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倒“三 国 通”

有一个老者,特别爱读《三国演义》,据说他案头上的哪部《三国演义》己经不知是第十几本了。由此可见,他对《三国演义》真是情有独钟!

他对《三国演义》中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小到每个人物的姓、名、字、号,家世生平;大到每次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来龙去脉,他都烂熟于心。这样一来,在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一群三国迷们。听他说三国故事,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听他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那精譬的分析、深刻的见解入木三分,不由得让人赞叹!于是乎一旦遇到有关三国的你争我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关头,他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一锤定音!久而久之,人们就称他为“三国通”,已至于连他的真名实姓都忘了!

夏夜的傍晚,每每都有他的身影。一壶茶,一把蒲扇,一个折叠的矮墩,准时得很,站在坪中的夜空下,无疑是那夏夜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晚饭后,一声“走,听三国通讲三国去”的吆喝,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不约而同,站站坐坐,围起来就是一群。一旦开讲,鸦雀无声,听众托住下巴,看着老人,聚精会神。众人乐此不疲,“三国通”乐在其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日刚开讲,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楞头青,打断了“三国通”的背诵,“我提个问题,你能答出来就是真正的三国通?”冷不丁冒出来这么个人来,“三国通”有点出乎预料,面对挑衅,也不慌不忙。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地吐出两字:“请便”。心里却在腹语:你又其奈我何?那人不知是被他气场压倒,还是怎么的,居然是轻轻的一句:“冒犯了,请赐教。”老者就随口一句:“请讲。”“请问,诸葛亮的母亲姓什么,周瑜的母亲姓什么?”“这,……”“三国通”一时语塞,尽管此时月光朦胧,料想他一定是面红耳赤,绞尽脑汁,搜腸刮肚,冥思苦想。夜静得可怕,连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到声响。不知过了多久,“三国通”站起了身,收起了矮墩,腋窝夹着蒲扇,端着杯子,步履蹒跚地离开了人群,众人也不欢而散!

楞头青望着远去的“三国通”,看着离散的人群,心里不免惆怅。此后的夏夜不再有“三国通”述说《三国演义》的板腔,那个楞头青仿佛也从人间消失了一样!

灵光一闪,骤然想起楞头青临走时的喃喃自语:“既生瑜,何生亮!”难道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

难  倒“三 国 通”


难  倒“三 国 通”


难  倒“三 国 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