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古稱 "羊羹 ",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要說西安美食,就不得不說羊肉泡饃,羊肉泡饃位列各種陝西美食排行榜前三甲,被稱之為陝西美食“總代表”。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嚐,以飽口福。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羊肉泡的傳統做法有四種:單走、幹拔、口湯、水圍城。    

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幹拔”有人稱“幹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夥計便會明白,這是“幹拔”。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製的,稱飥飥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麵,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麵,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麵,就泡不成了。有的假行家會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如上所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幹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饃掰好後,請夥計呈給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乾等即可端上來吃了。這樣一大碗自己親手掰好的泡饃,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紅褐色的牛羊肉、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動。還應注意的是:端上來的泡饃應是泡饃墊底,粉絲覆成網形,佐以蔥花、香菜、牛羊肉擺成魚形在最上面。如若不然,您完全可以調侃一下老闆請的師傅是不是叫南郭。吃時左手拿勺,右手執筷,泡饃上桌後,把辣子醬鋪在上面,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一老吃家說這樣鮮熱之氣跑不散,但我尋思攪動過甚,泡饃不成其為泡饃,羊肉湯變成麵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個人自願。餐後搭配直提纖飲用一小碗原汁烹製而成的高湯,以為清口。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英文名: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1] 牛羊肉泡饃原名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

饃,是一種白麵烤餅,烤餅的面必須是死麵,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叫廚師在碗裡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香菜、黃花菜、黑木耳、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水盆羊肉),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裡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添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之所以如今改名為牛羊肉泡饃是因為正宗的羊肉泡饃為山羊肉,很多人不習慣山羊肉的口感與味道,因為後改為使用牛肉替代。山羊肉味道獨特,但是肉質較幹,處理不好羶味很重,而牛肉肉質較軟,口感極佳,肥而不膩。更加得到人們的喜愛。泡饃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吃食,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飢渴難耐,囊中只有一餅,餅冷口乾,難以下嚥,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闆,見之不忍,給了他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後,嚐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製,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趙匡胤吃後龍顏大悅,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估計是世界上首位因為推動飲食文化發展而封侯的人,可惜沒法考證,要不然中國就又多了一個世界最早推動飲食文化發展的人。泡饃味道厚重,回味無窮,外觀豪放簡單,內在卻精緻複雜。充分體現了陝西人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心靈手巧;既老實,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懂得享受的生活態度。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吃也是有講究的,掰饃有掰,撕,掐,揉,搓等12種手不一(其實隔夜饃饃比新鮮的更好),掰好後要告訴夥計你的口味要求,口重---口味偏重,口輕,幹拌--湯較少,口湯--吃完饃碗底剩的湯剛好一口,水圍城--湯較多。泡饃端上吃的時候,講究蠶食,忌使勁攪和,為的是從頭到尾,口味始終如一。搭配糖蒜和辣醬,真正的吃家開始是不吃這些的,影響口味,吃到一半,感覺有些膩的時候,吃一顆糖蒜,挑一點辣醬拌在饃中(拌的量以一兩口吃完為宜),然後用送的湯清清口,然後繼續吃,這樣才不影響口味。味道好的泡饃油很少,主要是湯的香味,吃著也不膩。

“牛羊肉泡饃”,即牛肉和羊肉一塊熬湯來泡饃,牛羊肉泡饃以陝西本地牛羊及其骨架、精鹽、花椒、八角、草果、桂皮、良姜、蒜苗等為調料,分骨肉處理、煮肉、撈肉、掰饃、煮饃五道工序。一碗好的泡饃,首先須先有一鍋煮製成的好湯,好湯的製法當然是商業秘密。而煮肉工藝也特別講究,先要將牛羊肉反覆漂洗,浸泡約5小時,切成約5斤重的大塊,再把牛羊肉入鍋,下舊調料袋提味兒,大火煮約4小時,肉塊入鍋,換新調料袋,加蓋壓實,旺火燒開後煮2至3小時改用文火燉約6小時,待湯濃肉爛,出鍋上板備用。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不僅講究烹調,更講究“會吃”。沒有經驗的人,吃前總習慣刁:用筷子來回攪動,這是一忌。“老陝”的吃法是,從一邊一點一點“蠶食”,這樣能始終吃出鮮味。吃時,還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嗜好,調入糖蒜,或香菜、辣子醬、芝麻油之類佐料。吃後飲“高湯”(即原汁湯加粉絲燴制而成)一碗,異香滿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羊肉泡饃”在西安滿大街都是,真正地道的卻不多。就算是你去了非常有名氣的泡饃館吃,也會因為去的時間不對而對“羊肉泡饃”產生歧義。西安地道的泡饃館都有自己的特色風格,比如米家的比較肥美只適合冬天吃,很美味。黃家的比較清淡適合夏天吃,很清爽。白家的不肥不淡,適合春秋吃,很舒服。所以一定要在對的時間吃對的泡饃 。    

食用方法有三種: 

一:幹泡:要求煮成的饃,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    

二:口湯:要求煮成的饃,吃後碗內僅剩一口湯。    

三:水圍城:饃塊在中間,湯汁在周圍,湯、汁、饃全要吃光。   

這三種吃法,都得事先將饃掰成碎塊。泡饃地道的吃法是需要先用手把饃掰碎,掰饃的方法也很有講究:要把圓餅形狀的饃先橫豎掰成四塊,把每塊分別掰成兩層,最後再把每小塊細細地掰成黃豆大小。再用掰好的碎饃製作泡饃,這樣的泡饃做出來 才入味,吃起來香。也有用機器直接攪碎了泡的,但是西安人很少這麼吃。自己動手掰出來的饃,吃起來才香。根據個人不同的喜好,泡饃還可以做成三種類型,分別是“單走”、“水圍城”、“口湯”和“幹撈”。單走式分別吃饃和湯,或者在吃饃的時候在湯裡泡一下在吃。其他三種顧名思義就是按照湯的多少來區分。風味特點牛羊肉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後餘味無窮 ,又有暖胃之功能。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之一。古稱"羊羹",是一種難得的滋補佳品。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秦烹唯羊羹 西安美食“總代表”羊肉泡饃

    

事實上,羊肉泡饃在西安廣受歡迎並不只是因為它的美味。它和西安的許多特色小吃一樣,在街上隨處可見,而且價格公道,是一種全民食品。不管身份高低貴賤,只要想吃,就能吃得起。    

羊肉泡饃是陝西的風味美館,尤以西安的最享盛名。它料重味醇,肉料湯濃,鏌筋光滑,香氣四溢,食後餘味無窮,又有暖胃功能。牛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其特點是料重味醇,湯鮮味濃,饃筋爽滑,香氣四溢,誘人食慾,是一味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哦。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與肉合烹的“託託饃”酥脆甘香,入湯不散。用餐之前,須把“託託饃”掰成碎塊。掰饃講究越小越好,這是為了便於五味入饃。然後再由烹飪師烹調,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