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雙十一,汗與淚灌澆出來的6000億

觀察 | 天貓雙十一,汗與淚灌澆出來的6000億

雙十一剛剛結束,各大平臺紛紛曬出了最終交易額以表示“狂歡節”的大獲成功。

天貓全球狂歡節最終交易額高達2684億元,京東也達到了2044億元,此外蘇寧1分鐘家電3C破10億,公佈了全渠道訂單增長率達到76%。

拼多多雖然沒有公佈具體交易額,但根據整場活動優惠力度與社群傳播頻率來看,今年的雙十一,各電商平臺總體交易額基本可以達到6000億以上。

網絡與現實全都充斥著狂歡與“喜慶”,無論是真心買爽的人,還是自嘲的人,都全身心的在投入這場盛大的消費盛典。

快節奏牽動每一位消費者神經,轉化率卻牢牢鎖定著商家的心臟。6000億的體量下,巨大的消費泡沫在等待吞噬無數商家。

投入20萬,只帶回3萬銷售額

雙十一第二天,行業內就有消息流出,某商家在直通車上投了20萬,最終整店成交額僅3萬,老闆吐血、損失慘重。

觀察 | 天貓雙十一,汗與淚灌澆出來的6000億

而這樣的例子隨便打聽一下,比比皆是,無外乎都是被消費者巨大的購買能力矇蔽雙眼的中小型企業或商家。

這些商家一邊交著大把大把的營銷、廣告、引流、信息流等費用,一邊幻想著能夠看到雙十一期間飛速增長的交易曲線和搶購一空的自家產品。

然而還是那句老話,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你投20萬,我投30萬,更有超一線品牌直接請當紅KOL帶貨,明星直播,甚至還有某品牌贈品送一袋子的勇氣。

你掏出了自己最多的籌碼,自以為胸有成竹,但在鋪天蓋地的宣傳與各種新型營銷手段下,無疑是以卵擊石。

這與前段時間的“微博大V刷數據”事件不得不說有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

超前消費與衝動消費的苦果

雙十一原本是“單身狗”的節日,但隨著“狂歡節”的火熱,單身被搜索的指數越來越低,全民都沉浸在買買買的魔咒裡。

預熱期間,人們的手機經常一天出現四五條甚至十幾條來自商家的優惠短信,但在不堪其擾的同時,只要眼睛能夠掃過,信息就會或多或少地進入記憶。

再加上躁動的刺激氛圍,雙十一的消費者逐漸變成了只是為了買而買的的“購買機器”。

大部分人反映,在這短短的幾天內,花唄、借唄、微粒貸、京東白條等超前消費的工具都不同程度提升了額度,為購物提供堅實的基礎。

能否還上這些欠款,統統被拋之腦後,可謂是提前透支了未來幾個月的正常經濟狀態。

用花唄固然對商家毫無害處,甚至可以說是刺激消費,但這就引申出了衝動消費的問題。

“欠一百也得還,欠一千也得還,後面一兩個月咬咬牙能還上,這次優惠錯過了就得明年了,買到就是賺到”這也成了大部分人的真實心理寫照。

超前消費帶來的實際上是一種恐慌,也是一種“惡性循環”,但當它成為一種消費行為時,衝動消費則成為趨勢。

交易額在雙十一當天突破的2600多億,但當午夜鐘聲敲響,12點以後退款的人又會有多少呢?

即便是在有定金、預售等情況下,大量的促銷單仍然是佔有龐大比例的部分。

當衝動過去,面對無責任退貨時,冷靜下來的消費者最終會做出更有利的選擇。

更不要提有些做虛假宣傳的商家,質量差的產品終究不會有人買單。

但千說萬說,許多店家仍是無奈也無力的擔心著這一波退貨狂潮。

賣的時候要下單打包盯數據,錢還沒捂熱乎,又得擔負著退貨倒貼運費的壓力。

超前消費與衝動消費的苦果最終還是由商家承擔。

找到位置才能在泡沫中存活

能說所有商家都是虧的嗎?不能。

不如說大部分商家不虧或是有賺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定理,買東西的永遠算不過賣東西的,不然這樣的購物節一年比一年如火如荼就不合常理了。

但能說消費泡沫不存在嗎?更不行,因為真實的例子就發生在身邊。

這種泡沫在每一年都會被提起,並且在未來的每一年,都有覆蓋範圍越來越大趨勢。

因為想要在購物狂歡裡拿到彩頭與紅利,商家將要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大。

在做前期的投入時,需要精準的對自己的產品與品牌進行定位,更要關注競爭對手的營銷手段,反覆衡量後再行動。

如同開頭那個“某商家”,虧損17萬,多半是把雞蛋只放在了一個籃子裡,只依賴於直通車帶來的流量是不合理也不理智的行為。

對自己的產品要了解,對消費者定位更要摸清楚,只有掌握好這兩方面,才能夠在合適的渠道進行產品的推廣。

希望各位商家警惕消費泡沫,不要在沒掌握好市場的情況下盲目投入大量資金進入渠道推廣。

投哪裡,怎麼投,投多少,能否產生效果,都應該由專業的團隊或部門進行分析與診斷,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賺的是平臺,哭的是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