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多聞不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佛教修行:多聞不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楞嚴經》——

【宣化上人開示】

☞說食數寶窮餓漢

雖然知道的東西很多,可是假如多聞而不修行,還和不知道是一樣的。知道的東西是多,但是沒有去做,就好像那個石頭人似的;石頭人說是能說,做就不會做了。

這就言其博聞強記,可是實行的功夫呢,沒有!沒有實實在在去做。所以雖然我多聞,如果不修行,也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就好像人盡講這個吃的東西,到底是不會飽的。好像吃素的人,就講:“包點素餃子,真好吃!”或者:“蒸點包子也好吃,北方的油餅更不錯!”就數這個吃的東西。

吃葷的人呢,說:“中國的那個飯館子,什麼什麼菜做得味道最好,我們到那兒吃中國菜去!”西方人歡喜吃中國菜,大家說起來了,就這麼說這菜的名字;可是單單地說,不去吃,你說會不會飽呢?

有這麼幾句話說得最好: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說是天天給旁人數錢,數他人的財寶,自己連一個錢都沒有。而你知道多少法,若不修道,也就像數他人的財寶是一樣的。

你自己不實實在在去修行,是沒有受用的,所以才說“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好像人數菜單,說這個菜怎麼樣,那個菜怎麼樣,數來數去,一口也沒有吃,你說能不能飽呢?自己始終也不會飽的。(摘自《楞嚴經淺釋》)

佛教修行:多聞不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妙祥法師開示】

☞ 不懂反聞被經轉

什麼叫聞思修?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叫聞思。平時怎樣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麼叫聞思修,如果不懂得聞思修,就像六祖講的,看經被經轉。

雖然我們看經生起了歡喜,對佛菩薩,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和了脫生死沒有關係,只是一種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反聞。

反聞和經書是怎麼樣的關係呢?經書講的是讓我們怎樣去反聞,經書並不是告訴我們,你應該這麼樣地去看問題,那樣地看問題,是告訴我們怎樣用功去反聞的問題。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這一句話,“要反聞”。

如果我們認為經書講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錯了。因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們內心中。只有你內心進行反聞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書裡的道理,那只是知見,沒有入佛知見,那就是被經所轉。

所以說這個反聞是很重要的,我們修行中首先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唸佛是為了修反聞,參禪是為了修反聞。

如果懂得反聞,唸佛修禪都是一樣,甚至每天吃飯、睡覺都是一樣。如果你不懂得反聞,就時時刻刻地處在分別心之中,被六根所轉。(可參考:學佛多年還不會修行,大概是走錯了路……)

☞ 真修實行解佛法

我以前看書,一旦看到好的地方我就不看了,正歡喜的地方不看了。為什麼不看了?我需要的是把它消化。不是想看得多,是想怎麼來把它消化掉,這是主要的,怎麼想辦法把它落實在行為中。

我不能像黑熊掰苞米,掰了這棒,丟那棒,那不行,最後還是剩一棒,那就不合適了。哪棒都不要丟,不要浪費了,掰一棒我就要起作用。

以前我去聽皈依師上體下清老和尚講法的時候,他給我講完一句,我記住了。第二次再去,他給我講,我就不想聽了。為什麼不想聽?我怕會沖淡了第一句。

第一句我沒做到呢,我哪敢聽第二句。就不敢聽了,急急忙忙的,坐一會兒趕緊走,怕聽開示。我的目的就是想落實在行為中,不是落實在記憶中、語言中。

我們現在學的東西很多、很多了。但是大家還非常不滿足,老找不著適合自己的東西。為什麼?就是因為你沒把它落實到行為中,放在第一位上,而老是在語言上去追求。而很多的法已經足夠用的了,太夠用了。

有時候我們就是過分地追求很多,最後整個的行為和戒律並不相應。要是講,他講得可好了。像親某可能講了,但得看她在行為上落實怎麼樣?是不是,你得落實在行為上,光講不行啊。

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法師?是行為上的法師,就是說以行代解。什麼叫“解”呢?解就是行,行就是解。一個人如果在行中已經做得很完善了,確實有一定功夫的人,你不講,對方也會明白的。

就像禪宗講那句話,你隔岸招手,(明白人)便知有無啊!隔著一個河岸,(明白人)便知你是真修、假修,並不在於你說多少。

☞ 知見立知無明本

剛才講了,不在文字上,不在語言上過多地下功夫。我們在於哪兒呢?就是實踐上下功夫,學一點,要落實在實踐中,這是很主要的。

現在的學佛,最大的一個毛病就落實在知見上了,以知見為智慧,實際上和佛法正好相反。所以佛特別反對這個問題,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有說如來有所說法,便是謗佛。

就是說明什麼呢?就是人在知見上,認為那是佛法,所以就產生謗佛行為了。我們堅決反對這個,因為佛法不在於多,在於精、在於努力、在於實踐。有時候一句佛號,或一個話頭,有的人都參一輩子,念一輩子。為什麼?就是要精。

當然了,我們不能走到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知見還有很多,所以我們還要學更多一點。但是不能過分的多。現在來講,我看我們學的就不算少了,再學多了,就可能走到知見那一塊。應該把我們學到的東西要吸收,以吸收和實踐為主,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

當然了也有的人想從解上入,從理上入,這也是一個方式。但是容易走到哪塊兒?以知見為佛法。《楞嚴經》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而且學習佛法,有時候容易把佛的知識,文字的知識,我們當成就是佛法了,而忽視了自己的實踐。(摘自《發心》《二〇〇七年對道源寺尼眾開示》)

佛教修行:多聞不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溯源法語

由在家信眾個人創建並管理

不代表任何組織和機構

所發內容

多選自大悲寺 - 溯源佛教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