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宰少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自己的过去,年少嫁给皇太极,后来皇太极死后,孤儿寡母受尽多尔衮的欺负,孝庄极力斡旋,才保住儿子的皇位,再后来顺治亲政,可是和自己关系并不好,最后又尽心尽力的辅佐孙子康熙,这一生算是对得起爱新觉罗家族了,死而无憾。

孝庄死后,按说应该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极葬在一起,历来皇后都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是孝庄直到雍正时期才正式安葬,那么为什么会死后三十七年才下葬呢?是因为康熙不孝吗?肯定不是,孝庄太后和康熙这对祖孙感情很深,所以康熙是很尊重自己的奶奶的。孝庄生病期间,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孝庄太后生前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支持孙子的事业。可以说祖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亲似母子了,所以肯定不是因为康熙不孝的原因。

是因为孝庄生前的遗愿,孝庄太后在生前告诉过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了,理由也说了好几条,无非就是不能打扰去世的皇太极,因为太宗皇帝尊贵,本着卑不动尊的原则,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还有就是太劳民伤财了,再有就是觉得跟自己的孙子儿子关系好,愿意和子孙葬一起。康熙皇帝在祖母死后,决定遵守孝庄的意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其实关于孝庄死后多年不下葬,有人说是因为多尔衮的原因。孝庄和多尔衮有没有结婚,现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所以我觉得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应该不是因为嫁给多尔衮无颜面对丈夫,而是因为自己不想与皇太极合葬。毕竟皇太极生前并不怎么宠爱孝庄,孝庄在皇太极身边的女人才排名第五。前面有皇后,还有自己的姐姐海兰珠,所以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葬一起也可以理解,毕竟如果和皇太极葬一起,自己有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庄妃,地位一落千丈,还不如和自己的儿孙在一起,显得尊贵。

那么孝庄的死后三十七年下葬,遗体怎么保存的呢?其实关于古代人死后的防腐无非就以下几种。第一,使用汞对尸体进行消毒。古代人处理尸体,很多都是运用汞和砷对尸体进行浸泡,这样可以杀死尸体上面的微生物,有利于防止腐烂。而且人死后,都会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气,有利于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尸体不会腐烂。第二,就是使用多层纺织品包裹。古代对尸体的处理,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就像马王堆的女尸,裹了二十多层,这样确实可以防止腐烂。

第三,就是对棺木进行处理。皇室的棺木都是选用的上好的金丝楠木,封棺后,都会刷油漆。而且会刷上很多遍,基本上密封很好,所以也会防腐。第四,就是在棺木旁边放冰块降温。使用冰块降温的道理很简单,就和冰箱一样,也可以防止尸体腐烂。第五,孝庄的棺木虽然没有下葬,肯定也要放入地下,阴凉处,要不然,夏天肯定也无法保证尸体不腐烂。康熙选择祭奠的时间都是选择冬天,夏天放置在地下,再有很多冰块,和冰窖一样,肯定没问题。

其实不管孝庄的遗体怎么保存,肯定都保存的很好,康熙这么尊敬自己的祖母,怎么样也不会让祖母的尸体腐烂的。孝庄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历史典籍里,她都是伟大的。从嫁给皇太极为妃,劝降洪承畴,后来辅佐顺治和康熙皇帝,为大清一统天下和大清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过《康熙王朝》都知道,在顺治死后,幼子康熙继位,一直是孝庄在为康熙掌舵。后来康熙亲政,孝庄从来不去过问朝廷事务,只有在康熙治不了的时候,再去指导康熙一下。这样的皇祖母确实很好,比慈禧不知道强多少倍。


乌拉杂谈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因此尸体保存是非常麻烦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呢?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但其实尸体保存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只需要满足这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低温,第二密封,有时可以辅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满足这几个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尸体是可以保存的。 通过分析史料,飞扬发现了极有利于孝庄太后遗体保存的三个条件:

第一,安放地点: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节: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丝楠木。

那么这三个条件是如何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呢?下面,请听飞扬为你一一道来。

一、安放地点:地下室,保证低温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一些资料中我们发现,康熙孝庄皇后的地点在东陵,安放遗体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这个推断是我们从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灵地都是在地下得出来的。



