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樂昌第一村——廊田樓下村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2003年統計,有590戶,2521人。據樓下村《鄧氏族譜》載,以鄧姓為旺族,沈、袁、張、陳、何、彭、吳、朱、龔、李、許、鄭、譚、羅、曾、鄺、黎、王、陶、杜,共21姓。隋朝初年(581-584年)始祖鄧亨甫從湘廬陽縣(現汝城縣)坪塘村來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梁化縣(現樂昌市)任縣令,致仕後到樓下定居,繁衍46代,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1400年,樂昌市最大、歷史較悠久村。唐代的“靈溪春”、“桂花”佳釀就聞名天下,古稱“興隆墟”的廊田呈8爪魚形安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祥趴在樂昌市東陲約20㎞長,5㎞寬,一馬平川的小型盆地,湘粵2省交綏,樂昌、曲江、仁化、乳源、汝城、宜章6縣區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市)接壤,清乾隆7年(1742年)張應朝籌建的廊田墟南約4㎞,史稱東鄉。因3面高山攢簇成北向南漸低,狀如1條不規則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的“Λ”型大綠色走廊丘陵平原履帶,廊內充填如從“天府之國”切割出來的1片精華數萬畝膏田而稱廊田。由西北傍五指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亞、銅坑山脈,西接盤嶺、貓公頭山,西南遠眺將軍山,南望大石山、金雞嶺、老公石(黃土嶺),東南接老大嶺、新大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嶺,東倚靈君嶂、牛欄山以仁化為鄰,北以蒼勁的屏風嶺、板田山、鳳凰山,龍山為屏靠,東北枕“熊掌跡形”的樂昌盆地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巔峰的靈君山(寒公腦、廟庵),共繞舒坦膏腴。東北-西南有源於湘、粵交界的白雲仙純鮮廊田河(古稱長來水、靈溪河)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從村西畔倏然擦過,東有柔軟的山水圳和源於西南牛欄山的清澈牛欄水(樓下水、金雞水)在西北角無限深情地投入廊田河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的清白懷抱,如3條活生生永不疲憊的蛟龍世代灌潤古村,壘築地平開闊,水源足夠,光照優越,土地肥沃,達3636畝,年產

稻穀>6萬擔,人稱:“廊田是樂昌的糧倉,樓下則是廊田的糧倉。”盛產優稻的“樂昌糧倉”之“米頭”。村曾有72座拱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橋,7座水樓(圍),足可憑強硬的實力贏得“樂昌水鄉”。全村如摔碎的1樽巨大唐三彩,又如古波斯國寶霍斯羅夫之春地毯

