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之父:這個窮困潦倒的秀才為何成了湘軍戰神!

太平天國的興起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貪汙腐敗。

1850年末,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建立“太平天囯”。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圍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戰役中,馮雲山戰死。太平軍轉戰湖南途中,發佈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重要文告,闡明太平天國“掃除妖孽,廓清中華”宗旨,號召廣大群眾紛紛響應。湘江上的縴夫、船工;碼頭上的挑夫、搬運工;城鎮中的鐵匠、商販、木匠;以及郴州、桂陽山區的煤礦工人,參加起義,太平軍迅速壯大,大有席捲天下之勢!

1852年,此時的曾國藩因母逝世,在家丁憂,接到朝廷旨意。接幫辦湖南團練旨。

湘軍之父:這個窮困潦倒的秀才為何成了湘軍戰神!

曾國藩

但是後來曾國藩認為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不足不行,不堪大用。即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

但是曾國藩面臨著一個巨大問題,沒人,沒錢。只有一張空洞洞的聖旨。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他最依靠的是二品侍郎這個空銜,以及當年在京城裡開創出來的海內人望。但論實力,曾國藩幾乎是一張白紙。


曾國藩到長沙的第一步就是把他的老鄉羅澤南拉了過來。對於這個羅澤南,任何談論曾國藩的人都不可迴避地要談及他。曾國藩為什麼會看中羅澤南?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時的羅澤南,手裡有一支千餘人的武裝。在老家時,曾國藩曾與他交談過,善於識人的曾國藩之所以應允墨絰出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了羅澤南。



羅澤南,比曾國藩還要大三四歲。字仲嶽,號梅泉。現今湖南雙峰縣石牛鄉人。因其家住在羅山山麓,故又稱之為羅羅山。

說到這位羅羅山,歷史評價很多,然而,我最願意引用錢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學風》一書裡對他的評價。

他說:

時為之語曰:“無湘鄉,不成軍。”藉藉人口,而不知無澤南,無湘軍。惟澤南以宋儒之學治兵,以兵衛民,皎然不欺其志。此湘軍所以為天下雄,而國之人歸頌焉。


曾國藩常說,古之成大業者,固在得人。

羅澤南的家境非常貧寒,史志上記載,羅澤南的家境情況是“家酷貧”,“大父拱詩屢典衣市米,節縮於家,專餉於塾。”要典當家裡的衣服來買米,節衣縮食,供澤南讀書。家貧困到這個地步而不造反。可見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深入人心!

羅澤南的人生是很悲慘。

十九歲那年,母親去世,次年,祖父、兄嫂相繼死去。“十年之間,迭遭期喪十有一。”十年間死了十一個親人;二十九歲時,長子、次子、三子先後死去。

道光十五年,大旱,澤南考試回來,到家己是半夜,正要敲門,聽到妻子在放聲大哭,一問方知三個兒子都餓死了。這樣的情景只有詩聖杜甫有過類似的經歷,恐怕再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命苦的士子了,但越是受到打擊,澤南的心更堅、志更大。“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這正是孔子聖人所說的“憂道不憂貧”的典型了。直到33歲才得以“補縣學生”。

湘軍之父:這個窮困潦倒的秀才為何成了湘軍戰神!

羅澤南

羅澤南19歲的時候,在縣內開館講學。不光教人識字開蒙,應試科舉之外,還教人修身養性,練習拳腳和刀槍。後來名震天下的湘軍將領李續賓、李續宜、王錱等都是此時羅澤南的弟子。


咸豐二年,太平軍從廣西竄入湖南。澤南以一介書生在鄉操辦團練,帶領自己的弟子組織起一千多人的隊伍。羅澤南把自己平生所學化為匡救時難的經世之功。也正是這支隊伍給曾國藩增添了建功立業的信心,也正是得益於曾國藩的賞識和提攜,為澤南提供了一個把自己平生所學發揚光大的平臺。所以在後來的征戰中,澤南成為曾國藩最堅定的助手和沙場先鋒。