清东陵

因此我们推断,孝庄皇后的停灵地也应该在地下。 我们都在夏天的时候都去过地下室,哪怕是炎热的夏天,地下室里都是十分阴凉的。因此将孝庄皇后的遗体放在地下,就保证了低温的条件。

同时,康熙主持孝庄皇后封掩工作时耗费四天,可见不是简单地放入地宫,而是进行过精密的掩埋,这样又保证了密封的条件。因此,在满足密封和低温的条件下,使孝庄皇后的尸体的保存成为了可能。

二、拜祭时间:冬季,减少对停尸环境的影响

一块肉在夏天腐烂的速度比冬天腐烂的速度快得多,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空气湿润,微生物活动活跃。而康熙在祭祀孝庄皇后时,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庄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这个时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时为祖母的忌日,康熙觉得这个时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时肯定要打开停尸的地方,微生物会因此侵入,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庄皇后,微生物不活跃,自然侵入少,对于尸体的伤害小。因此采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尸体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丝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后,多爱用金丝楠木棺材下葬,而金丝楠木本身具有一种延缓物体腐烂的作用。举个例子,慈禧死于1908年10月,孙殿英在1928年盗了慈禧墓,时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见到空气后才迅速萎缩。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丝楠木储藏书籍,来达到防腐防虫的效果。由此可见,金丝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庄皇后停尸,也正是使用了金丝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对于尸体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总结

综上三点,孝庄皇后的尸体才得以有效地保留与防腐。其实细细分析,那个时候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尸体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而并没有阐明其中的原理罢了。各位读者怎么看呢?

我是飞扬,一个爱读历史的理工男,愿把我所读的变成有趣的故事说给你听,关注我,让我们在思考中共成长

历史飞扬


孝庄死后有遗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扰他。

  • 二,不想劳师动众另外给自己建立陵墓,因为太费财力。

  • 三,舍不得离开儿子和孙子,希望以后能与儿子和孙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庄所谓的打扰先人显然是托辞。孝庄本意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一是孝庄与皇太极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话,能不合葬?二是孝庄曾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可能觉得无颜面对皇太极。


孝庄为何想与儿孙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话,一是太费钱财,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单。这都不是孝庄要做的。她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和儿子,和孙子在一起。



我们知道孝庄早年守寡,先辅佐年幼的儿子福临登基,后来又辅佐年幼孙子玄烨当皇帝,全心全意,费尽心血。而且甘愿做幕后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没有想到篡权夺位。


在辅佐儿孙的过程中,孝庄与儿孙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庄想长长久久的和儿子孙子在一起。


孝庄的要求不可谓不高,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


康熙遵从奶奶孝庄的遗愿,至于怎么埋葬孝庄,康熙还没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谁成想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过世,也没有想出办法。



康熙于是暂且先把祖母孝庄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地方,这处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宁宫东侧五间殿进行了简单的拆卸与重建,将孝庄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为“暂安奉殿”。


那么防腐问题就放在了第一位。


尸体腐败的罪魁祸首是细菌,要想做到尸体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当前的细菌杀死。

  • 二是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尽可能的隔绝空气与水分,把温度降到尽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


只有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达到尸体不腐的目的。



那么按照步骤,做好这几方面就可以了:


  • 先对孝庄的尸体用酒进行擦拭,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当前的细菌进行一个大的消除。

  • 再把孝庄的尸体里三层,外三层的进行缠绕,目的是隔绝空气。同时放入香辛料,水银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后把尸体放到金丝楠木的棺木中,这些东西和材质对杀死细菌都有用处。

  • 最后,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层,相当于放入地窖。同时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块,达到一个低温保存的目的。


就这样,直到雍正即位后,才把孝庄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历史漫谈君


早期,孝庄停灵于孝陵边上

孝庄死后,因为某种原因并未下葬,而是置棺于其子顺治的孝陵边上,离北京大约有250里路。孝庄死后,康熙命人拆了慈宁宫东王殿的五间房子,并把木料建材等运到了孝陵边上的瑞山,在那里用拆下来的建材建造了“暂安奉殿”,专门放置孝庄棺椁。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雍正登基后的第三年,才就地下葬

