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項鍊》是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被收錄進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因其極強的諷刺意義和戲劇性的結局而成為經典。

莫泊桑和歐亨利、契科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莫泊桑尤其擅長通過故事的描寫,對現實進行批判,《項鍊》就是這樣一篇現實主義作品。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故事情節很簡單,講的是天生麗質的女主人公馬蒂爾德嫁給了教育部的小職員,生活平淡而簡單,但馬蒂爾德卻不滿足於此,她始終迷戀於奢華的貴族生活。為了參加一次上流社會的晚宴,馬蒂爾德用丈夫辛苦積攢的積蓄買了一件華麗的禮服,還從好友那裡借來一條鑽石項鍊。憑著這身得體的裝扮,馬蒂爾德在晚宴上出盡了風頭,她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馬蒂爾德不小心弄丟了項鍊。為了儘快給好友歸還項鍊,他們只能借高利貸,重新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還給好友。之後的十年時間裡,他們節衣縮食,賣了房子、打零工、給別人做家務,生活過得十分艱苦,馬蒂爾德也失去了年輕的容貌,變得滄桑、粗野、衰老。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還完所有債務的那一天,馬蒂爾德終於鬆了口氣。她在公園碰到了昔日的好友,在交談中,她才得知,之前好友借給她的是一串價格低廉的假項鍊,而她們夫妻兩個用十年時光賠償了一條真的鑽石項鍊……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了,戲劇性的反轉結局給這篇小說加分不少,辛苦還債十年竟換了一串假項鍊,莫泊桑通過這極大的反差諷刺了馬蒂爾德的愛慕虛榮。可以說,馬蒂爾德的悲劇就是社會的悲劇。她的虛榮來自社會風氣的薰陶,為了一刻鐘的閃亮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莫泊桑對於人性的洞察,通過女主人公的遭遇表現得淋漓盡致。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這部作品創作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法國正處於資本主義惡性發展的時期,大資產階級當權,生活奢侈腐敗,社會風氣惡劣;小資產階級由於社會地位不穩定,擠破腦袋也想躋身上流社會,紛紛成為資本競爭的犧牲品。

馬蒂爾德作為小資產階級的一員,她的人生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在打開之前,生活寧靜,在打開之後,慾望和虛榮被釋放,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和懲罰。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五柳先生傳》裡寫道: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意思是不因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熱衷於榮華富貴。作為陶淵明的自傳體作品,這句話也道出了他本人的處世哲學: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仕宦生涯,但他討厭官場的迎來送往,毅然選擇了辭官回家,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園田居生活。荷鋤、理荒,牽著月亮,山徑,壺觴,灑下一片菊黃。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能收穫別有一番風味的世外桃源,離不開他的知足常樂。其實,知足並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對人對事多了一份淡泊和坦然。與其把注意力放在遙不可及的地方,不如腳踏實地的把眼光放在當下。少一點貪念、少一點慾望,那麼我們的生活也許會簡單很多、快樂很多。

面對馬蒂爾德作祟的虛榮心,現實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如果她滿足於平平淡淡的幸福,如果她不買那件禮服,如果她沒有借那條項鍊,也許,十年後的馬蒂爾德依然嫵媚嬌柔、光彩照人。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在初中學《項鍊》這篇課文時,老師告訴我們:這部作品批判了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腐蝕內心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

如今,重讀這部作品,不禁有了新的感受:作為一個天生麗質的漂亮女人,愛美無可厚非,喜歡好看的衣服、華麗的首飾,追求美好的生活,這些真的值得批判嗎?

站在馬蒂爾德的角度,年紀輕輕嫁給了小公務員,雖然時常抱怨生活的清貧,但她也一直在努力剋制自己的慾望。在得到能接近上流社會的機會時,她不過是想滿足自己愛美的心願,以更光鮮的姿態示人罷了。參加舞會的禮服是丈夫買的,項鍊是朋友借的,她並沒有為了虛榮心去做有悖於常理的事情。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並沒有理由去苛責一個女人對美麗的追求,這是人的天性,何罪之有。馬蒂爾德並沒有壓抑自己的這種想法,她勇敢的表達,大膽的追求,於是,在舞會上,她成為了最美麗的焦點,成功獲得了讚譽和榮光。在那一刻,馬蒂爾德憑著自己的力量得到了滿足和幸福。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除了堅持做自己,馬蒂爾德身上還有更寶貴的品質,那就是堅強的靈魂和驚人的勇氣。在項鍊弄丟了之後,她沒有選擇欺騙好友,而是勇敢的擔起責任,傾家蕩產買了一條真正的鑽石項鍊還給朋友。明知道即將面臨的是畢生的苦難,但這個柔弱的女子沒有畏懼,毅然選擇信守承諾、直面苦難,這種契約精神值得歌頌。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契約精神是西方社會的主流精神,象徵著自由、平等、守信。契約精神發源地荷蘭是這樣堅守契約精神的:1596-1598年間,一位名叫巴倫支的荷蘭船長帶著一群水手通過海洋運輸貨物,他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八個月的時間裡通過拆掉甲板做燃料,獵取動物取得食物,勉強維持生活。

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停有人死去,但這些荷蘭商人絲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這裡面有藥品、食品和衣物。寒冬過去了,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將貨物完整地送到委託人手上。自此之後,荷蘭商人的契約精神名揚海內外,荷蘭也藉此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國家。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馬蒂爾德和丈夫也是這樣的,他們寧願選擇失去尊嚴,也要守住底線、信守承諾,這無疑是對契約精神最好的詮釋。變賣家產之後,馬蒂爾德總算真正嚐到了窮人的困窘生活,她用英雄氣概打定了主意:那筆駭人的債款是必須償還的,她準備償還它,她開始穿著平民的衣服做粗硬的工作……

這段表述初讀覺得女主人公自作自受,再讀才驚覺,馬蒂爾德褪去虛榮,她身上的剛強、果敢、擔當相當令人欽佩,之前矮小的形象頓時高大了起來。

重讀莫泊桑經典作品《項鍊》:女人愛美錯了嗎?

馬蒂爾德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並沒有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這個可憐的女人。相反,女人愛美並沒有錯,而且這個可愛女人身上的努力和堅韌更加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審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