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若降薪,更應對誰“下刀”

中超若降薪,更應對誰“下刀”

疫情肆虐,各國足球職業聯賽停擺。在職業化程度較高的歐洲職業足壇,俱樂部沒有比賽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將導致破產。於是,德甲、西甲和意甲的不少俱樂部宣佈降薪,其中包括巴塞羅那、拜仁慕尼黑等歐洲豪門。

中超球隊同樣受到疫情重創,至今沒有比賽可踢、沒有一分錢收入,而球員、教練的高額薪水卻還在那裡。中超聯賽是否需要仿效歐洲聯賽,也開始推行降薪政策呢?

筆者認為,降是大方向,職業球員更需要和俱樂部、聯賽乃至整個社會共克時艱。

降薪,不是隻為跟風歐洲足球,而是因為中超聯賽虧損太嚴重。中國足協公佈的2016賽季財務分析顯示,該年16支俱樂部總收入70.82億元,虧損超過39億元。四年後,中超軍備競賽愈演愈烈,2019賽季中超燒錢引發的虧損數據可能更為驚人。

降薪,更因中超聯賽收入畸高,降薪是提前釋放風險。在歐洲足壇,球員、教練薪酬待遇有一條紅線,一般不超過俱樂部年度收入的60%。而由於金元足球盛行,中超2016賽季的人工成本高達67%,同期英超是58%、法甲56%、德甲42%、日本J聯賽45%。有媒體報道,2019年中超球員平均年薪120.7萬美元,排名世界第六。這和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並不相配,超過了公眾接受的底線,一如對流量明星們的批評。120.7萬美元平均年薪的背後,也不是中國本土球員賺大頭,真正在中超聯賽賺大錢的,是保利尼奧、奧斯卡、胡爾克等超級明星外援,外援和外籍教練的收入,佔據了中超俱樂部開銷的大頭。

中超應該怎麼降薪?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協調溝通必不可少。在成熟的歐洲職業足壇,職業聯盟本身就是一個“公司”,會根據市場調節溝通各方意見、落實各項政策,最終目的是共贏。相比之下,中國職業足球發展並不完善,職業意識不強,缺乏一個協調各方利益關係的機構。寫入《中國足球改革方案》的中超職業聯盟至今難產,表明改革前行之路並不平坦。

外援遠比中超本土球員更應該被限薪。然而,外援相比中國本土球員,維權意識更強,限薪難度更大。大牌外援都配備大牌律師和經紀人團隊,一旦產生勞資糾紛就能上訴國際足聯,中超俱樂部一般不敢對外援“下刀”。

如果中超真要推行降薪,在筆者看來,更不能忘卻一個特殊群體:歸化入籍球員。這批球員雖然加入了中國國籍,但享受的依舊是外援們千萬美元的級別。對歸化球員如何降薪,其實十分考驗智慧。眾所周知,這些歸化球員的背後,就是高薪吸引,更豐厚的合同讓他們做出入籍決定。如果真要對非血緣歸化球員推行降薪,理論上存在著不小的違約風險。

中超是否應該降薪這一話題,之所以能引發諸多爭論,暴露出的依然是中國職業足球的老問題:職業程度不足、市場意識不強、造血能力不夠、青訓人才匱乏、職業聯盟難產等。

當下,只有腳踏實地推動足球改革,培育更多高水平足球人才入市,從供給側真正解決問題,市場這隻大手才能實現自然“降薪”,從而真正平抑中超物價水平、平息社會各界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