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如果你喜歡武俠片,那麼剛剛完結的《葉問》系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算前傳外傳,《葉問》共有4部,皆由葉偉信執導,甄子丹主演。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細數這四部曲,雖談不上是經典佳片,但也算是文武兼修,笑中帶淚。


四部曲從1935年葉問於佛山“捍衛南方拳”伊始,到對陣日本將軍和英國拳王,再到雙詠春分高下、戰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直至其患頭頸癌去世為終。


如同李連杰在《霍元甲》中展現出生平所學一樣,《葉問4》的打戲也十分密集,上映前在微博、《吐槽大會》等甄子丹也透露出這是他最後一部武俠片。


之所以在我等影迷心中比不上港片巔峰時期的《黃飛鴻》系列,或許便是因為貫穿葉問四部曲的除了武者仁心、守護家人的理念之外,還有讓無數人愛恨交織的民族情緒。


當然,民族情緒的撩撥或許是出於商業計算和葉問所在年代的雙重考量,這點見仁見智。


《葉問》的光影世界


所謂窮文富武,第一部剛開場時,葉問是一個吃喝不愁的富家少爺。溫文爾雅,平易近人,一手詠春享譽佛山,深受鄰里街坊們的喜愛與尊重,還有閒錢投資工廠,其聲望在擊敗北方拳師金山找(樊少皇飾)後達到頂點。


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發生,佛山次年淪陷,葉問祖宅被日軍佔據,只能靠變賣首飾和挖煤度日。期間葉問與妻子張永成(熊黛林飾)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甚是感人。目睹廖師傅的死後,暴怒的葉問聲勢凜然地宣稱“我要打十個”。


李釗(林家棟飾)搖身一變,從佛山警察成了日軍的翻譯官,民眾都罵他是狗漢奸,但與家有老父母、妹妹尚幼和長兄殘疾相結合便成了一個閃光點。描寫李釗家庭的鏡頭不過十秒,卻使這個角色更加複雜深刻,無他,光靠挖煤的那一碗稀粥和一塊紅薯是養活不了一家人的。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一邊是民族危機,一邊是家庭存亡,他兩邊都不討好,每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忍辱負重、尋找良機是他的最優選擇。


武痴林與廖師傅的死是促使他“人物弧光”發展的重要驅動,對葉問的話語做出圓滑的修飾是他的盡力之舉,而打偏日軍軍官的手槍,救了葉問一命是他的高光時刻。


如果說葉問是主角,完美意象,擁有神性,佈滿光環,那麼李釗則是配角,普通民眾,盡顯真實與人性,是對葉問神格的重要補充。


最終,葉問連消帶打打敗日軍三浦,在憤怒民眾的衝擊反抗和好友周清泉的掩護中逃離佛山。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葉問對陣英國拳王


《葉問2》中,葉問一家來到了香港,仍舊艱難困苦,房租、學費和日常開銷難倒了英雄漢,武館數日無人問津。好不容易開張收徒,有的徒弟帶的錢不夠交學費,敦厚的葉問便說“下次下次”,我嚴重懷疑如今流行的“下次下次、下次一定”的梗是從這出來的。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規矩。


在香港,要想開館收徒,要與各大門派的師傅對決,一炷香內不敗才有資格收徒。


圓桌之上,葉問連敗兩名好手,後與洪震南(洪金寶飾)不分伯仲,方寸之間,兩人盡顯大家風範。


當時香港被英國統治,自然而然,與日軍的矛盾在這裡變成了與英國的矛盾。英國拳擊冠軍龍捲風在一次表演賽上侮辱中國武術,洪震南身為明面上的香港武術界的話事人,加之自身氣節,上臺與龍捲風對陣。一則拳怕少壯,二則患有哮喘,最終血灑當場。


