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祕密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石頭牆的老餐館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百歲拱形門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調料櫃一角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餐廳廚房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餐後咖啡和小點心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餐廳裡寫滿菜名的小黑板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它叫“雞餐館”

藏在歐洲餐館裡的秘密

甜點和巧克力“塔”

吃,對於歐洲人而言,決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一種生活享受。吃,也是拉丁文化萬花筒中的一個剪影,雖然只是短暫的片刻,卻富於變幻,色彩斑斕。拉丁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視消費和享受。歐洲人好吃,也講究吃,喜歡邊吃邊高談闊論,在餐廳裡不僅和同桌朋友海聊,和臨桌的陌生人也能搭訕幾句。我身邊有兩對戀人,就是在餐廳結緣,而且都不是"同桌的你",而是鄰桌的他(她),一頓飯後他們認識了;一對兒是法國人,現在他們的孩子已經小學畢業;還有一對兒是比利時人和葡萄牙人,也即將步入婚姻殿堂。

看慣了中國寬敞的大飯店、轉盤大餐桌,乍進歐洲餐館,特別是法國餐館,往往會覺得手腳侷促。法國餐館的確太袖珍、太"憋屈"了。勉強2尺見方的小桌子,兩人相對而坐,近在咫尺,"桌下腿碰腿,桌上面對面"。與臨桌之間,多則一人之"遙",少僅半尺之隔,一聲"對不起"、"打擾一下",就能從鄰桌信手拎過調料瓶;刀叉的碰撞聲也清晰可聞。法國人說話頻率快,音量低,加之歷來不關心他人隱私,所以不太在意與不相識者"近距離"接觸。

法國的一家社會調查公司曾作過統計,20世紀80年代,法國人吃一頓工作午餐,一般會花掉1小時38分鐘;隨著快餐業的興起,工作午餐的時間大大縮短,現在已降為35分鐘(從上菜開吃到結賬,不含等菜時間)。而午餐對於法國人來說,是非正式的,非正式尚且如此,正式的晚餐拖沓冗長,當然就太正常了。

到餐廳吃晚餐,尤其是週末晚上和朋友、親戚在餐廳聚會,這樣的晚餐一定要鄭重其事地點一瓶葡萄酒。大家一起在酒單上挑選,即使是在啤酒王國比利時,人們也不會在正式晚餐時喝啤酒。

晚餐的開始時間一般是7點30分至8點左右,大家見面後先要互相行貼面禮寒暄,然後入座。西餐的程序有些繁瑣,一頓晚餐,從頭盤、主菜吃到甜點,再來一杯咖啡或茶,最快也得兩個小時;如果再加上餐前的開胃酒、甜點前的奶酪、甜點後助消化的烈性酒,一頓飯就得"拼"上三、四個小時。初來乍到的中國人,一頓晚餐往往會吃得筋疲力盡,眼皮打架。可歐洲人卻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即使是古稀老人,也是神采飛揚,意猶未盡。

法國人選擇餐館時,往往把菜色作為首選指標,價格其次,餐館裝潢和氣氛是第三位的選擇,最後才是菜量的多寡。菜色的選擇,有來自口耳相傳的好友介紹,也有來自專業美食機構(書)的推薦,最著名的是《米其林指南》,其次還有《揹包客指南》、《百地福旅遊指南》等。餐廳門上貼著這些美食機構推薦的標籤,一目瞭然。

許多高雅的餐館,低調地隱匿於安靜的老區深巷裡,只有特定的"圈內人"才知道它的存在;也有的位居著名景區的石雕小噴泉邊,或是百年磚石建築裡,還有的已列為國家級文物古蹟的有名建築物。

坐落在街區裡家庭餐館通常有其固定客源,餐館主人和客人漸漸成為了老相識。有的客人進門後不著急入座,先去廚房隔著送菜窗口和大廚打個招呼,臨走時也要再送去個"飛吻"。大廚也同樣熱情相待,來不及擦去臉上的汗水和油漬,就來到熟悉的客人桌旁問好,如果有時間還得坐下來喝一杯。經常來就餐的客人們一來二去也成了熟面孔,見面之後也要互相握手、親面、寒暄一番:"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之後才歡歡喜喜地落座點菜。