樂昌第一古村——廊田樓下村

飄來永遠停泊在沃野中,到處灑滿珍貴的藝術碎片。村南側曾稱“南背、金錢落地”的古墟鎮,北隅幾株千年奇樹依舊老當益壯;東北角僅2㎞之遙的天石巖給本已籠罩濃重古樸風韻的村態又包裹了一層密不透風的神秘。博學明識,無所不貫,謙恭慎密,浩德欽明的先輩,以仁為本,以義治之。宋、元、明、清輩出6位進士,8位舉人,任縣令以上宮職者達25人。始盛於宋紹聖年(1094-1097年)鄧榮首位中舉人,掘開本村金榜題名先河。宋建炎年(1127年)鄧晹中進士,任保昌縣令;宋淳熙年(1174年)鄧黨中進士,授官南思府監稅。接踵榮登進士的是宋淳祐年(1241年)鄧夢薦,授翰林學士,皇宮教授,封朝散大夫。樓下村名震韶關,一座座廳堂、公祠等有濃厚公利性建築如雨後蘑菇,拔地而築。元朝達極至,元至正9年(1349年)鄧元考取解元(鄉試第一名),並任枝江縣令。村巷初具規模,圍牆,門樓成防禦體系。沈孟五郎及子沈福善從南鄉沈洞村來此沈家坊定居,與鄧和睦一村。明清達鼎極。明正統7年(1443年)鄧顒中進士,授江西永豐知縣,後剿賊遇害,封光祿寺少卿,諡忠毅;明景泰7年(1456年)鄧瑗中舉人,任湖廣按察僉憲;鄧欽任北京國子監演掌公巽;鄧宣任吳縣縣令;鄧守任安遠縣縣令;鄧宿任漳浦縣令;鄧祚任長陽縣縣令;鄧大行任四川巫山縣縣令;清光緒6年(1881年)鄧榕芳中舉人。至清末,巷道基本完善,有富鬥巷、中心巷、五福巷、坑蜃街、田子巷、東邊頭、水樓巷、沈家坊、聯芳巷等多條主巷,8座寶塔。幾乎存好的“科第名家”、“纓簪世奕”、“文武閣”、“五福巷”、“積德流芳”等形態各異的門樓、古巷、樓閣,反覆證實縱橫交錯,曲折有序的村中榮耀。水明樓、鏡波樓、忠毅樓、文魁閣、科第閣、鄧亨甫公祠、楊溪公宗祠、沈家坊宗祠以及幾十間古廳堂,散發濃郁的日本圓通寺庭園風光,堪稱樂昌第一村。村中的精神支柱——鄧亨甫公祠是村民的崇拜中心,“科第名家”門樓、“纓簪世奕”門樓、國魁“文魁閣”、五福巷文魁閣堪稱村中文化寶典。樓下村戲臺是村民祭祀的關鍵平臺。較顯赫的醮會有:1、打大幡:一般一村或數村聯辦,參與者有數十戶或上百戶人,旨在求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六畜興旺等。民國初巖前、沙洲、李屋、平富、農壯大、王屋、黃土嶺等村初春舉行。自捐款請民間道士(師爺佬)向菩薩許幡(許願)。夏末請道士薦幡(薦願)。冬收請道士擇日酬幡(還願),俗稱“打大幡。”在田間或空曠坪搭大棚廠作道士法壇,做法事和會首人沒活動用。把當地廟菩薩暫接到神壇裡日夜供奉。一般8-10位道士參加做法事,7天7夜,3日“文”,4日“武”:文以釋迦牟尼(如來佛)為祖師;武以太上老君(李聃)為祖師。豎大幡、刀山、上刀山、捉鬼、過火坑、下油鍋等表演最精彩。豎刀山最隆重,外村或別處村民舞龍、獅來慶賀。承壇法師稱“大幡師爺”,法名可取朗名:如巫清一郎等,受同行尊重。2、打醮:次於前者的求神祈福形式,有龍神醮、清醮、煉醮、譜醮等,一般一村或數村同辦。民國初九牛頭為求神保佑日軍不進村,樓下村為求雨,鹿江村為求神除瘟等均打過醮。一般做法事3天3晚或5天5晚。程序與前者相仿,免上刀山。煉醮要過火坑、起油鍋燒鬼王;火坑在地上挖1條約5-8m長坑,內燃燒木炭或木柴,道士施法將烈火以“搬雪山”形式,口唸詞句,赤腳踏火過。然後“將軍”(人扮)拉著“鬼王”(茅草做)過火坑,燒鬼王認為可邪氣不侵。3、安龍神:家門不幸認為是失去鎮邪“龍神”,請道士在祖堂焚香點燭做法事1天1晚。重官張帖家堂神位牌,祈求“龍神”鎮家,“驅牙除災,保佑平安。”4、頓兵;1家或1村有禍事,認為保護鎮村的“陰兵陰將”走散了,請道士做法事,招集陰兵鎮家,驅邪殮妖,保佑平安。5、置花子:即斬關煞。民間小孩有病,認為花樹不正或有關煞相侵,請道士在家堂作法事。其中要用稻草做1假人,瓦缸裝1雄雞藏於茅人內,道士手執長劍作破胎取魂動作,從茅人中把雄雞取出,以示還魂小孩。6、求雨:久旱,鄉民請道士做法事祭拜菩薩,祈求神明上天奏稟民間旱情,廣施雨霜。有的抬菩薩遊街,暴曬神像,以示求雨。均為民間對自然的無奈,“曲線求生”,純屬寓樂有餘而成效不足。紫煙充足,遺世獨立天石巖餘漢謀題刻“天石”,令人思緒萬千,難估其價。觸目皆是的古蹟鋪成巷道闊卓,綠樹聚蔭,渠水流鮮,曲折盤旋,古雅純和的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