受輿論影響,龍捲風公開挑戰葉問。在擂臺上,先是套路的有來有回,後龍捲風被葉問擊成重傷,落敗下場。當葉問“發表獲勝感言”時表示人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該片從影片背景、故事結構到人物設置,與第一部相比換湯不換藥,精彩武打、和諧家庭、民族情緒、煽情落淚應有盡有,在對觀眾心理的把握上頗下功夫,一些元素比之第一部有過之而無不及。

《葉問3》雙詠春分高下


《葉問3》中,葉問已在香港武俠界頗有名望,在茶樓有著獨特的座位,走到哪別人都會尊稱一聲葉師傅,該片的主要看點是詠春葉問和詠春張天志(張晉飾)的史詩對決,其次是葉問妻子張永成的逝世以及葉問和拳王泰森的比試。


就豆瓣評分而言,該片比《葉問2》低,但在我個人的觀感體驗中,該片比《葉問2》要好,故事層面沒有像《葉問2》那樣狗尾續貂,而是增添了許多原創情節,熊黛林有名媛氣質,張晉、譚耀文演技不俗,拳王泰森與詠春葉問同臺競技。


張永成一句“我很久沒有聽過你打木樁的聲音了”無疑催人淚下,為其接下戰書不讓葉問留有遺憾也是賢內助之舉,引發一眾網友感慨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張天志亦是師承名門,與葉問是一個師公,不過為人爭勇好勝,總要分個高低,在打敗多個武館師傅後必不可少的要與葉問進行一戰。


在與張天志的對決中,二人問路正式開始。


從六點半棍比到八斬刀,繼而以拳法對粘手,終是葉問技高一籌,棍法與刀法皆是小贏一招。在比拳時,二人連續的追身、卸力、借力打力,拍手、攤手、圈手、按手、格手層出不窮,在被張天志用標指打中眼部後,葉問有一個短暫的暈眩,最後運用聽橋,以聽力代替視力,使出寸拳將其擊敗。


這一場六分鐘的打鬥可謂是酣暢淋漓,令人大飽眼福。


《葉問4》終曲,一代宗師落幕


《葉問4》中葉問來到了美國,因為他身患癌症,命不久矣,加上香港治安不好,所以打算把兒子送到這裡來上學,但需要唐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萬宗華(吳樾)的介紹信。


劇情上延續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套路,先是同胞PK,然後對陣外國人,沒有出彩之處,在此不再贅述。

打戲上值得一提的有四段。


先是葉問初來乍到,與萬師傅發生矛盾,桌上角力,不分勝負,打碎了桌子。


繼而是葉問弟子李小龍(陳國坤飾)教訓美國地痞流氓,酷炫空手奪棒球棒,痛毆彪形大漢,在前幾部以“吉祥物”形式出現的李小龍終於有了一場打戲。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然後是葉問與萬師傅的正式比武。在萬師傅的家中,詠春對太極。單鞭、提手上勢、攬雀尾、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白鶴亮翅等等,萬師傅的變招靈活,收放自如。雖由於一場小地震的到來讓二人沒能繼續比試下去,不過時間久了,萬師傅必敗,無他,葉問固守詠春切中線比萬師傅的招式要省力不少,後勁更足。


最後一場是葉問對陣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巴頓。要是在職業賽場上,二人肯定會因為不是一個“重量級”而無法比試,不過在那種情況下也沒有這種規矩。


使空手道的巴頓是大開大合式,擅長高擺踢腿,一拳一腳都無比用力;而詠春葉問是拳軌短打和追身上步,攻其中線,如果不出殺招則力量性不足。所以當巴頓將葉問打吐血之後,葉問使出了撩陰腳、反關節,以及最後那招絕殺巴頓的標指鎖喉。而這一標指,正是《葉問1》中打三浦使出一半後又收手的一招。


其實,相比於葉問與巴頓的較量,我更期望李小龍能夠下場代替葉問比試,先是打不過,中場休息時聽葉問指點詠春的關鍵所在,明悟之後打敗巴頓,就像倚天裡,張無忌替張三丰下場對陣阿大阿二阿三一樣。是張三丰(葉問)打不過他們麼?不是。


