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暑期花上萬元進城補課,“燒錢式”教育你中招了麼?

暑假臨近尾聲,部分農村孩子的“第三學期”相當繁忙,村裡的到鎮裡,鎮裡的去區裡,區裡的趕到城裡補課。一個暑假下來,進城補課給部分農村家庭帶來不小的壓力和負擔。如今,在孩子教育上燒錢投入已不再是城市的專利,一名鄉鎮老師認為,“劇場效應”已經蔓延到了農村。


農村學生暑期花上萬元進城補課,“燒錢式”教育你中招了麼?


為補課,農村家長把孩子送到城裡親戚家

今年暑假,南京的鄭女士給女兒報了英語、鋼琴、游泳3個輔導班,還參加了研學團。本來已經忙得團團轉,老家的表妹又帶著小升初的兒子趕過來,想趁著暑假補補英語和奧數,提升成績。表妹認為,鎮上的補習班水平低,城裡機構多、水平高,一定能把孩子教好。


“我全職在家,表妹把孩子丟給我,自己回老家了,說等到四周的補習結束了再來接。”鄭女士無奈地說。


農村學生暑期花上萬元進城補課,“燒錢式”教育你中招了麼?


祖輩都是漁民,如今在大運河邊經營漁家樂的小馬哥為了孩子補課,也很奔波。暑期原本是生意旺季,夫妻倆卻還要每天從村裡到城裡往返40分鐘,輪流接送孩子上培訓班。老大補了數學、英語,老二上拼音、英語和鋼琴等課程,不算其他路費油費餐費,光學費就交了1萬多元。

“我們至今都在市區給孩子租房上學,還不是希望兩個孩子能在城裡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有個好未來?”小馬哥坦言,“負擔當然不小,但又不敢不學,跟城裡的孩子一比我就很著急啊,不敢落下。投入到孩子補課上,不能說傾其所有,起碼要做到竭盡所能吧。”

村裡的去鎮裡,鎮裡去區裡,區裡的到城裡

隨著農村家庭對下一代的教育日益重視,課外補習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歸根結底,是生活改善了,大家的眼界也不一樣了,感覺城裡的教育資源更有優勢。”一位鄉鎮幹部說,尤其是升學的關鍵時期,家長們也是搏一搏,畢竟很多知名的教輔機構都沒有開到村裡來。


農村學生暑期花上萬元進城補課,“燒錢式”教育你中招了麼?


記者採訪獲悉,在一些經濟強縣、強鎮,各種品牌的培訓機構齊聚,補習市場十分紅火,但在更多鄉村,這一資源並不富集。


農村家庭暑假的奔忙,為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差距提供了鮮活註腳。記者在基層瞭解到,“可以到村裡上班,但必須到城裡上學”,已經成為許多農村家長的共識。


90後大學生屠蘇幾年前從江南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畢業,兩年前回到老家創業,如今在一家民宿做管家。她說,身邊有不少年輕人回鄉創業,分享鄉村振興的紅利,也很有獲得感。但大家一旦成為孩子父母,就開始紛紛搬家到城裡。“現在把孩子送到鄉鎮上學的基本上都是外地來的打工者,本地人一般小學還可以在鄉鎮解決,如果到中學還不進城,這家的父母往往會被視作沒能力、不負責任。”


“村裡想去鎮裡,鎮裡去區裡,我們這些新區、開發區的就往市區送。總覺得一代要比一代強,靠什麼?靠教育。”一名公務員說。


農村學生暑期花上萬元進城補課,“燒錢式”教育你中招了麼?


警惕校外培訓熱的“劇場效應”在農村蔓延和惡化


受訪教育專家說,由於大規模人口流動、學齡人口減少和農村“撤點並校”,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縣域的教育格局可以概括為“城擠、鄉空、村弱”。當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大大超過常住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大量農村學生“進城上學”的現象十分突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雄認為,校外培訓熱的“劇場效應”在農村進一步蔓延和惡化,導致鄉村家庭負擔進一步加重,並且容易扭曲教育觀念,片面重視考試分數。


補齊資源短板、滿足群眾需求、減輕農村家庭的教育負擔,需要雙管齊下。專家建議,一方面,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大獎補政策,吸引和鼓勵更多教育資源向農村投入,同時正確引導鄉村家庭的兒童教育觀念;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村地區享受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更多便利。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16期(記者:蔣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