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晋献公与虞公、虢公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笔者解读

1

西周君主列表

代 谥号统治时期追谥周太王

生前为西伯追谥周王季

生前为西伯追谥周文王

生前为西伯1周武王前 1060 年-前 1046 年为西伯

前 1046 年-前 1043 年为周王

2周成王前 1042 年-前 1021 年3周康王前 1020 年-前 996 年4周昭王前 995 年-前 977 年5周穆王前 976 年-前 922 年6周共王前 922 年-前 900 年7周懿王前 899 年-前 892 年8周孝王前 891 年-前 886 年9‍周夷王前 885 年-前 878 年10周厉王前 877 年-前 841 年

2

国家

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之弟——姬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将国都定在翼城(今山西翼城)。

曲沃代翼之后(曲沃代翼是春秋时代早期晋国发生的一起同宗相残血案,最终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被封于曲沃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武公祖孙三代杀逐大宗五位国君,完全灭掉盘踞翼城的晋国大宗,直接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东)。

虞国:周初武王所封诸侯国,出自周太王次子虞仲的曾孙。疆域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公元前 655 年被晋国所灭。

虢国:西周的重要诸侯封国,前后有四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别被加以东西南北相区别,其国君均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虢仲封东虢(今河南郑州西汜水镇)。

本文所讲的虢国为南虢,但由于北虢此时因实力单薄而依附于南虢,故“南北虢实为一虢”。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图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虞国、虢国三国地理位置图

3

人物

出场人物:杀亲灭族晋献公、不听人劝

虞国公、尽力就好宫之奇

隐藏人物:料事如神荀息、中国先知周太王、周太王三子:太伯、虞仲、王季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晋献公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宫之奇

4

解读

1

原: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译:(公元前 655 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

解: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晋国在公元前 658 年已经向虞国借过一次道去攻打虢国。这时我们的隐藏人物——料事如神荀息——开始登场。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晋国士大夫荀息

荀息是晋国士大夫,向晋献公提出请求: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笔者注:这就是宫之奇进谏不能成功的原因)

(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马匹和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国借路以攻打晋国。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好像放在外库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在那里。”苟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坚决进谏,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对他亲昵,虽然进谏,虞君不会听从。”)

果然虞公被荀息说动借道,宫之奇进谏失败,最终晋虞联军攻破了虢国的防御重镇下阳,虞公得到了许多好处。

2

原: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 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表,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解:清吴楚材 《古文观止》 评曰:“宫之奇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此处即“前段论势”,是宫之奇针对当时社会形势所进行的论断。在这一段谏辞之中,宫之奇“论势”从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假道的严重后果上,对社会形势做了异常透辟的分析,最后引用谣谚作比,说理非常缜密。

3

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译: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难道会害我吗?”

解:此处虞公说的宗指的是晋、虞两国同是姬姓国。读到此处,我们也许会认为虞公是一个耿直憨厚的呆萌君主,但若你知道晋国上一次借道发生之事,就明白这位虞公实际上已经是利令智昏了。

4

原:对曰:“大伯(也做太伯、泰伯)、虞仲,大王(大王即周太王,名为古公父)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译: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太王,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约的官府。现在晋国连虢国也要灭掉,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的呢?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晋爱惜同宗吗?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以他们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吗?至亲的人,因为受宠而使人感到有威胁,尚且要杀害他们,何况是对一个国家呢?”

解:这段话隐藏着大量信息,要彻底明白这一段话,非要进行层层剖析不可。

(1)昭穆之分:古代宗庙神主排列分昭、穆两行,昭左穆右。始祖(周太王)后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太伯、虞仲、王季为周太王之子,为昭;东虢、西虢的始封君虢仲、虢叔为王季之子,为穆。

(2)周太王为何选三子王季作为继承人?隐藏人物——中国先知周太王——这么选择必然有其原因,周太王本名古公父,是周族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领袖,他德才兼备,具有普世的仁爱主义,而他

选择三子王季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他自己的一句预言:

“我世有当兴者,其在昌乎?”

而王季之子就叫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人, 《周易》 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自孔子以降的圣人都对姬昌顶礼敬服。古公父不仅能够预言孙子将兴旺发达起来,还预言孙子会得到一大贤人的辅佐,后来姬昌见到姜尚时就说:“吾太公,望之久已。”姜尚也因此被人称为太公望。这些预言都惊人地得到验证,不能不说古公父有先知之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太太”的由来也与周太公有关:周太公的妻子叫太姜,儿子季历的妻子叫太任,孙子姬昌的妻子叫太姒。佛门高僧印光大师曾说:“查太太二字之渊源,远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皆是女中圣人,皆能相夫教子,太姜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圣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孙三代圣人,生祖孙三代数圣人,为千古最盛之治。后世称女人为太太者 ,盖以其人比三太焉。由此观之,

太太为至尊无上之称呼。”

(3)虞国和虢国哪一国与周王室更亲?首先,周文王第三子王季继承王位,虞国是出自王季兄长的后代,而虢国是出自王季的后代,自然是虢国与周王室更亲。所以宫之奇才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4)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族人与晋献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曲沃桓叔之子是曲沃庄伯,曲沃庄伯之子是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晋武公之子是晋献公,所以桓叔、庄伯与晋献公是爷孙关系。

