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就漲價道歉,專家稱漲價影響客流“得不償失”

新京報訊 (記者 張曉榮)海底撈就漲價而道歉的消息迅速發酵。4月10日晚間,多位業內專家對新京報記者分析表示,漲價影響客流,得不償失,並認為“短期內不會出現餐飲行業集體漲價”。

4月10日下午,海底撈發佈致歉信,稱漲價是公司的錯誤決策,從即時起所有門店菜品恢復至疫情前標準。

對此,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近期餐企確實受到了疫情影響,但在當下疫情防控的情況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提倡企業“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的“三保”行動,海底撈作為頭部企業、火鍋第一品牌應該貫徹執行,而不是首先提價。不過他也提到,海底撈恢復原價是“知錯就改”,會幫助企業提升一定的好感度,留住顧客。


海底撈就漲價道歉,專家稱漲價影響客流“得不償失”

4月10日晚17時,北京海底撈常營華聯購物中心門店前排隊等位的顧客。新京報記者 王琳 攝

餐飲連鎖品牌戰略顧問王冬明分析稱,疫情不僅對海底撈餐廳生意造成了影響,還導致其股價下跌。因此在他看來,海底撈漲價“並不是為了經營,而是為了拉昇股價,向股市要利好”。而漲價之後又恢復原價,說明其漲價並未拉動股價,漲價也毫無意義。

他同時認為,“短期內不會出現餐飲行業集體漲價”。從以往的觀察來看,漲價會對餐飲企業造成大面積顧客流失,一般來說,消費者只能接受5%左右的漲價,10%是接受的上限,但10%的漲價會帶來超20%的顧客流失。在王冬明看來,對海底撈而言,漲價可以向股市要利潤,但對於多數企業或餐廳而言,漲價直接導致顧客流失,也就意味著營收流失,因此漲價得不償失。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近一年來看,海底撈股價最高點為2019年11月4日,達到38.7港元/股,疫情前股價最高點則出現在2020年1月14日,為35.7港元/股,但在疫情期間其股價下跌,3月19日跌至28.25港元/股,4月10日的收盤價為31.8港元/股,與疫情之前仍有差距。對於上述“漲價是為提升股價”的質疑,新京報記者聯繫到海底撈方面,但對方並未給出明確回應。

那麼,此次提價失敗後,海底撈今年還會繼續提價嗎?針對這一問題,海底撈方面並未直接回應新京報記者。王冬明則分析稱,海底撈或許可能會在8月至10月再次提價。在他看來,這個時段提價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屆時疫情可能已經結束了,第二,消費者對這次的提價也基本遺忘,第三則是為了“年報數據好看一些。”

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