這些老餐館,就像一個展現社會風情的小舞臺,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理念和文化都會在這個舞臺上生動地遊走和演繹。在這樣的餐館用餐,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欣賞當地的人情風貌,的確是件回味無窮的樂事。

掛在餐館牆上的小黑板,用粉筆寫著本店的菜色和價格,除了印製的菜單外,服務生有時也會把小黑板提到客人面前,向客人逐一介紹,讓客人當場點菜。"今日特菜"和"今日特酒"往往是最受歡迎的選擇。所謂"今日特菜"(大多是工作日的午餐),就是當日的特色菜,大多是廚師最新發明的拿手菜,食材新鮮,價格優惠。"今日特酒"同樣帶有本餐廳特別推薦的意思。

在法國和比利時的餐廳裡,經常能見到年過五十的老服務員,頗有些英國電影裡的"老管家"的風範,親切和氣,魅力十足。無論年少年長,服務生都是殷勤周到的,你剛吃上兩口菜,他便會笑著問你:感覺如何?味道怎麼樣?收盤子前又問:您是吃完了嗎?還想來點什麼?

靜候菜餚時,不妨起身參觀一下餐廳:美食配美器,成套的餐具、專用的酒具,歐洲人講究這個。前臺的酒具櫃裡,至少擺放著六七種大小樣式不同的高腳酒杯:縮口的紅酒杯、敞口的白葡萄酒杯、細長的香檳酒杯,以及開胃酒杯、烈酒杯和高大的啤酒杯……前臺服務生的工作之一,就是用餐巾反覆擦飾每一個酒杯,擦得杯子上沒有一絲指印和水印,亮晶晶地發光為止,然後倒掛在頭頂的杯子架上備用。

一頓飯一位客人常常用兩個杯子:一個飲酒,一個喝水,複雜點兒的是四個杯子,加上了餐前開胃酒和餐後的干邑白蘭地。櫃檯的酒架上擺放著少量的葡萄酒,大批的則存放在酒窖裡;擺放最多的是餐前和餐後的甜酒,足有一、二十種。

廚房,是一定要窺視的。乾淨、沒有油煙,這是中國人對歐洲餐館廚房的第一印象。不鏽鋼的灶臺、水池、器皿、廚具、油煙機,一律清潔如新,鋥亮放光。西餐中沒有爆炒工藝,因此廚房裡很少出現油煙,更聽不見嗆鍋的聲音。也許廚師在傳授烹飪技藝時,也教會了徒弟隨手清洗的習慣。

所有的鍋,無論單柄、雙耳一律是平底的,烹飪用具類別多,讓人過目難忘:不同規格的刀具、金屬笊籬、打蛋器、平腳鏟子、斜腳鏟子、挖水果核的刀子、吸甜橙汁的專用管、把麵皮切出花邊的轉刀、姜蒜搗碎榨汁器……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一個能接待十幾位客人的小餐館,通常只有一位大廚,他往往也是老闆或者老闆的合夥人。

歐洲餐館的裝修佈置很有講究。歐洲人所說的特色餐廳,不單指菜餚味美,與眾不同,也包括餐廳內部裝飾別具一格。巴黎曾有一家小餐廳裡擺設著用不同材質做成的形態各異的玩具兔子,餐盤和餐桌布上也都有兔子圖案,大廚拿手菜餚也是與兔子有關,這個餐廳的名字就叫"兔子先生"。還有一家餐廳,餐廳牆上貼滿了舊時的廣告畫,記錄著這個地方不同時期的街容街貌,像個歷史博物館。

當客人們酒足飯飽起身離開時,服務生會給客人送來外衣。出門前別忘了在門口拿一張餐廳的小名片,上面印著餐廳的照片、地址和電話,方便客人們下次預定座位。過往的遊客極少會有"下一次"了,但這張彩色的小名片,卻是一個別致的紀念品,承載著"到此一吃,到此一看"的記憶,好像一張另類的明信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