关于遗体保存

棺椁的保存上头已经说明,内部怎么处理,因为没像慈禧墓地那么被盗,里面具体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不过参考慈禧,以及历代帝王家尸体处理方案,孝庄的尸敛应该运用了当时最新的皇家防腐术,水银加草木灰。涉及皇家秘辛,具体方案也没人知道,只晓得用了水银、草木灰、石灰、香料、云母片、硫磺、松香等材料。当然,棺材里珍珠、玉器等也少不了,估计铺满了,像慈禧,她的棺材就用了珍珠50升

内部收敛完之后,棺材外头还加了椁,估计有六七层椁,层于层之间,填充木炭石膏泥等。如此处理之后,水份既进不去,也出不来,基本上就等着安葬了

相比于皇家遗体保存术,估计人们更加八卦于为什么停棺37年吧

皇家解释是孝庄不忍心再去打扰皇太极安宁,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可如此说法,康熙为什么不当时就把她葬于孝陵边上呢?经不起瞎捉摸的……

估计还是太后下嫁多尔衮靠谱,已经改嫁的人,不可能再把她和前夫同葬的。而多尔衮又被挖坟鞭尸,坟陵早已不在,更不可能和多尔衮合葬。思来想去,还是停棺于孝陵吧,后来的事,后来人解决……


灵石蕴珠宝


孝庄太后是大家熟知的清朝女政治家,她一生为大清贡献了很多,也赢得了身后美名,在古人寿命都不高的情况下,一直活到了75岁才去世。

孝庄太后生前有三个遗嘱,一是不和皇太极合葬,二是不单独建陵墓,不要劳民伤财,三是陵墓要离自己的孙子儿子近一点,康熙一心想遵从祖母的遗愿,可是却想不出来好的办法安葬祖母,因此迟迟没有将孝庄太后下葬。

孝庄太后的灵柩一直放在清东陵的暂安奉殿,就这样拖了三十七年,一直到雍正时期才安葬在昭西陵,那这三十七年里,孝庄太后的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呢?

安放地点:东陵的地下室

孝庄太后的灵柩确实是37年没有下葬,可是她的遗体并不是在宫殿中,而是在东陵宫殿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温度一年四季都是低温,而且康熙帝带着皇族众人去祭拜的时候也都是在冬天,因此遗体得以很好的保存。

金丝楠木棺材防腐防虫

不仅孝庄太后的遗体存放在东陵的地下室,连她的棺材也是大有讲究,她所使用的是由精美的金丝楠木制作成的棺材,这种木材生长时期长,能散发出特殊的香味,而且木材坚硬不变形,有防腐防虫的效果,密封性好,形成了一个真空状态,细菌无法生存,因此这种木材可以长埋地下,保护遗体不腐烂。


况且除了外棺以外,通常里面还有一个内棺,双保险的,即使有臭味,外面也闻不出来。

冰块防腐

在古代的皇帝驾崩后,经常出现用冰块来防止遗体腐烂的情况,孝庄作为太后,自然也会有这个待遇,她的遗体本来就在地下室,如果冰窖里储存了大量的冰块,再加上有防腐作用的金彩楠木,双管齐下,是完全可以防止遗体腐烂的。

玉石陪葬

古代皇室很多陪葬品都是玉石,孝庄太后作为太后,地位尊贵,陪葬品肯定少不了玉石陪葬,玉不腐身,陪葬的时候放入玉石可以减慢尸体腐烂的进程。

综上所述,孝庄太后的灵柩之所以停灵这么久,还没有腐烂,说明古人在遗体防腐方面,手段还是很多的,你们说是吗?


