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最近在看港劇《一屋老友記》,被網友稱為港版《都挺好》。

它講述年邁的父親突然去世,留下遺囑要求四名子女必須在舊唐樓同住九個月才能把樓房變賣分錢,以及與舊唐樓中居住的兩名老友記(鬼)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一屋老友記》劇照

兩部爆款劇確實有相似之處,都講述了在父母去世後,子女因種種原因重新有了交集,修補童年創傷、親情迴歸的故事。

看完兩部劇,我明白了子女不和的原因很大程度出自父母。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寶歡:子女不和是因為父母不能一視同仁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歐陽震華飾演寶歡

父親是一名茶樓點心師傅,兩班倒,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照顧孩子。

寶歡作為家中長子,被迫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

除此之外,還得繼承父親的手藝,學習做點心。

小小年紀,卻被迫成為大人,承受不是這個年齡該承受的責任,無法追尋自己的夢想,無法選擇自己的喜好。

父親脾氣暴躁,寶歡所做一旦讓他不滿意,甚至心情不順,都會把寶歡當出氣筒,藤條就算了,還有木衣架,最誇張的一次還用上了摺椅。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歡有能力去反抗父親,而父親逐漸年邁,在一次爭吵中,寶歡舉起拳頭,差點就動手打了父親,還好,他最後還是控制住了自己。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種情況,寶歡決定離家出走,一去就是十幾年。

而弟妹卻認為他是逃避責任,去追逐夢想,因此誤會了他。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一屋老友記》劇照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只管生,不管養,生了就讓長子去帶,出了事情就只會責怪他,而他也還是個孩子,連自己都沒能力照顧好,又怎麼能照顧別人呢?這樣不僅沒有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還剝奪了長子享受童年的權利。

子女不和很大程度在於父母不能對孩子一視同仁,每個孩子都有享受童年的權利。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寶欣:子女不和是因為父母剝奪了孩子就學的權利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滕麗名飾演寶欣

寶欣作為長女,在大哥寶歡出走之後,便承擔起了大哥的責任。

因為要照顧弟妹,即使自己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也被父親扼殺。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而寶欣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儘管她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卻早早輟學,去工廠打工賺錢養家。

她又如何不恨?

恨父親剝奪了她學習的權利,恨父親偏心。

恨大哥寶歡放下一切去追夢,而她不能。

恨弟弟們拖累了她。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一屋老友記》劇照

就像《都挺好》中的三兄妹。

大哥蘇明哲,父母賣房也要供他出國留學。

二哥蘇明成,父母賣房也要給他買工作。

而小妹蘇明玉,有上清華的機會,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只能在家附近的學費全免的師範學校讀書。

雖然蘇明玉靠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過上了很好的生活。

但現實生活中,像蘇明玉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大多數的人,因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被困在小地方,隨著時間的過去,無論是經濟、眼光,還是未來建立家庭都很受影響。

畢竟,教育是窮孩子改變命運最好的方法了。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寶愉:子女不和是因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缺失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張穎康飾演寶愉

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說:教育的本質是精神成長,要做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

有一次寶愉考了好成績回來,想要得到父親的表揚,但因為小兒子年幼體弱,父親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忽視了寶愉。

此後,寶愉把所有心思都深藏在心,不再向父親訴說。

這導致了寶愉後來一切朝“錢”看,為了錢他甚至可以出賣親情。

但愛錢,愛風光都是因為他渴望得到重視,在乎別人目光,想出人頭地,得到重視。

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缺失,以致寶愉“搵錢大過天”,差點做出傷害家人的決定。

其實父母除了要為孩子提供物質基礎之外,也應該注重孩子精神的培養,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指引,避免誤入歧途。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寶怡:子女不和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定製人生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張彥博飾演寶怡

寶怡從小體弱多病,七歲那年,上臺表演鋼琴,因為緊張,引發了哮喘,從此得了舞臺恐懼症,再也無法上臺了。

也因為這樣,父親禁止他彈琴唱歌。

縱使寶怡在音樂上有天賦,也熱愛這個事業,但父親的“以愛之名”,不僅剝奪了寶怡的愛好,還無法克服舞臺恐懼。

在父親自認為的“保護”下,寶怡不僅無法理解父親,還變成了“廢青”,做事三分鐘熱度,不夠堅持,工作換來換去,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要怎麼走。

對於兄姐的爭吵,他想要勸解,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一屋老友記》劇照

《奇葩說》有一辯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幾乎所有人都是否定的。

但是作為父母的人卻會猶疑,他們雖懂父母無法替孩子決定人生,但他們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

而事實上,父母為孩子定製人生,不僅會激起孩子的反抗,還會讓孩子養成唯唯諾諾、遇事就慫的性格。

畢竟,父母始終無法陪伴孩子的一生,總歸是要放手的。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孩子是一顆種子,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足夠的陽光、土壤和水分,而他的未來是要自己走出來的。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全家福

結語:

子女關係好不好很大程度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如果父母尊重子女,他們就會學會互相尊重;如果父母愛惜子女,他們就會學會相親相愛。

父母就是子女的鏡子,你們怎麼樣,他們就會怎麼樣。

想要孩子好,第一步就是做好父母本身。

對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這部港版《都挺好》,告訴我們子女不和的原因出自父母

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