一則李小龍與巴頓年齡相似,屬於當打之年,不算以大欺小;二則也好藉機在葉問系列完結之後開啟陳國坤的李小龍系列。不過看樣子,片方似乎並無這個打算。


歷數四部曲,有金山找、李釗、周清泉、馬鯨笙、肥波等出彩配角,他們有活生生的人格,在故事發展中有一系列或好或壞或中庸的改變,只有葉問自己,從第一部出場到第四部完結都是一個完美宗師的形象。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他武藝高強、不慕名利,愛妻愛子、顧家愛家,守禮謙讓、武者仁心,民族大義、國士之風,總是遵循著點到為止、守口如瓶等種種規矩,對待晚輩愛護有加,對待功夫遠不如他的同道也不自矜自傲,是一位世無之二的仁師,無數女性心中的完美男人。


但相比於這樣的完美,或者說是固化刻板,我更希望葉問有一段成長的歷程,不要永遠都是神,也放下身段做個“人”,當一個“斷臂”的神鵰大俠楊過未必聲名不顯。


所以四部曲中我最喜歡的戲份不是葉問各種暴打對手,而是葉問一個人打木人樁。


或是在家中,或是在武館,沒有像擂臺上那樣拳拳到肉,也無周邊的人聲鼎沸與嘈雜叫喊,只是他一人與木人樁之間進行切磋,互相點撥、成長、陪伴,這是一個宗師最安靜最動人的時刻,亦是數十年來每一個平平無奇日子裡的消遣時刻,這是他之所以成為宗師的原因。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雖然葉問的兩個兒子葉準、葉正曾先後擔任《葉問》四部曲的顧問,但《葉問》系列其實並非葉問的真實個人傳記,有的情節有故事原型,有的則是完全虛構,按下商業利益不表,電影更多的是借“葉問”這個大IP傳播詠春,發揚中國武術文化。

《葉問》之後,還會有功夫之王麼?

前不久港媒發佈消息說葉問次子葉正逝世,享年83歲,此訊息淹沒在了殘酷的疫情與科比飛機失事的大海中,只泛起了一絲水花。


《今古傳奇》輝煌不再;《武俠世界》宣佈停刊;《聽雪樓》被林更新、楊紫等演員先後拒絕出演,改編成網劇後反響平平;伴隨著金庸先生的逝世、《葉問》四部曲的完結,似乎宣佈了傳統武俠片的落幕。


沈西城在《武俠世界》的休刊詞中悲壯的說“從今後,憑誰管領,萬古斜陽”,就大環境而言,武俠片的確是不復輝煌,不過還不用急著說“武俠片已死”。


影片數量上,每年都或多或少有武俠片上映。受疫情影響於2.1日付費點播的《肥龍過江》已打開了今年武俠片的第一槍,後續還有毒舌電影的《無名狂》和徐浩峰的《刀背藏身》。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徐克的痴迷魔改,徐浩峰的醉心“武行”,未嘗不是在嘗試轉型,給予武俠片新的表現形式。


演員上,

張震、張晉、樊少皇、釋行宇等都正值當打之年,大有潛力可挖。


一文看透《葉問》系列的優劣——拔高仁人志士與撩撥民族情緒


受眾亦是不缺,金庸古龍的小說銷售量早已突破千萬冊,起點有數萬網絡作家發佈武俠小說,b站關於武俠電影的混剪動輒數百萬播放量,知乎關於武俠小說及電影的討論數不勝數,六神磊磊的文章篇篇“10w+”,抖音大v“倆大叔的功夫夢”拍攝的原創武打視頻累計有千萬次的點贊,大有高手在民間的架勢。


或許當大環境寬鬆、資本注入、影視人員潛心創作時,新一代功夫之王便會出現,統領武俠片這一萬古斜陽。




逍遙談影

聊聊影視文娛,談談武俠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