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從陽光酷烈的中國南方,輾轉經過十餘個小時的飛行,走出艙門,我禁不住打個寒戰,裹緊了剛換上的牛仔外套。原來遠在世界另一頭的德國,秋意已濃了。


清晨六點的機場尚是空蕩蕩的,出海關,提行李,耗時不過十來分鐘。大廳醒目位置停著張揚的檸檬黃寶馬跑車,一對夫婦牽著大狗在等待接機,長椅上的男子旁若無人地閉目端坐,狀似老僧入定——這是踏上德意志的土地後,我得到的第一眼印象。

另一個不知從哪裡得來、卻根深蒂固的印象是:德人普遍冷淡,不愛搭訕。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在旅途的第一天以及後來不斷得到糾正。從機場開往市區的火車上,我正在看海德堡路書,旁邊的老人忽然伸頭過來,用英文冷不丁道:“你要去海德堡?那實在是個很棒的地方。”

我靜默地微笑,回答說是,之後便不再接茬,表現得比我想象中的德國人還要“冷淡”。老人也無話,嘩啦啦地抖開了手中的報紙——德國人愛不愛搭訕或許因人而異,他們愛閱讀卻是千真萬確。後來我多次觀察到,不要說在火車上,就算在等地鐵時,也有許多人抓緊幾分鐘間隙讀書或看報。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火車上閱讀的德國女士

來到全然陌生的國度,慢慢觀察感受而不是急著判斷,這是我喜歡的旅行方式。但在慕尼黑火車站一家餐館,看到端上來的巨無霸級別咖啡,大如板磚、用料十足的蛋糕,花費卻不到一杯星巴克的價格時,我終於還是忍不住發出內心的浩嘆:到底是德國人實在!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這頓結結實實的早餐幫助我戰勝了接下來輾轉三次火車的艱辛。值得輾轉三次火車前往的目的地並不多,羅滕堡絕對是其中之一。若帶著一顆浪漫的童心而來,那些色彩各異、鮮花盛開的木筋小屋正是“童話”二字的註腳;若想發一發思古之幽情,更宜於踏著滿地黃葉,走上古老斑駁的城牆,瞬間便有回到中世紀之感。

環繞老城的城牆建於12世紀,那時羅滕堡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城邦,一個無君主的小國。政治環境寬鬆,地理上處於歐洲商道交匯處,羅滕堡商貿活動繁榮,盛極一時。從歷次戰火、疫病中倖存下來的老城雖已不復往日的繁華,但老派貴族的家底猶在,城中遍佈的華麗大宅彷彿仍在追緬它榮光的過往,一些住宅至今仍歸建造它的家族所有。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我們住在一家家庭經營的老式旅店,木樓梯每日被行色匆匆的腳步踏過,動輒發出老邁的呻吟。老闆是個肅穆緘默的青年,經營旅店之餘,一樓還兼賣雜貨。住在那裡的兩天,我找他買過一次水果,一次明信片,他也只是埋頭收錢找錢,並不因房客光顧就跟我聊一句多餘的閒話。

開始我以為是個性使然,直到後來被L一語點醒:亞洲人的臉孔對於西方人是個謎,正如在我們眼裡西方人的長相也大同小異——所以,忙碌中的老闆很可能根本沒有認出他的房客,把我當作了過路的遊人!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剛來到歐洲,難免睡得很早,醒得更早。大清早飢腸轆轆地晃進旅店餐廳,一位魁梧老人早已正襟危坐,友好地衝我們道了句“日安”。住在西方小鎮或鄉村,陌生人之間打個照面總會彼此含笑致意,假如雙方目光接觸而互不理睬,在西人看來實在是件尷尬的事。

西人餐飲通常被認為簡陋粗獷,遠不及我華夏之精深細膩。但據我有限的觀察,至少他們對付雞蛋的方式便有十二分的別緻:有特製小碟令蛋豎立其中,有迷你聖誕帽套在蛋上為其保溫,更有堅固的小勺用以優雅地敲開蛋殼。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至於餐廳裡的老人,只見他先將蛋豎在碟中,繼而在蛋殼三分之一處橫切一刀。之後,這位五大三粗的老人便用一把極細的小勺,從洞口小心翼翼地將蛋挖出來吃——那情景無異於李逵在弄繡花針,有些好笑,卻也有另一種令人感動的認真之意。將雞蛋“啪”地往桌面一摜,粗暴地滾上幾滾,將它脫成赤條條的,雖然是我自小純熟掌握的剝蛋方式,到了異國入鄉隨俗,也只好棄之不用了。

在歐洲,再迷你的小鎮也都配有如下三件套:教堂,廣場,市政廳。教堂作為全城的制高點,與中世紀以來它在人們心理上的地位一致——舉首望見那聳入雲霄的尖頂,無論身在哪裡也不至於迷失方向。有趣的是,羅滕堡的市政廳也自帶一個高高的塔樓,彷彿有意要與教堂一較高下。今天的無數遊人從世界各個角落湧向這座塔樓,手腳並用、戰戰兢兢地爬上逼仄陡峭的階梯,只為能從高空一睹老城絕美的全貌。腳下錯落有致的一排排木屋猶如玩具積木,遠望陶伯河谷中雲霧縹緲,鷗鷺滅沒,田園牧歌般的圖景使人低徊不已。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市政廳

德國遊記——情迷羅滕堡(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