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導彈的發展,以及中國導彈的心酸往事

說起導彈,二戰時的德國最有發言權,其在火箭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由其是

v1,v2導彈的出現,引領戰後各國對導彈強烈追捧。​

淺談導彈的發展,以及中國導彈的心酸往事

1933年,德國火箭專家多恩伯格和布勞恩一起領導的火箭研製組著手研製兩種火箭,一種是外形酷似飛機的飛航式火箭;另一種是飛行軌跡為拋物線型的彈道式火箭。5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取得了飛躍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導彈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條件。發展遠程戰略導彈,有中國的DF41,俄羅斯的白楊M,美國的民兵3,等遠程戰略導彈,也叫洲際彈道導彈,其射程遠,通常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屬於威懾性武器,大國重器。戰術導彈用於毀傷戰役戰術目標的導彈。其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內,它主要用於打擊敵方縱深內集結的部隊、坦克、飛機、艦船、雷達、指揮所、機場、港口、鐵路樞紐和橋樑等目標戰術導彈。

淺談導彈的發展,以及中國導彈的心酸往事

50年代以後,地(艦)對空導彈,空對空導彈、空對地(艦)導彈、反艦(潛)導彈、巡航導彈及反坦克導彈。在這些先進導彈的發展上美國,和蘇聯是出於領先地位的,但是西歐國家如英、法、德和意大利等國,也製造出了不少可以匹敵美蘇的戰術導彈,

說起我國的導彈發展,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來,他就是火箭專家錢學森,錢老的回國之旅就不多說了,那是一段心酸的往事,錢老的迴歸可以說是是我國的大幸,沒有錢老的努力就沒有新中國的導彈事業。錢老為我國的導彈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錢老提出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錢學森的主持下,組成最初的科研隊伍,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開始了中國的導彈研究之路。

淺談導彈的發展,以及中國導彈的心酸往事

中國一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就在研究一路順利的時候,危機出現了。1960年8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華的蘇聯專家,蘇聯專家一走,中國的專家們都沒有辦法了,導彈資料被帶走。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接觸過導彈,對導彈內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幾乎不瞭解,更談不上設計、研製導彈了。即便如此,也打不到我們的信心,我國的技術人員面對種種困難,迎難而上,雖然中國的導彈研究一片空白,但是中國專家們卻沒有放棄導彈的研發,終於在 1960年11月5日,我國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

導彈以它多功能、高效率、大威力等特點,在多次局部戰爭中獨領風騷,新的世紀,導彈應該作為震懾他國的利器,而不應該是侵略戰爭的幫兇,願導彈永遠不要高高豎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