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么偶然而有力地到来——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是那么偶然而有力地到来——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昨晚看海明威的《巴黎永远没有个完》(即《流动的盛宴》)时,从书里截取了一些关于海明威比较好玩的片段发在朋友圈,一个大学的同学看到后,也想买一本来看,于是问我看的这本书是谁翻译的(她对外国书很看重翻译)。由此谈到了海明威别的书来,她说她只看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个书名跳出来后,我立时觉得亲切,于是自顾自地和她分享了我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三本书来。

之所以说这三本书对我很重要,并不只是说这三本书的内容对我影响很大,而是更侧重于说这三本书与我遇见的时机与方式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那些偶然的遇见,我的人生轨迹似乎在冥冥之中一点点地挪动着,最终将我带到现今这样的人生来。

对我第一次产生影响的书是《红楼梦》,这么说或许显得矫情,毕竟太多人说《红楼梦》了,但请相信我,如果不是这本书真对我实际地产生影响的话,我是不想去凑这个热闹的。记得很久之前,当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书架前准备买书时,这本书就恰好地摆在了书架上。

那时我才十二岁,我刚结束我的小学,准备过完暑假后去上初中。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中我取得了全乡第一名的成绩,母亲兑现承诺给了我十块钱,让我可以自由地买我任何买得起的东西。那时候十块钱对我来说俨然是笔巨款,我放了许久都没想好要买什么。终于在一天赶集时,我突然发现我们那条破旧的街上竟然多出了一家书店——其实不算是书店,更准确地说是音像店,卖的主要产品是磁带与光碟,书只是零星地放在书店最里面的架子上,且都落满了灰。

我们那里的人没有看书的习惯,自然也没有买书的习惯,所以在小时的我看来,看书和买书都是一件颇为矫情的事情。于是我很是惭愧地挤进了那家小店,在里面做贼似地看来看去,终于看到了那本被高高地放在书架最上面而且已经破旧了的《红楼梦》,我需要垫着脚才能够到书。那时我就已经听过《红楼梦》的大名了,早就想借来看一看,但我小学时看的书都是姐姐们从中学图书馆借来的(她们从未给我借来过《红楼梦》),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读到这本书。

我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一看标价,竟然要二十块钱,正在思忖要不要放回去的时候,店老板饶有兴味地看着我问:“你要这本书?”我点了点头。店老板很干脆地说:“七块钱。”我像是得救似地将十块钱塞给他,等他补完我三块钱后我就一股脑冲了出去。那时正是夏天的末尾,天气很热,太阳明晃晃的,我抱着书走在街上的时候,手心里都是汗。

在路过乡中心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朋友们,寒暄几句后他们就带上我去小学的篮球场打篮球了,但到了后才发现根本没有篮球,于是我们就坐在树荫下的石凳子上聊天。这时一个读初中的朋友看到了我手里拿着的书,有些惊讶地问:“红楼梦?”我点了点头,他翻看了一下,又放回我的手里,喃喃地说:“我还没看过呢。”听到他这么说,我就觉得很得意,以为买到了一本很好的书。当然那时我并不知道我买的这本书是盗版书,而且还很旧,里面多如牛毛的错别字就不说了,最糟糕的是书里面很多章节都已经完全缺失。我后来只能边看边猜想缺失的故事情节。

第二本书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时我已经在外县读高一了,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个刚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女老师,很年轻,很有活力,一别于我之前认识的任何老师,我很喜欢她,所以那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总能考年级第一。

有一次期中考的时候,我又考到了第一名,在发完试卷后,语文老师叫我上讲台去。我不明所以地上去后,只见语文老师从讲桌上拿起一本极薄的书递给我,那是一本封面为蓝色的小书,装帧不甚精美。我从她手里接过书后,她对我笑着说:“这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希望你也能像是那个老人一样,永远坚强,永远不放弃,去勇敢地追求你想要的人生。”我下来后打开书页,看到了老师题写在上面的话——希望你像圣地亚哥一样坚强!

后来我时时在想,要是我有一点坚强,或者有一点坚持,在人生路上遇到很多可以放弃的事情而没有放弃时,我是不是有受到老师这番话的影响?虽然那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但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并没有老师那番话对我的触动深。我是在许多年后,重新读《老人与海》时,才对这本书有所感悟,而那时我早就失去了和这个老师的联系,甚至她的名字我都已经记不清楚了。

第三本书是川端康成的小说集《雪国》,这是一本合集,不止有《雪国》这篇小说,还有《伊豆的舞女》、《古都》、《千纸鹤》三篇。这本书是我高三时去厦门过暑假,在莲坂的一个书城买的,其实买这本书的起因也是我高一时的那个语文老师——她曾在一个下午的课堂上给我们讲了《雪国》里的情节,并告诉我们,这本书写得特别美。所以在逛书城的时候,看到这本书时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前面两本书或许还不是书的内容影响到我,但这本书的的确确是以书的内容影响到我的,我从未读过这么美的小说,从未读过这么让人怦然心动而又哀伤不已的小说。我尤其喜欢《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篇,这两篇我读的次数恐怕都不下十次,书页上更是密密麻麻地注满了我每次读过之后的笔注——我此后从未再在读别的书时做过笔注。我始终将这本书带在身边,从厦门带回故乡,后又带到上海,再后又带回故乡,如今这本书已经安然地放在我的书架上了。现在偶尔看到这本已然面目全非的书时,我却已经缺少勇气将它再次打开了,或许是因为害怕看到我留在这本书里的那些稚气的,故作感伤的话语罢。可是这本书始终让我觉得安慰,在我那段略显寂寞的少年时光,它陪伴我走过了许多地方,并且也间接地引领我以我想要的写作方式进行写作。

现在这三本书都成为过去之梦影了,我后来买过很多书,也看过很多书,但大都是泛泛地买,泛泛地看,日渐坚固的心再也没有被别的书所打动过,所以这三段记忆终究成为了一片柔软的光影,时时漂浮于脑海。

自从写作后,留给人的印象,恐怕别人都觉得我很会看书,所以找我开书单的人不少,但我每次都拒绝了,一是我的确不擅于开书单,也不想开书单;二是我真的觉得一个人和一本书遇见,全靠一种缘分,那么自己去遇见不是更好吗,何苦要隔着一个人?也许偶然遇见的那些书,就会在悄然之中,一点点地改变你的人生方向呢!

2019.9.18于贵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