小聪历史客栈


一般古人常用的防腐处理办法就是水银灌注,可是孝庄太后死后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再有就是孝庄太后的棺椁没有下葬,只是在修建的暂安奉殿(室内)放着,并没有完全封死,所以密封条件欠佳(万历皇帝的陵寝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历史资料记载,辅佐过顺治,康熙两位帝王的孝庄太后在公元1688去世,但真正入土为安的日子却是在1725的雍正年间,中间整整相隔37年。其实这几十年间孝庄太后的遗体自从被入殓以后,也没有历史资料记载棺椁被打开或重新入殓过,所以遗体最后是怎样也不得而知。


孝庄太后去世的时候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在孝庄太后临死前曾对自己的身后事做过安排,给康熙留下懿旨说到;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豀,则我心始无憾。


孝庄太后的遗言让康熙皇帝左右为难,根据祖先的祖制,先帝生前的妃嫔死后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份葬在规定的墓园,孝庄太后作为皇太极的皇后,死后理应运回盛京和皇太极合葬,孝庄的遗嘱明显与祖制不和。


但康熙不想违背祖母的遗愿,但又不能违反祖制,所以康熙皇帝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康熙皇帝在清东陵的墙外面修了做暂安奉殿,为了让孝庄太后不觉得孤单,康熙把孝庄太后生前居住过的慈宁宫原样拆过去重建了一座寝殿,用于暂时放置孝庄太后的棺椁,而且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康熙也没有找到合理的埋葬地点。


直到康熙死亡几年后,雍正皇帝继位后,才匆匆的在孝庄暂时安放的地方为其修建昭西陵,和远在盛京的皇太极昭陵同为一脉,遥相呼应。在昭西陵建成后,孝庄太后的梓宫才被放入地宫,由于孝庄太后死后所用的棺椁材质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防水防腐效果特别好,再加上后期上漆涂色的的外在的防腐处理,所以孝庄太后的棺椁在停放了三十几年后,依旧完好如初,只是孝庄太后的遗体有没有变成白骨就不得而知了。


微风之语


公元1688年,一代贤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去世,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的追加后,其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所以“孝庄”是谥号,不会用在生前。某影视剧里左一句“我孝庄”,右一句“我孝庄”的,看着着实尴尬。

孝庄太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要知道顺治和康熙皆以冲龄践祚,他们能取得日后的成绩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扶持与教导,所以孝庄对于满清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康熙皇帝对这位祖母也是非常的孝顺和尊敬。

不过,由于孝庄太后临死前的遗言,导致其棺椁长达37年都无法安葬,纵然康熙再有孝心想早早让祖母入土为安都不可得,那么孝庄太后临死前说了什么呢?就是下面这段话: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大意就是,皇太极去世多年,其陵墓不可再大动,所以我就不与他合葬了,但如果再为我另修建陵墓又太过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更不可为。因为我很不舍得与你父子二人分开,那就把我和你们父子二人葬在一起吧!


孝庄太后的临终遗言看似很动情,也有道理,若放在普通人家,夫妻虽然无法合葬,但与儿孙葬在一起也还可以接受,但孝庄乃一国之母,其死后安葬原则上是必须要遵从皇家礼仪的,“帝后合葬”乃是祖制,孝庄提出不跟皇太极合葬,这就给康熙留下了一个大难题。

孝庄可以不想,但康熙不能不想啊,千百年后,人们只会说康熙不孝,不把祖母和祖父葬在一起,而且还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孝庄想要和顺治葬在一起,但顺治的孝陵位于清东陵,而清东陵本是以孝陵为尊,若再将孝庄葬在这里,以孝庄的身份,又将自己的父亲顺治至于何种地位?

所以,与皇太极合葬违背祖母意愿是不孝,与顺治葬在一起,违背祖制也是不孝,如此左右为难,康熙就不得不在清东陵外建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太后的棺椁暂时安厝于内,然后再慢慢想办法解决这个事情。

然而康熙想了三十多年也没想出啥好主意便驾崩了,于是这个问题就留给了孝庄的重孙子雍正,所以雍正一上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安置自己的这位祖奶奶,不过这对于雍正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他认为目前孝庄棺椁安厝的这个地方就很好,保佑了康熙三十多年,又保佑了自己顺利接位,所以“暂安奉殿”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

想明白之后,雍正便下令在这里修建陵墓,将祖奶奶葬了进去,因其方位位于沈阳昭陵以西,所以取名“昭西陵”,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取的也恰到好处,既将孝庄葬在了顺治旁,其陵墓又与沈阳昭陵为一体系,既不违背祖制更没有违背孝庄的意愿,皆大欢喜,估计康熙泉下有知也得夸赞他这儿子一番吧!