其次由于曲沃代翼后,新晋多用桓庄之族,这伙人由于屡立战功,多有分封,势力极大。虽与晋献公同族,但时刻逼胁君位,献公深为忧虑,于是采纳了大夫士蒍的计策开始清理桓庄之族,桓庄之族多数都被杀,残存者逃往虢国。所以,晋献公确实是一杀亲灭族之人,但身处上位,许多事情也是身不由己。

(5)总结:这段话是宫之奇的第二番谏诤,即“

中段论情”,批判了虞公迷信宗族关系这一点。宫之奇从血缘关系的亲疏方面劝说,推理严密,不容辩驳。同时,唯恐虞公不信,又举出晋献公杀尽桓、庄一族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晋国为争霸是不会考虑宗族亲情的,“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明确地告诉虞公他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说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这就是“中断论情”,这一段论情逼迫虞公无话可说。

5

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译:虞公说,“我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保佑我。”

解:虞公说的这句话简直在无理取闹,宫之奇说的在情在理,虞公依旧充耳不闻,利令智昏的他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晋国是友好的,有这样的君主,何愁国家不灭亡?

6

原: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过,鬼神不是亲近个人,只是依据德行。所以 《周书》 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当祭物。’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

解:面对虞公的诡辩,碰上这么一个君主加发小,宫之奇可以说简直快要吐血,只好耐下性子引经据典进行“论理”。他三引 《周书》 ,无可置疑地告诉虞公“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这一段论理不但让虞公哑口无言,也可以看出宫之奇真可谓是顶级智者了,他的预见洞若幽冥,他的谏辞无论是立、是破,均是逻辑缜密,说理透辟。林纾先生评价其:“文字精透极矣,词锋亦便利极矣

7

原: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古代年终时的祭祀)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译: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解:不听劝告的虞公最终还是同意了晋国的借道,而尽力进谏的宫之奇此时也对虞公心灰意冷,也看到了虞国最后的灭亡结局,而自己若是再呆在虞国,自己的家族必然也要为虞国陪葬,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宫之奇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家族,放弃了自己的君主和发小,任其自生自灭。由此看来,可以说至少在春秋时期,家族观念就已经存在了。(笔者问:倘若君是宫之奇,会如何选择呢?)

8

原:冬,晋灭虢。师还,馆(住宿修整)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译: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班师,在虞国住下修整,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之,俘虏了虞公。

解:不知宫之奇此时是在叹息还是在冷笑呢?呜呼,伤心人以叹息当痛哭,以冷笑代呜咽也。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PS:“中华第一剑”竟在虢国?

1990年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上岭村中,突然传来几声枪响。原来,几天前,当地公安局接到报案,称有人在夜里盗挖古墓。警方在此驻守几天后,终于在这天夜里,成功抓捕了盗墓贼。

天亮以后,考古专家对盗墓现场进行抢救,他们在现场发现了一个深达11米的盗洞,而距离盗洞30厘米的地方,竟然藏着一座巨大的古代墓葬。经过清理,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座西周晚期的墓葬。

在墓室的角落,考古专家发现一把残损的短剑,这把剑由于埋藏时间过于久远,剑身已经断为两截,剑鞘也因锈蚀而与剑身粘在一起,无法剥离。该剑全长33厘米,由剑身、剑柄、剑首等几部分组成。剑身插在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柄为和田玉材质,玉质细腻,温润光滑,且剑柄为中空,里面插有铜芯,连接着剑身和剑柄。剑柄前端呈圆弧状,表面有斜竖纹和平行线纹饰,剑首则呈正方形,有四瓣花萼的浮雕装饰。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考古学家工作中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西周处于青铜器时代,从这把剑锈迹斑斑的残损部分来看,它显然不是青铜器。考古专家发现,这把剑的材质实为铁、铜、玉的混合体。

由此可见,早在2800多年前,西周的工匠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原始的冶铁技术。此外,工匠在制作这把剑时,还使用了套接、铆合、锻造、镶嵌等金属加工工艺,极为精湛。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中华第一剑

值得一提的是,剑的玉柄与剑身相连处,镶嵌着条状的绿松石片,借以显示拥有者的威仪和富贵,截至目前,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剑饰,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那么,这把剑的主人是谁呢?根据墓中出土的其他青铜礼器,例如七鼎、六簋、六鬲等,再按照西周时期的礼制推断,这座墓的主人应为一国之君。

此外,考古专家还发现,墓中的35件礼乐器上均带有“虢季”二字的铭文,因此考古专家认为“虢季”为墓主人的名字,他是西周晚期虢国的君王,这把玉柄铁剑正是他的佩剑。

此剑制作精美,是中国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虢季陪葬车马坑

上图是虢季陪葬车马坑,其中南北长61米,东西宽21米,随葬战车46辆、战马60余匹;而在虢国国君兆域区内,考古学家经过钻探,已发现大型车马坑12座、中小型车马坑20余座,战车150-200辆、战马300-500匹。

这种兵强马壮的场面,正是虢国军事强国的写照。另外虢从字面上看,即徒手搏虎,虢地百姓是非常英武善战的。也就是说,有这般的军事实力,有这般的铁血战士,若非是虞国君主昏庸无能,利令智昏,借道于晋,晋国能否攻克虢虞两国还在两说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