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这孩子心有不忿,就狠狠地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讲的就是坏情绪传染的过程和危害。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踢猫效应(Kick Cat Effec)

这个心理学效应,因为最后被踢的那只小猫咪而出名,它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泄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过程。

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最终传导到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使其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在这么浮躁的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压力,谁都不可能做到心静如水,不起波澜。

我们的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脆弱的极限,一点点不顺的小事,都会使得情绪激动,怒火会像积聚已久的火山,喷射而出。

而当人的情绪由于受到环境或者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变坏的时候,人的潜意识(本我)基于保护自我的出发点,会选择将坏情绪发泄出去。

那么发泄给谁呢?

根据现实情况,人的自我意识到,最明智的选择的是,发泄给对自己没有危险的人,一般是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情绪在传递过程中,如果主观上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那么最后受伤的一定是最无辜、最弱小的人,

在社会中,这个人通常是穷困没有地位的人;

而在家庭中,这个受伤害的人往往就是孩子。

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都会经常看到,很多“不称职”的父亲会把自己的孩子当出气筒,动不动就打孩子来发泄自己“无能”。

虽然看到电视上这样的父母我们会觉得他们很悲哀,往往却不会把这样的行为跟自己产生联系。

但其实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在某种情况下也有类似的行为,只是自己没察觉。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踢猫效应”中的‘踢猫’者?

在日常生活中,繁重的工作、琐碎的家务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四面八方的压力,让家长们承受了太多,谁都不能保证没有负面的情绪。

面对这种负面情绪,很多家长都难以控制,但对于压力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春节前,树莓一位宝妈朋友准备公司的年会,就在网上买了一件晚装,但是到货后试穿感觉尺码有点不对,就跟网店客服沟通想换一件,客服说可以换,但是因为主观原因导致换货,卖家不承担运费。

这位妈妈就有点生气,因为她认为明明就是卖家的尺码标准有误才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凭什么不承担退货的运费。于是就和客服理论,吵了几句甚至拿出”差评“要挟,但是客服还是说店家规定不承担运费。最后她无奈自己付了运费。

寄完快递回到家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刚好在沙发玩着又蹦又跳,扰得她心烦意乱,加上刚才跟客服吵架的气还没消,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她狠狠地踢了儿子一脚,还冲着儿子喊:要不是为了生你,我怎么可能身材走样,买衣服都要那么在意尺码呢!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孩子很委屈,哇的一声就哭起来了。他不理解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妈妈就这么生气对他发火。

听到孩子的哭声,情绪激动的妈妈瞬间就冷静了下来,过去抱住孩子道歉,非常后悔自己这样的行为。她很不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直到她后来在网上搜索到“踢猫效应”这个名词。

在这个例子里,客服没有做错,按照程序处理问题;

孩子也没有错,他甚至没有参与到妈妈买裙子的事情中来;

出问题的是这位妈妈,不应该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自身还没有独立,他们只能选择顺从父母,面对父母没有由来的责怪和训斥,孩子们“低头认错”了。

但在他们的心中,会有着自己的想法。

当孩子们的“顺从”却让父母慢慢就习惯了把他们当成“出气筒”,用来发泄所有无处发泄的负面情绪,这样下去的话,孩子在长时间的压迫下也会慢慢形成“逆反”的心理,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如何避免“踢猫效应”的的恶性循环

1.借助外力,从根本阻断“踢猫效应”发生

在《爸爸去哪儿》中,Jasper感觉到爸爸陈小春将要生气了,他就会特别冷静温柔的问爸爸:“你怎么了?”

陈小春听到儿子问自己“怎么了”的时候,就反应过来,自己好像要发脾气了,孩子已经察觉到了,于是他就会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会生气,生气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但是生气的火头过了以后,想一想刚才的事也没有那么严重,甚至会后悔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可能是外界的帮助。

就好像Jasper发现爸爸的情绪变化,就马上帮助爸爸“调节”让他冷静下来,从根本上就避免了“踢猫效应”。

夫妻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当发现一方情绪变坏时,就温柔地提醒彼此,避免让孩子成为受害者。

2.正视“踢猫效应”的危害,时刻警示自己

父母都知道,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呢?

原因就是在我们潜意识里,“负面情绪”和“踢猫效应”貌似不存在什么直接的影响,所以不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

但如果在出现了“踢猫效应”后,家长看到孩子失落悲伤的样子,马上就醒悟过来后悔没有控制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所以树莓建议各位家长要对“踢猫效应”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孩子宣泄自己的坏情绪,避免伤害孩子。

“踢猫效应”伤害着很多无辜的孩子,谁该反思?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我们不能让别人替我们承担坏情绪产生的后果,尤其作为家长就更不应该将外界给自己的坏情绪带到家里面,带给孩子。

心情不好产生的“踢猫效应”不但不能让负面情绪消散,还会传播坏情绪,甚至是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破坏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

“踢猫效应”说白了就是一条恶性的情绪链,有的人发泄了不满,有的人承受了伤害,但却没有真正的受益者。发泄的快感一瞬间就没了,但是受伤的人的疤痕却永远都在,我们不能让孩子长大的同时,伤痕也跟着长大。

所以,从拒绝“踢猫”开始,请关爱自己的孩子吧。

——END——

更多教育心得、父母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