那么前面说了这么一堆,其实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孝庄棺椁37年未下葬,其尸体如何保存的,这一点史书没有记载,而且古代对尸体的防腐处理至今我们也有没一个系统的研究定论,不过我们可以聊一聊孝庄的梓宫。

古代帝后的梓宫大多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材生长周期长,能散发特殊香气可防蚊虫,其木质坚硬细腻,不易变形,抗腐蚀性也非常强,因此这种木材埋在地下可保千年不腐,所以用这种木材做梓宫,保存37年一点问题没有。


咸鱼闲聊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自己的过去,年少嫁给皇太极,后来皇太极死后,孤儿寡母受尽多尔衮的欺负,孝庄极力斡旋,才保住儿子的皇位,再后来顺治亲政,可是和自己关系并不好,最后又尽心尽力的辅佐孙子康熙,这一生算是对得起爱新觉罗家族了,死而无憾。


孝庄死后,按说应该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极葬在一起,历来皇后都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是孝庄直到雍正时期才正式安葬,并且也没有和老公皇太极葬一起,而是葬在儿子顺治的孝陵旁边。但是又不在清东陵之内,像是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孙,寓意深刻,又因为孝庄的陵墓在皇太极昭陵西边,称为昭西陵。那么为什么孝庄会死后三十七年才下葬呢?

是因为康熙不孝吗?

肯定不是,孝庄太后和康熙这对祖孙感情很深,所以康熙是很尊重自己的奶奶的。孝庄生病期间,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孝庄太后生前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支持孙子的事业。可以说祖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亲似母子了,所以肯定不是因为康熙不孝的原因。

是因为孝庄生前的遗愿

孝庄太后在生前告诉过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了,理由也说了好几条,无非就是不能打扰去世的皇太极,因为太宗皇帝尊贵,本着卑不动尊的原则,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还有就是太劳民伤财了,再有就是觉得跟自己的孙子儿子关系好,愿意和子孙葬一起。康熙皇帝在祖母死后,决定遵守孝庄的意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其实关于孝庄死后多年不下葬,有人说是因为多尔衮的原因。

孝庄和多尔衮有没有结婚,现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所以我觉得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应该不是因为嫁给多尔衮无颜面对丈夫,而是因为自己不想与皇太极合葬。

毕竟皇太极生前并不怎么宠爱孝庄,孝庄在皇太极身边的女人才排名第五。前面有皇后,还有自己的姐姐海兰珠,所以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葬一起也可以理解,毕竟如果和皇太极葬一起,自己有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庄妃,地位一落千丈,还不如和自己的儿孙在一起,显得尊贵。



那么孝庄的死后三十七年下葬,遗体怎么保存的呢?

其实关于古代人死后的防腐无非就以下几种。

第一,使用汞对尸体进行消毒。古代人处理尸体,很多都是运用汞和砷对尸体进行浸泡,这样可以杀死尸体上面的微生物,有利于防止腐烂。而且人死后,都会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气,有利于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尸体不会腐烂。

第二,就是使用多层纺织品包裹。古代对尸体的处理,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就像马王堆的女尸,裹了二十多层,这样确实可以防止腐烂。

第三,就是对棺木进行处理。皇室的棺木都是选用的上好的金丝楠木,封棺后,都会刷油漆。而且会刷上很多遍,基本上密封很好,所以也会防腐。

第四,就是在棺木旁边放冰块降温。使用冰块降温的道理很简单,就和冰箱一样,也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第五,孝庄的棺木虽然没有下葬,肯定也要放入地下,阴凉处,要不然,夏天肯定也无法保证尸体不腐烂。康熙选择祭奠的时间都是选择冬天,夏天放置在地下,再有很多冰块,和冰窖一样,肯定没问题。


其实不管孝庄的遗体怎么保存的,肯定都保存的很好,康熙这么尊敬自己的祖母,怎么样也不会让祖母的尸体腐烂的。

孝庄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历史典籍里,她都是伟大的。从嫁给皇太极为妃,劝降洪承畴,后来辅佐顺治和康熙皇帝,为大清一统天下和大清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过《康熙王朝》都知道,在顺治死后,幼子康熙继位,一直是孝庄在为康熙掌舵。后来康熙亲政,孝庄从来不去过问朝廷事务,只有在康熙治不了的时候,再去指导康熙一下。这样的皇祖母确实很好,比慈禧不知道强多少倍。


