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2019-12-17

北京書林藝印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孫兆伍(武)

1963年生,山東淄博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刻瓷繪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徐悲鴻國畫院花鳥畫創作室主任

獲獎及入選作品
入選中國美協主辦“中國當代花鳥畫大展”
入選中國陶都中國“吳冠中藝術館”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首屆“八大山人”全國花鳥畫展
入選“高潔品性蘭惠人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翰墨齊魯”首屆全國花鳥畫作品展
入選首屆“吉祥草原丹青鹿城”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第三屆“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中國美協主辦“徑上丹青”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中國美協主辦“金城流韻——21世紀新絲綢之路”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美麗中國——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閒立秋江”入選第五屆中國花鳥畫作品展
《側目望青雲》入選第七屆全國當代著名花鳥畫作品展
《秋塘有佳音》獲第六屆全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優秀獎
獲齊魯石化杯書畫大賽金獎


BEAUTIFUL SCENERIES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秋園一趣 2016年 紙本 28cm×56cm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碧葉喜翻風 2015年 紙本 68cm×68cm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誰言一點紅 解寄無邊春
——孫兆伍及其花鳥畫藝術
楊傳勇

古人云:格高而思逸,信筆妙而墨精。(傳南北朝蕭繹《山水松石格》)乃言畫家人品高潔而畫思雅逸,則筆致高妙而墨法精微。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刻瓷繪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徐悲鴻國畫院花鳥畫創作室主任孫兆伍先生,躬身繪事近40春秋,畫藝精進,成績斐然,令人矚目,且人品高逸,溫柔敦厚,為人稱道。
孫兆伍先生1963年生於歷史悠久的聊齋故里淄川。幼受母親針線布藝啟蒙,始開啟心中繪事之基因密碼,於街衢壁畫、櫥窗、電影幻燈中所見則對繪事漸有痴迷之勢。八十年代領父命入工廠上班,則“不務正業”,一心畫畫。購畫刊畫材常傾囊而出,看畫展訪老師時礦工翹班。為白天能上學習班,曾連續6年自願上夜班。於一夜勞作辛苦不顧,清晨洗淨油手即興致勃勃去群眾藝術館學速寫素描。又參加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始接觸國畫。後為生計,自學刻瓷,因素描基礎紮實、造型準確、多有巧思,被當地諸刻瓷名家賞識,為商家客戶青睞。然則,刻瓷一錘一刀、叮叮鏗鏗、如履薄冰,兆伍常感無以伸張臂膀,表達自己曠達、隱逸之情志,遂激流勇退,拋家舍業,負笈京華,求教於霍春陽門下。甫一開學,兆伍便以一張臨作而得霍師賞識遂推為班長。學習期間兆伍深諳“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之理,在老師指導下,取法乎上,嚴謹臨摹經典,錘鍊筆墨技法,豐富繪畫語言表達;同時,受老師豐富學識之薰染,窺見經史子集之門徑,力求畫外之功。讀畫論史、苦苦研習,上探牧溪、趙佶,下及青滕、石濤、八大及揚州畫派。半年學習結束後,貪戀當地學術繪畫環境,流連於此達六年之久。讀書、聽課、筆會、交遊。兆伍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事慎言,篤志好學,讀書萬卷,行路千里。先後接觸張道興、張旭光、張立辰、郭石夫、何水法等名家,耳濡目染,多有受益。經潛心研究、博採眾長,遂眼界大開,自闢蹊徑,畫風漸顯,聲名欲彰。先後在“中國當代花鳥畫大展”、“徑上丹青”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等十數次全國大展中嶄露頭角,並於2019年6月脫穎而出,加入中國美協。

