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詞:醉落魄·離京口作

醉落魄·離京口作

離京口作

輕雲微月,

二更酒醒船初發。

孤城回望蒼煙合①,

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②。

巾偏扇墜藤床滑,

覺來幽夢無人說。

此生飄蕩何時歇?

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③。

蘇詞:醉落魄·離京口作

註釋

① 孤城:這裡指京口。蒼煙合:蒼茫的煙靄遮蔽了孤城。

② 這兩句意謂詞人在宴席間喝醉,所以他回到寓所的情景自己已經毫無印象了。

③ 蘇軾的故鄉在四川省眉州,而他常年在杭州做官,而且常常因為公事要離開杭州到外地督導各種事務,四川在西南,杭州在東南,所以這句詞這樣寫。

題解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蘇軾在潤州(今江蘇省南部)等地賑災救濟饑荒,直到五月份饑荒災情有了好轉,詞人才回到杭州,這一首詞就是在蘇軾從京口去杭州時,臨行前所作。全詞使用逆挽法,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在舟中回望引發的對別宴時的憶想,還有酒醉入夢夢再醒的惆悵,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和自己仕宦生活的傷感。

賞析

逆挽法是一種反差強烈的文法,一般多用於寫詩作對。“逆挽”是指幾句話中,後面的句子逆前面句子的風格文意而挽向相反的一方,從而使前後句子的風格文意大異其趣。簡單說來就是一種強烈的對比手法,這種對比不僅表現在描寫的事物上,在文風詞法上的反差,也是它的特色。這首《醉落魄》就是這種手法的使用典範,通過上片酒酣言罷歸住所歇息,逆文風意義而挽上詞人懷想的惆悵和辛苦的經歷,在意境上給讀者以巨大的衝擊。

這首詞開篇先交代環境和時間,“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睜開雙眼,看見夜空中月亮光淡淡的,被絲絲輕雲遮掩在背後,已經是二更天了,我剛剛酒醒,乘坐的回住所的小船也剛剛出發。這兩句雖然簡單但是非常引人入勝,猶如敘述故事一樣,短短兩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環境、地點、事件和人物,顯得格外生動有趣,讓人興致勃勃。接下來,詞人開始記述主人公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乘著小舟緩緩前行,我回頭望著漸漸遠去的京口,茫茫的霧靄遮蔽了這座水邊的古城,我努力回想夜裡發生過什麼,但是隻記得在宴席間和朋友們把酒唱歌的情景,而不記得是怎麼上的這條船,怎麼就要回去了。“孤城回望蒼煙合”以詞人遠去的視野為陣陣迷霧中的京口增添了幾分神秘、朦朧的色彩,感覺如夢境一般,這也為詞人接下來說的忘記了發生過的事情打下伏筆,而“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更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襯托出夜裡酒宴歌席間,參加宴會的人們是多麼盡興、娛樂,唱歌、飲酒是多麼無拘無束,可以毫無顧忌地一直飲酒到讓詞人“不記歸時節”的程度。

但是總體來說,上片還是一派酒酣清醒時回顧高朋晚宴的格調,平鋪直敘,輕鬆自然,但從下片開始逆挽的風格就顯現出來了,情愁直抒胸臆。“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這句開始,該是寫詞人回到住所之後一覺醒來的情景,因為酒意還沒有全消,所以詞人回到住所,不等寬衣便倒頭就睡,而一覺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頭巾已經被睡散睡歪了,而入睡時手中拿來扇風納涼的摺扇也滑落在地。“藤床滑”並不是說藤製的床太光滑,而是詞人酒後睡姿不良,可能身體在床上也是橫躺豎臥的一副狼狽樣子,看著自己如此的形象,房子裡空空蕩蕩,夢裡的情景想找人說一說都難啊。這時酒酣宴飲的賞心樂事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詞人的落魄和狼狽。這也是作者寫這首詞的用意所在,以表心中的惆悵。這時詞人進一步發問,“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我這一輩子漂泊奔走的日子到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啊?我的家在西南四川,我已經是身在千里之外的東南杭州,而在這異鄉異地我還要長期漂泊不定。詞人發問,問得淒涼,本來就是“幽夢無人說”,問這樣的問題,又是在對誰發問,等誰解答呢?這種孤獨是徹骨的,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家鄉遠隔千山萬水,已經是仕宦在外,但就是在外做官也不得安定,鄉思難耐、孤獨寂寥,這些情緒彙集於此,加上和上片詞的強烈對比,對讀者的衝擊力之大,可想而知。讓讀者不免為詞人的傷感和遭遇抱以同情,同時也可見詞人的情感之細膩,筆法之高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