楚风说历史


孝庄太后的灵柩在地上存放了37年未下葬,这是什么原因呢?她的遗体又是怎么不存才能长久不腐的呢?这个问题由丫丫来为大家解答:

孝庄皇太后

孝庄太后的一生可用传奇二字来概括,在天命十年,12岁的孝庄太后嫁给皇太极,后诞下顺治帝福临,皇太极死后,为了保住福临的皇位而与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斗智斗勇,甚至不惜下嫁多尔衮,后顺治帝福临死后,专心辅佐8岁等级的孙子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可以说康熙能成为千古一帝,跟孝庄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孝庄太后对满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太后,为什么会死后37年不下葬呢?

孝庄的遗言

其实导致孝庄死后37年未藏,跟她去世前跟康熙帝说的一段话有关系,“你爷爷皇太极去世多年,他的陵墓不可再大动,所以我就不跟他一起合葬了,但是如果在单独为我修一座陵墓,有太过于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了。因为我实在舍不得跟你父亲还有你分开,就吧吧跟你父亲葬在一起吧”。

孝庄贵为皇太后,对清朝甚至是古代帝王来说,“帝后合葬”是祖制,康熙不敢违背,但是他又不得不听孝庄的话,于是康熙就一边治国一边思考,但是思考归思考,康熙自己的祖母可不能直接放在宫里,于是就在清东陵外建了一个专门存放孝庄太后的棺椁的“暂安奉殿”,就又开始了思考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康熙在位时没有解决,知道雍正时期,忽然想开了,这个“暂安奉殿”其实就是个风水宝地啊,而且宜快不宜慢,于是就正式将孝庄皇太后藏于“暂安奉殿”,这才尘埃落定。

孝庄尸身37年不腐

大家都知道,古代不是现代,各种冷冻技术都还没有,那么孝庄尸身是怎么保持37年而不腐不臭的呢?

原来这跟古代帝王皇后用的棺木的材料有关,古代帝后去世后,用的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材生产周期长,而且能够散发出特殊气味,既能够防止各种蚊虫的叮咬,又能防止各种细菌的滋生,而且会掩盖尸身所散发出的臭味,木质坚硬细腻,不易变形,抗腐蚀性也非常强,埋在地下可以保证千年不腐,所以让尸身37年不腐不臭,一点问题都没有。

由此可见,不要说37年未下葬,即使是370年不下葬,凭借金丝楠木在,尸体也不会腐烂发臭,同时又可明白,封建帝王的生活是多么的腐败!


丫丫说史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在北京紫禁城病逝,终年75岁。


(孝庄朝服像)

据《清史稿》记载,孝庄临终前关于自己死后的丧葬事宜,曾对陪侍身边的孙子康熙皇帝有过一段嘱托:“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太宗文皇帝(孝庄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已在昭陵安卧已久,自己身份低微,不便再重开陵寝与他合葬。若再选择陵址则不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况且我心里还眷恋着你父子俩,不忍心将来离你们太远。就在遵化(清东陵)给我找个地方安葬吧,这样我心里也就没有遗憾了。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在关外和关内都建有几处皇陵,关外主要埋葬清朝入关前的2位皇帝及其先祖等人。其中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爱新觉罗-皇太极死后就葬在今沈阳北郊的清昭陵。清昭陵除了皇太极,还葬有皇太极的皇后,即孝庄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按照中国古代帝王的丧葬规仪,辅佐两代帝王的孝庄文皇后生前居功至伟,死后也应该归葬沈阳昭陵,同皇太极、哲哲等人葬在一起。但出人意料的是,孝庄文皇后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关于其原因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1]、逃避说

我们从清宫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孝庄文皇后生前与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有种特别的暧昧关系。彼时社会上就议论纷纷,流言蜚语铺天盖地。时至今日,亦是如此。

支持此种说法的人认为,孝庄深感自己有愧于丈夫,故死后提出不与其合葬。

[2]、恋儿孙说

清初入关后,百废待兴。顺治皇帝二十几岁去世后留下孝庄和康熙祖孙二人。继儿子顺治后,孝庄又承担起了哺育、教导幼小康熙的重任。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在孝庄文皇后的鼎力支持下,康熙先后完成了许多壮举,如铲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由此祖孙二人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关于这一点,康熙皇帝曾对大臣说到:“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

可见祖孙二人感情之笃深!