羅澤南頗有此儒將風範。在湘軍中除曾國藩之外,澤南也是一個將讀書之風帶到軍營裡的將領。白天鏖戰疆場,夜晚則在營帳讀四書。前後身經大小二百餘戰,常以堅忍而勝。

他的弟子中李續賓,臂力異於常人,精於騎射。其弟李續宜也是謀略過人,孔武有力。而二把手王鑫,志大才高,“忠孝性成”。

正是這樣的人才湘軍得以快速組建,迅速投入戰鬥。

初戰成名

羅澤南打的第一仗,就是率領剛組建不久的湘鄉勇馳援被困江西南昌的江忠源。這一仗,羅澤南率領的湘鄉勇奮勇當先,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且喪失多名弟子,但是湘鄉勇誓不言退、敢打敢拼的血性和氣概已經初步形成。

羅澤南的成名戰,是堅守嶽州大橋。當時前來攻奪大橋的太平軍足足萬人以上,而他不慌不忙,只率領五百人迎敵。五百人當中,他將人馬又分成三路,人數雖然少,但是個個膽識過人,各路人馬的職責也非常有序。這一仗,羅澤南顯示出自己以靜制動標誌性的戰法,即當太平軍猛烈進攻的時候,安排自己的人馬窩在大營裡靜待時機,讓太平軍以為遇到的對手是軟弱的,等太平軍準備到營邊的時候,突然衝殺出來,打太平軍一個措手不及。

嶽州大橋保衛戰,就是反覆用這樣的戰法進行的,讓太平軍摸不著頭腦。誰也想不到,幾百人的湘鄉勇,竟然將上萬人的太平軍的氣勢硬是打壓了下去,讓上萬人的太平軍竟然無法攻下嶽州大橋。據說這個戰法和軍事天賦,就連平時目中無人的左宗棠都暗暗佩服。


羅澤南從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帶兵,短短四年時間,率領湘軍轉戰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小二百餘戰,破城數十座,幾乎百戰百勝,還屢次以少勝多,堪稱湘軍的第一“戰神”。他不僅精通戰術戰法,戰略眼光也十分高明,多次幫曾國藩制定戰略規劃,修改軍事部署,對整個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咸豐五年,羅澤南隨曾國藩出師江西,久攻九江不下。曾國藩愛將塔齊布因此嘔血而死。而太平軍又在猛攻武昌。此時羅澤南向曾國藩建議不如暫時放棄九江、湖口,要打破當前僵局,變被動為主動,不如回軍上游,佔據武昌,打通江西與湖北之間的通道。

湘軍之父:這個窮困潦倒的秀才為何成了湘軍戰神!


曾國藩捨不得羅澤南遠走,考慮再三,才派他率軍回援武昌,還把自己的好友劉蓉派去做他的副手。這時湖北巡撫正是胡林翼,羅澤南和他一起合力作戰,進攻武昌,取得大破太平軍的勝利。眼看武昌不日即可攻下,羅心裡惦記江西戰事和困在江西的曾國藩,加緊了攻城的步伐,企圖一舉成功,然後揮師回援江西。咸豐六年三月,在一次攻城之戰中額上中彈,仍然堅持作戰。五天後傷勢加劇,不治而亡。臨終之前,命人取紙墨,寫下:“亂極時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學。”寫罷,握住胡林翼之手,說:“死何足惜,恨賊未平。願以兵屬迪庵。(迪庵是李續賓的字)”說罷撒手而逝。年僅50歲。

湘軍之父:這個窮困潦倒的秀才為何成了湘軍戰神!


噩耗傳來,從朝廷到湘軍將士都痛惜不已。咸豐帝下詔,對羅澤南按巡撫規格優恤,諡號“忠節”,賜“巴圖魯”封號,建專祠奉祀,可謂極盡哀榮。太平天國平定後,朝廷追念羅澤南之功,賞給他的後人雲騎尉世職。



羅澤南在帶兵打仗之餘,除了訓練勇丁的打仗本領,更注重勇丁的思想和定力的培養,羅澤南所率領的軍營也十分注重這一點,除了向勇丁灌輸宋明理學,羅澤南還跟勇丁們講軍隊管理、講血性、講忠義、講打仗的待機而動以及扎硬寨、打死仗等等。

羅澤南常年的教育和影響,培育出一大批人才,比如王錱、曾國荃、李續賓、李續宜、羅信南等等,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了湘軍名將,獨當一面,悍勇無畏。

“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羅澤南這句經典的話語,將湖湘文化經世致用心憂天下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上馬殺賊,下馬讀書”,湘軍的這種獨特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羅澤南常年堅持的教書育人和注重勇丁思想定力的培養,終種種條件結合,稱羅澤南為湘軍之父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