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追风筝的人》

毫无疑问,少年时期的阿米尔崇拜着自己的父亲。

在小说里,父亲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拉辛汗和将军称呼他"朋友",索拉雅称呼他"叔叔"。其他人大多数都叫他"老爷""先生"。但没有名字不代表着角色不重要,父亲在阿米尔的一生中起到了独一无二的引导作用::

他勇敢,曾经赤手空拳地与一直黑熊搏斗;他干练,成功经营者自己的生意成为了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他博爱,投资并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恤孤院;他热情好客,每个周末都邀请众多亲朋到家里聚餐——即便是在逃难途中也不例外;他还是一个在宗教体制下少见的"质疑者"——在逃难途中大家因卡车故障被困时,他对那些要求他祈祷真主拯救的人嗤之以鼻:"能够拯救我们的是八个汽缸和一个好的化油器"。

他是"非同寻常的阿富汗父亲,依照自己规则生活的自由人士,他总是先看社会规则是否入情入理,才决定遵从还是拒绝"。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电影《追风筝的人》

《诗经·郑风》里说,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阿米尔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不改其度"的君子。

初到美国时,他曾因为小超市老板向他索要身份证而勃然大怒,在他看来那是一种侮辱。因为在阿富汗,他们折断树枝,拿它当信用卡,在烤馕店里,每买走一个馕饼就在树枝上划下一道,月底时则按照树枝上的刻痕付钱。

仅仅到了美国一个月,父亲就找到了一份在加油站的工作,他对移民局好意给他"食物券"的工作人员说:"非常感谢,可是我不喜欢接受施舍。"在结束了在收银台用食物券制服的屈辱日子后,父亲好像"大病初愈"。

而在后来,父亲被查出不幸患有癌症,在得知接诊医师是俄国人时,他当场翻脸:"我当着你妈妈的面发誓,要是他胆敢再碰我一下,我就扭断他的手!"(阿米尔父子俩离开故国就是因为前苏联的军事入侵。)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电影《追风筝的人》 哈桑

年少时的阿米尔为父亲而自豪,这种自豪体现许多微不足道的小处。比如当父亲演讲时不慎被风吹落了帽子,阿米尔就会为能够为父亲捡回帽子而自豪,因为"当时人人都可以看到他是我的父亲,我的爸爸。"而在父亲提出要去湖边游玩是,他故意支开了哈桑,因为"我要爸爸全属我一人。"而有一次父亲看到哈桑打水漂比自己强时,"伸手拍了拍哈桑的后背,用手臂搂住哈桑肩膀",这个略带尴尬和嫉妒的记忆直到成年也没忘。

阿米尔背叛友情,一方面是对自己懦弱的恼羞成怒,另一方面,是想要独占父亲的宠爱。

事实上,父亲对于哈桑的宠爱,一向是阿米尔不能接受的。在阿米尔看来,无论是出于个人感情还是社会阶级的影响,一个是亲生儿子,一个只是仆人的儿子,身份不对等,凭什么能分享同样的喜爱呢?

在父亲请医生为哈桑治愈兔唇时,阿米尔一度妒火中烧:"我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残疾,可以乞换来爸爸的怜悯。太不公平了,哈桑什么都没干,就得到爸爸的爱护,他不就是生了那个愚蠢的兔唇吗?"

阿米尔不知道的是,多年之后,为了拯救哈桑的遗孤,他自己终于也"如愿"得到了那个"愚蠢的兔唇"。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电影《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诬陷给哈桑的罪名,正是父亲最为深恶痛绝的——偷窃。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生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什么比偷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知子莫若父,同样的,儿子对父亲的了解也是最深刻的。

只是这一次,阿米尔错了,父亲不仅原谅了承认偷窃的哈桑,还"嚎啕大哭"地挽留执意要离开的阿里和哈桑父子俩。这一刻,阿米尔除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懊悔不已,也明白了一件从前想象不到的事:

有些东西,其实是可以让人逆着自己去守护的。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为你,千千万万遍

齐白石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人生经验是没有办法100%复制的。

对阿米尔来说,父亲是值得信赖和仰望的大山,可这座山离得太近太近,横亘在成长的道路上。显然,阿米尔并没有活成父亲期望的样子,"生个喜欢埋头诗书多过打猎的儿子,那可不是爸爸希望看到的"。

