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由家長教還是老師來教?"家校共育"才是真道理

上世紀90年代末,“家校共育”最早的表現形式是“家長學校”,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的中小學都在門口家掛了一個牌子——“家長學校”。用心可謂良苦,發力可謂及時。

但有的學校認為每學期請個專家搞個講座,就是做家庭教育了,其實並沒有瞭解家長的真實需求;有的學校讓某個老師兼著,以一人之力顧攬著整個學校的家庭教育,力有不逮;還有的學校把這項工作強壓在每個班主任頭上,由於事務繁雜,加之班主任對“家校共育”工作認識不到位,只能疲於應付。凡此種種,讓前期的“家校共育”之路越走越窄,功能越來越弱。更有甚者,家長委員會反過來鉗制、綁架了學校活動和發展。

因受社會上各種家庭教育組織的誘導,加之自身成長的需要,一些教師通過社會培訓拿到五花八門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於是乎,在很多教師沒有能明白為什麼要搞“家校共育”,家長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指導之前,便匆匆上陣,給家長們講起馭子之方法。更為可笑的是,有些年輕老師甚至還沒養育孩子的經驗,便開始用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給家長講起了“馭子”之術。

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是一件利國利家、利人利己的事情,為了讓泉城的教育變得更有溫度,讓濟南的教育生態更加健康、和諧,筆者認為應該把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把機制建在問題前面,把功夫用在平時才是王道。

首先,應該完善組織機構。中小學要像建立語數英教研組一樣,建立家校共育教研組或者工作室,不能再家校共育成為某一個人的事情。要讓有困惑的家長知道該去哪裡,去問誰。要讓每一位班主任牢記選拔家委會成員的標準和程序,熟練掌握家委會的運行和管理之道,釐清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邊界,才能保證“家校共育”的互利共贏。

其次,建立容易操作的評價機制。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家長的自我成長意識,要通過靈活的獎勵機制,用可量化、易操作的評價制度,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家校互動,實現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良好局面。

最後,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合力。通過定期召開家校社聯席會議,形成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良性互動,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力爭讓社區成為家庭和學校的堅強後盾,讓良好的家校關係成為社區政績,讓“家校社”聯動機制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和諧社區氛圍成為濟南的靚麗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