鉴于此,孝庄离世前才嘱咐康熙将自己也葬在东陵,以期将来能够永远同自己的子孙在一起。

事实上,第2种说法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清东陵各陵分布图)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一带,该陵址是由当年顺治皇帝亲自选定。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皇帝就将其葬在了那里。

康熙皇帝对祖母非常孝顺,故在其死后,按照孝庄生前的愿望没有将其葬入沈阳昭陵。虽有心,但这也给康熙出了个难题。

因为按照中国古代皇帝丧葬礼制,皇后无论是死于皇帝前或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此时康熙皇帝既不想悖逆礼制,又不想违背祖母遗愿,故只能在清东陵建立了暂安奉殿。

暂安奉殿位于清东陵陵园风水墙外,未建地宫。只所以不建地宫,就是希望将来在找到合适的地方建陵时方便重新下葬,所以叫“暂安”。

孝庄文皇后死后,康熙为其在宫中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待葬礼结束后便将盛放孝庄的棺椁由京城运往河北遵化。然后将棺椁安葬在暂安奉殿内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关闭殿门。

此时的暂安奉殿虽为地上建筑,但已经起到了地宫的作用。

而之所以在殿内用土掩埋,则是因为遵从人死后“入土为安”的习俗。

孝庄葬入暂安奉殿后,康熙皇帝每年都亲往致祭,直到本人去世那年,数十年未曾中断!可见康熙对祖母的感情之深。

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康熙皇帝死后,其儿子雍正皇帝继位。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这一年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

雍正皇帝认为自孝庄暂安清东陵以来,清王朝国家强盛,父亲在位长达61年,子孙兴旺为由,认为暂安奉殿“风水”极佳,遂下令将孝庄棺椁移出,另择它地暂放。然后将暂安奉殿拆除,就地建陵。

陵寝自当年二月动工,是年十二月初十将孝庄文皇后的棺椁葬入地宫,然后永闭宫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西陵。

(现今遵化昭西陵)

只所以叫昭西陵,则是因为陵寝虽然建在距离沈阳几百公里外的河北省遵化,但因孝庄陵寝是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按照古代礼制,它不属于清东陵的一部分,而是归属与远在沈阳的昭陵为一体系。因在沈阳看孝庄陵在其西边,故称昭西陵。

回到题干上来。

清朝入关后亦实行汉人的土葬方式埋葬祖先。不同于普通老百姓,帝王及其王后死后所用的棺材为内外两层,里面叫棺,外面叫椁。这些棺椁往往是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这种木料的最大特性就是不易腐烂。而之所以帝王棺材要套两层,一则是为了保护内棺,二则是为了进一步隔绝空气,延缓尸体过早腐烂。

从暂安奉殿到入葬昭西陵地宫,一共历时37年。关于在入葬孝庄地宫的过程中是否继续使用原来的棺椁还是重新打造,正史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因为也实行土葬,故可不能采取对尸体进行大规模的防腐处理。这一点可以参考同为清朝著名太后的慈禧太后入殓时的样子。

据记载,慈禧太后在下葬时,先在棺材底部铺满一层珍珠,然后上面再盖一条锦褥,后将慈禧尸体放入棺中,再用一条价值连城的陀罗尼经被将其盖住,再将陪葬品放入棺中,最后盖上棺盖。

据传,为防止空气进入,工匠要在棺材外面前后刷49道漆!

至于题干所问的:“遗体是怎样保存?”

由于孝庄也是土葬,所以不会对孝庄遗体进行特殊防腐处理,更不会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制成所谓的干尸。


孝庄文皇后一生亲历明末战乱到清朝初年,跨越后金,清初两朝。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经历了一个女人的种种不幸。她相助丈夫皇太极,教导辅佐两代幼帝,实属不易!

孝庄文皇后被清朝后世赞誉为“清朝兴国太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蒙古族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