孫兆伍先生繪畫成績斐然,源自他對繪畫的才情天賦,亦源自他的痴迷刻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普天之下,熙熙攘攘,多少人受名利、環境、機遇所囿而從事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和生活,疲於應對、抱怨叢生,最終一事無成;亦有一些人衝破所有束縛,大膽地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業,最終成為人生的成功者,此之謂“樂之者”。兆伍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兆伍嘗言:“畫家就是‘苦行僧’,必須耐得寂寞,戮力探索,到一定程度,必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樂為苦行僧”大約是兆伍先生真實生活之寫照。其家距畫室有十公里之遙,曾一度沿繁華街道朝出夕歸步行往返其間,然車水馬龍、人流熙攘與其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唯路旁花草樹木與之朋,鳥飛蟲鳴為其友,春花秋月、寒來暑往為之感,見落葉鏗然落於前而慨動心腸。正是這種對大自然的敏感領受和深切感悟,才使兆伍先生的作品常出靈性之作。他從不亦步亦趨地描摹畫譜,而是通過前人經典之作深究其精神內含,結合自己對造化的深愛感知,將兒時打鳥摸魚得來的童真逸趣賦予畫面以勃勃生機。兆伍所畫取材廣泛,萬物性靈皆為之所用。與諸畫家同赴筆會時,常有畫家取材單一、捉襟見肘。而兆伍先生常常下筆如有神助,駕輕就熟、揮運自如、有求必應,求者無不應心。問之何故?兆伍先生坦言,皆造化中得來也。兆伍常以荷花翠鳥入畫,荷花千嬌百媚而筆沉墨靜,荷葉則風檣陣馬筆酣墨飽,而翠鳥則千姿百態呼之欲出。兆伍先生亦常以蘆葦入畫,蘆葦挺立秋風、傲雪凌霜之英姿展現無遺。使我常憶起憶明珠先生之《題蘆花》:“一夜西風白門秋,落葉漫隨碧水流。隔岸相對忽自笑,我與蘆花共白頭。”其實,兆伍先生畫中的一枝一葉皆自我性靈之再現,荷花之純淨乃其心境之純淨,荷葉之酣暢乃其胸中之激情,翠鳥之靈動乃其悲天憫人之性靈,蘆葦之性情乃其人生深切感悟是也。


隨著藝術研究之深入,兆伍先生愈加感到學識修養之重要。於是,其沉潛斗室,紮根書鄉,不事張揚,聽諛詞若無聞,遭非議亦不辨,於儒釋道經典中汲取營養,於古今畫論中挖掘信息,常秉燭夜讀,為之焚膏繼晷,廢寢忘食。如此日積月累,兆伍先生學識漸豐,識見漸高,能在一個更高的平臺進行審美和自我認識。兆伍先生“剛毅木訥近仁”,以中和之美貫徹繪畫之中,常給人超逸古厚、不激不厲之感。兆伍深悟“治大國若烹小鮮”之道,創作時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畫丈餘大畫有烹小鮮之妙,作方寸小品存治大國之勢。與此同時,兆伍先生對古今有個性之畫家深究細研,陳淳之疏放開闊、徐渭之揮灑放縱、八大之意境深刻、白石之醇厚朴實與其皆有會心,尤其於潘天壽之奇險壯美中汲得養分,振奮精神,激發性靈。

潘天壽先生嘗言:“名利之心,不應不死,學術之心,不應不活。名利,私慾也,用心死,人性長矣。畫事,學術也,用心活,畫亦活矣。”兆伍於此言多有合處,他性情淡泊,不求聞達,以儉樸治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諳生活俗務,不沾菸酒,遠離聲色,唯對藝術孜孜以求。其為人寬厚醇和,以一副菩薩心腸待人,有求其幫助者,則散資散財散作品,有求必應。人常以其人品高、學養高、畫品高而譽之,其往往淡然一笑了之。蘇軾有句雲:“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從兆伍先生筆簡意長、以一當十之筆墨表達中,足見這一點紅色之後,其所付汗水、所歷艱辛、所受寂寞之無以言傳,唯有此才能創造出這無邊春色也。近日得觀兆伍先生之數尺小畫,自題為《林靜無言常處幽》,早春寒枝遒勁柔韌,以現生機,小鳥獨處枝頭,凝神靜思,正待東風。此作雖為小品,但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正為兆伍先生現今心境之寫照也。由此足以使我等堅信,春風乍起之時,必將春光無限矣。


2019年8月31日於藻齋,時秋蟲合唱正酣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北京書林藝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竭誠為畫家服務,編輯出版畫家滿意的高水平、高質量圖書和平臺宣傳推廣, 旨在書林中綻放出藝術圖書的精彩。

圖書出版,平臺推廣電話:010-87360216/13718966466或掃下方二維碼有優惠.

孫兆武及其花鳥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