魚”等。在民間鯉魚代表了生命力頑強,多子多福,健康長壽。

在經濟價值方面,民間只是把鯉魚當做食用魚來看待,如著名的黃河鯉魚。哪怕它變異成紅色成為一個品種也只是食用魚,如江西婺源的荷包紅鯉,從沒想過要把它培育為觀賞魚。鯉魚生命力頑強,大多是野生的,鯉魚喜歡拱泥,多了魚塘要廢掉。南方一些地方嫌鯉魚土腥味重,鯉和李同音,鯉魚是發物等觀念比較重,吃鯉魚的人不多。

我國古代把鯉魚當觀賞魚養的是皇家園林和少數文人,如宋代王珪寫的詩詞:“禁沼冰開跳錦鯉,御林風暖囀黃鸝。”,描寫的就是當時皇家園林養的錦鯉。後來一些文人私家園林養錦鯉,以寄託情懷。文人們多用“非池中物”來比喻人的志向。這裡的池中物指的就是鯉魚,準備隨時躍龍門。而“鯉魚傳書”的故事則表達了文人的惺惺相惜之意。

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現代我國養錦鯉的人群主要是滿足人文、美學範疇的訴求;另一方面表達著好運、安康長壽的個人願望。

三、“日本錦鯉”成為日本人文精神名片的原因

“鯉”的日文發音コイ(Koi),稱為世界對於日本錦鯉的統一稱呼。寓意吉祥、平和、長壽。日本是把錦鯉當成民族精神圖騰在看待。

1、日本錦鯉被稱為國魚

世界上除了日本錦鯉之外,還沒有另外一種魚被稱為國魚,我國大凡能叫得上國字的是沒有魚這種動物的,頂多叫江河生物名片。我們有國學、國花、國寶、國粹、國畫等稱呼。還有被稱為“國球”的乒乓球,發源地不是中國,但是中國讓它發揚光大,滲入了民族骨髓,被稱為國球。

自古以來用“漢”或“唐”稱呼的有很多,如漢服、漢族、唐人街、唐刀等,這因為我們對古代中國這兩個朝代具有深深的民族認同感。我國南方有種魚因為稀少叫它“唐魚”(白雲金絲魚),但沒有達到叫國魚的地位。

但日本錦鯉就不同了,日本人把錦鯉看作是神魚,被日本人稱為國魚。所以那些說錦鯉發源於中國,來到中國是迴歸的觀點是不瞭解日本錦鯉的特殊含義。因為我們對錦鯉的熱愛、痴迷遠遠沒有達到日本人的境界。可以說是錦鯉成全了日本,也可以說是日本成全了錦鯉。

2、日本錦鯉高度契合了日本民族特性,成為了一種文化輸出象徵。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末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美國炮艦轟開了日本的國門,日本由一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吸收西方的現代文明。日本在西化過程中並不徹底,保留了日本傳統文化,形成近代日本國家意識雛形。也就是這時才出現紅白顏色的旭日旗,戰後至上世紀70年代,日本進入困頓期,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才算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在這一時段日本急需對國家整體形象的重塑,對內凝聚民心,對外進行文化輸出。如加強產品品質塑造,致力於動漫產業等。日本錦鯉剛好在一時間段得到了快速發展,日本錦鯉真正定型的時代是上世紀50至70年代,精品層出不窮。成為日本的國魚,成為日本在文化輸出方面的一種載體和符號。

日本錦鯉最經典的紅、白、黑三色既代表了日本的現在,又代表了日本的過去和傳統。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崇拜太陽,日本皇室認為菊花像太陽,因此菊花為皇家圖案,現在日本國旗是紅白色。日本民俗裡對於黑色也尤為鍾情,被稱為玄色。日本戲曲人物造型也是紅、白、黑三種顏色,日本錦鯉的色系剛好契合日本人的傳統審美取向。

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將一批錦鯉作為吉祥物贈送給周恩來總理。體現了日本錦鯉的價值。

3、日本的地理環境和發展機遇造就了日本錦鯉

日本自然環境適合鯉魚生長:為什麼日本選中了錦鯉而沒選中其他的魚類作為國魚,這也是錦鯉適合日本環境所致,日本是多山國家,只有一小塊叫關東的平原,日本的地理分界就是以關東平原為界,南北緯度跨度大,溫差大。但鯉魚剛好屬於廣溫性魚類,在寒帶和溫帶都能生存。加之日本很多地方是火山灰巖組成,水體呈弱鹼性,礦物質豐富,受海洋環境影響降雨量大,溪流縱橫,非常適合鯉魚的生長,這樣的環境易於鯉魚變異形成新的品種,國內培育日本錦鯉的養殖場都要去日本種群源生地進口種苗。國內本地培育的錦鯉對水溫、水質、水的酸鹼度的要求都很高。

鯉魚幫助日本解決了發展中碰到的問題:在日本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很大,城市是多元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但日本農村卻還保留著自古以來的傳統,建築高度不超過三層。日本農村蓋房子喜歡建庭院,庭院中有水池養魚種花,這是日本人傳統的生活習俗。因此養錦鯉在日本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去過無錫拈花灣的朋友應該有體會。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也經歷過快速城市化過程。農村地區建起大量重汙染企業,河流水體受汙染,最後是錦鯉幫助日本人解決了這一問題。現在的日本排水渠中都養著錦鯉,可見日本人對於錦鯉的喜愛程度,一些城市的下水井蓋都印上了錦鯉圖案。


4、錦鯉在日本成為人文精神符號化

在西方人眼中鯉魚是好吃懶惰的物種,但在東方的中國和日本,鯉魚代表著生命力旺盛,長壽。日本人尤其喜歡長壽的物種,如烏龜等,鯉魚的壽命可以達到80歲,幾乎和人一樣,這和日本人追求長壽的想法是一樣的,中國代表長壽的的松鶴和壽桃。最奇怪的是日本竟然把錦鯉當成了堅韌、勇敢的象徵。覺得鯉魚處變不驚,放在砧板上都很淡定。在它們眼中鯉魚那種逆流而上躍龍門幻化為龍的精神最值得稱道。於是日本弄了一個“鯉魚節”,每年的5月5日舉行隆重的節日,家裡有男孩的掛個鯉魚旗,這個旗幟很像日本戰國時代的幡。還要買武士玩具和武士彩繪頭盔,感覺回到日本久遠的傳統社會。這大概變成了日本人的一種精神符號。

透過《鯉魚痴》紀錄片,看日本錦鯉文化的形成

結束語:

錦鯉成為日本文化象徵,成為最高端的觀賞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傾注了一個民族的熱愛和包容才能達到的。瞭解一個國家應該從一個國家的文化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