在某年观看比武竞赛时,一位骑士从马鞍上摔下后,被数十只马蹄践踏惨死。阿米尔吓得放声大哭,而爸爸却没有安慰他,只是默默开车,"厌恶溢于言表"。

在和朋友拉辛汗的交谈中,爸爸说出了自己的失望和担忧:"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

阿米尔固然是想要得到父亲赞赏的,他也渴望自己成为父亲那样的英雄豪杰。可事与愿违,父亲期望的他不擅长,而他擅长的父亲又不感兴趣。到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将一切归咎于性格: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若爱他,也必定会怕他,甚或对他有些恨意。"

不能说阿米尔的父子关系不够融洽,恰恰相反,无论是故国还是异乡,父子二人始终相依为命。特别是在父亲已经身患癌症,还依然强撑着身体去为阿米尔提亲,"尽最后一次为人父的责任",令人泪目不已。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赎罪,是书中阿米尔的宿命。年少时的一次背叛,像蝴蝶效应一般,让当时两个男孩的人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米尔心中始终藏着那个无法言表的秘密,痛苦半生;而哈桑则始终在那片土地上,娶妻生子,最终惨死在极端份子的手中。

真正激发起阿米尔走上赎罪之旅的,其实是拉辛汗揭开的一段真相:哈桑与自己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个真相不止让阿米尔更加痛悔自己当初对哈桑的"恶行",更让他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父亲——

和自己一样,父亲也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背负不可告人秘密的人:和仆人兼四十年好友的老婆私通,他偷走了阿米尔得知自己有兄弟的权利;偷走了哈桑的身份;偷走了阿里的荣誉和尊严。

"我们都曾犯下罪行,出卖别人"。可与自己不同的是,父亲始终都在搏斗:痛失正值芳年的妻子;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离开他深爱的家园、他的祖国;遭受贫穷、屈辱。即便后来身患癌症,他也绝不妥协。

当父亲意识到自己犯下自己"绝不宽恕"的罪过时,他找到了一条将内疚变成善行的路。而没有"把罪行发泄到那个被我背叛的人身上,然后试图全部忘掉",不是"除了让自己夜不能寐"外毫无作为的人。

在阿米尔决定去营救哈桑遗孤的时候,他不仅是为自己赎罪,也在为父亲赎罪;他不仅战胜了自己,也超越了父亲。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电影《追风筝的人》

《奇葩说》里提到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希望重新选择变成别人的话,那我们永远没办法看清自己,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最终,阿米尔用自己的方式,继承了父亲身上那些原本以为没有继承的品质:

他没有与狗熊搏斗,但他依然勇敢,敢于在中年时重回那片战乱的故土,敢于和凶残的塔利班份子战斗。

他没有整日组织亲朋聚会,但他依然善良,他知道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知道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他没有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却殊途同归,找到了那条"重新变成好人的路"。

当他终于把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带回美国收养,并通过一次放风筝帮助这个受尽折磨的孩子重现笑容时,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之旅。


《追风筝的人》:只想成为别人,就永远找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电影《追风筝的人》

读到故事的最后,我不禁在想,如果阿米尔一直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价值观念生活和成长,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好在阿米尔没有。

好在父亲从没有强求过。

最后分享书中关于阿米尔父亲离世时的片段:

……爸爸躺在(沙发)上面,盖着毛毯。他看着我和沙利夫开玩笑,看着索拉博和我勾指头,看着我帮他掠起一丝滑落的秀发。我能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微笑,辽阔如同喀布尔的夜空,那些白杨树沙沙响、蟋蟀在花园啾啾叫的夜晚。

快到午夜,爸爸让我们扶他上床睡觉。索拉博和我将他的手臂架在我们的肩膀上,我们的手搭在他的背后。我们把他放低,他让索拉博关掉床头灯,叫我们弯下身,分别亲了我们一下。

"我去给你倒杯水,带几片吗啡,亲爱的叔叔。"索拉博说。

"今晚不用了。"他说,"今晚不痛。"

"好的。"他说。她替他盖好毛毯。我们关上门。

爸爸再也没有醒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