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她却理所当然管妈妈叫“姐姐”

楔 子

有道是大美新疆。早就对这次旅程满怀期待!中午到了乌鲁木齐,我就等着美呢!结果人家2点才吃午饭,饿得我美美的睡了一觉。

我的演讲一般都会提到“生死教育和医学人文”。以往讲完,在场观众无不醍醐灌顶,掌声雷动,外加一点小崇拜主动要求合影,公众号粉丝也会直线增加。然而乌鲁木齐的这次演讲收尾时,我发现观众们的眼神儿中透露着不一样的神情,我启用尚式读心术翻译了一下大概含义:他讲这玩意儿干啥?

伴随着一点小失落,我开始反思原因,是演讲技巧的问题,还是“欧巴”当日颜值不够在线?

负责陪同的工作人员是新疆当地卫生口的同行,我叫她宋姐。我抑制不住,想跟宋姐探讨一下原因,该咋咋地,要说人家新疆同志还是很讲礼数的,直接了当地回答你:尚老师,不如我们去市中心的“大巴扎”集市去转转吧。(我刚才问的什么来着?)

出生后,她却理所当然管妈妈叫“姐姐”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本地人不会去的商业街,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新街口,沈阳的中街……

“大巴扎”就是乌鲁木齐的那条街。但有别于其他商业街的,便是那和游人欢快共舞打成一片的新疆式欢乐。这里真是一个受音乐操纵的纬度,无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只要听见有律动的声音,就会拉起你的手,旁若无人的纵情摇摆!这里更是一个让人忘记烦恼的世界,你会忘了随你翩翩起舞的鞋子并不合脚,忘了你其实五音不全,忘了你不胜酒力,忘了不能随便牵女孩子的手……(一看你们就想歪了,我是指跳舞,而且是集体的那种……感觉越描越黑了……)

我用手机记录着眼前的盛世欢腾,也留意着街边闲散安逸的老人们。这些老人们似乎没有任何需要操心的琐事,坐在小板凳上,啃着自己的馕,笑咪咪地看着来往的人群。我实在费解,他们跟我在别处见到的新疆人不一样,是什么样的心态让这些老人们可以如此悠然地面对世间周遭的烦恼和诱惑?是什么样的生死观让这个年纪的老人们活的这般恬淡,惬意?

出生后,她却理所当然管妈妈叫“姐姐”

令人震惊的习俗——还子

我们在一家地道的“烤包子”小店坐下,准备吃晚餐。没等我发问,宋姐终于切入重点,主动跟我谈起了我演讲的话题。她说,今天你讲的有关生死的内容,在我们这里可能用处不大。

嗯?我心里有些许疑惑。我一直认为生死是人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做生死教育的推广,也正是为了让大家正视死亡,消除恐惧,活明白当下。但有几种情况的人可能确实不需要别人去对他进行生死教育,第一是有信仰的人,第二是死过一次的人,第三是文化深厚彻悟的人,第四是早就准备好的人。

我就在想宋姐所说的这里的人们,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分析下来应该是第一种的原因居多。大学的时候,我们班长为了追求一个回族女孩,一周时间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那本书有字典那么厚。为了追一个女孩儿!我瞬间觉得张信哲的《信仰》唱得真好!

所以我推断:在新疆,人们应该也是受信仰影响,不惧怕死亡。(硬往回拽)

宋姐说我只答对了一部分,当地有很多哈萨克族人,他们有个恰巧能解决现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习俗———还子!

哈萨克族老人们的长子或者长女,他们再生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老人的长孙或者长孙女,要还给老人,做老人的儿子或者女儿。同时,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变成兄弟,姐妹关系!

如果你没听懂,我用东北话再解释一遍:就是你生的孩子管你叫哥,姐,管你妈叫妈!

你听没听懂我不知道,反正正在享受烤包子的我,吓掉了包子,惊掉了下巴!

这是为啥呢?怎么让我想到了一些狗血剧情呢?其实不然。

首先少数民族本身就可以不用计划生育,本来就有很多子女,那这么多子女谁来赡养老人呢?不管义务如何分配,这个孩子都会一直留在老人身边。当然了,其他子女也照样可以尽自己的孝道。

其次,当老人年岁已高病弱缠身不能照顾自己时,这个“孙子辈”的“孩子”正当壮年,精力体力财力都是照护老人的最佳阶段。由这个年纪的人来照顾长辈,远比父母更有能力去负担。

我们在医院经常见到的一幕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60岁的儿子,照顾一个白发更苍苍的80多岁的老母亲。老人还没康复,自己也累倒下了……

第三,也是为社会节约了养老资源,解决了一部分养老难题。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最艰巨的难题。10年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的老龄化大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制定政策去解决这个社会结构问题,虽初见成效,但仍然举步维艰。哈萨克族这一个“还子”的办法,虽然未必适合推广,但起码解决了自己族群的养老问题,没给组织添麻烦。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关键时刻,你没添麻烦,就是在解决问题!”

听宋姐讲完,我瞠目结舌,极为震惊。难怪“大巴扎”的老人们悠然见南山,原来家家都有小鲜肉等着给自己养老送终,自然没有后顾之忧。换我,我也天天去广场跟老太太跳舞。

我瞬间明白了为啥自己的生死教育演讲效果一般,原来新疆这里既有信仰,又做好了准备,人家那还怕什么死啊。

原来都是真的

自从得知了这个“还子”习俗,我便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到处找身边哈萨克族的人交谈,不管男女老幼,见面就问:“你是哈萨克族吗?你是孙子吗?”

有点激动,好在,没挨打。终于,遇见了一个哈萨克族的女孩,叫什么波塔库兹什么什么里哈兹。她是第一个孩子,而且她妈妈就是家里的老大。我特别兴奋,就像幼儿园小孩儿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追问:

“那你管你姥姥叫?”

“叫妈啊,咋了?”女孩回答。

“唉我去!真的啊!”我这一激动东北话就飙出来了,有失讲师风范。

女孩吓一跳说:“咋地了?”

我说你别学我东北话,你好好说话。

我问她:“那你管你妈叫啥?”

“叫姐啊,咋了?”

“唉我去!真的啊!”幼儿园小孩又知道了太阳也是圆的……

原来这习俗没有任何夸张,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后来我还知道,这女孩从生下来就被姥姥抱走了,一直养大。现在女孩学成工作了,再忙每周也都跟老人住几天,伺候老人。

我们的世界……

出生后,她却理所当然管妈妈叫“姐姐”

我突然有些难过,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多少父母为了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用攒了一辈子的钱给孩子买了新房子。和孩子分开,真的是父母愿意的吗?

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从开始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的爱!

我知道,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没法还给老人一个……

我知道,大家都想有自己的空间,没法和老人同住……

我知道,大家都太忙了,没法忠孝两全……

真正该说没办法的,应该是老人们吧。


今天是重阳节,中国传统的敬老节,好像只有今天才能让大家想起去趟敬老院,给爸妈洗个脚,想起已经太久没有给爸妈打过一次电话,想起不知不觉间父母已然满头白发……也只有今天才能让大家想起我们中华的命脉和根本是传承了五千年的“家”文化!

我们再讲生死。老人真正的看淡生死,不是因为他们活够了,而是子女让他们安心了!

愿哈萨克族的“还子”习俗能够让更多的老人晚年快乐。

祝天下所有的老人重阳安康!

——尚书TAL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