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中國的糧食與能源安全、競爭優勢、與發展機會

Hello,大家好,歡迎關注天閱財經觀察,每天8分鐘,財經微掃盲。關注天閱財經觀察,樂享每日財經信息。隨著疫情在全球的持續擴散,人類現在正面臨全球性的挑戰。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危機。它們不僅將影響我們的醫療保健系統,還將影響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如何克服眼前的威脅,而且還要問問自己,災難過後我們將居住在什麼樣的世界上。是的,風暴終將過去,人類還將繼續存在,我們大多數人仍將活著,但是可能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


後疫情時代:中國的糧食與能源安全、競爭優勢、與發展機會


截止到我備稿時的4月5日,美國輕症無法有效隔離,多數美國人對疫情的重視度依然遠遠不夠,拐點遙遙無期;美國超過30萬的確診病例隨時可能會壓垮美國的醫療體系;同時,失業率暴漲,截止到上週四為止,初請失業金人數已經達到664萬,在這個全球最大的私人持槍地區,恐怕其在疫情達到一定的程度後,社會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失控。Walking Dead這類美式末日劇中的場景,不知會不會真實上演。

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正在向某種程度的失控發展,美國已經突破了30萬大關。而歐洲方面,雖然意大利在中國協助下逐步度過難關,但是西班牙、丹麥這些國家隨時可能爆雷,英國首相約翰遜也不幸中招。在南亞,印度的感染者已在貧民區出現,考慮到印度糟糕的衛生和醫療條件,這很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傳播。

本月,JP摩根在一份報告中對於2020年全球經濟數據做出預測: GDP全球增長-2.6%;美國 -5.3%;歐元區 -3.4%;日本: -3.1%;中國增長 1.1%;印度 2.1%;除亞洲低單位數增長,其他地區均為負增長 。

三哥2.1%的增長看起來很好,得益於他的基數不高。而中國的情況如何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盤點。

首先第一個要談的還是民生領域的重點,糧食與能源安全。這個領域關係到國家的安全。中國的三大主糧自給率極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國家的整體的糧食產量是穩中有升的。但是我們國家的糧食進口是一直存在的。

廣義的糧食可以概括地分為三大類:口糧,也就是用來吃的糧食;飼料,供給給養殖業的;工業,主要是工廠用來生產產品的。2018/19年度消費構成 口糧消費3.03億噸;飼料糧消費2.05億噸;工業消費0.86億噸。

根據2018年海關數據,我國累計進口穀物2046萬噸,2018年累計進口大豆8803萬噸。較2017年減少1264萬噸。細分來看,其中2018年我國累計進口穀物及穀物粉同比大降20%,累計進口大豆同比也下降7.6%。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目前是82.3%左右,穀物自給率95%左右。所以關於糧食安全我認為我們是可以放心的,我們進口的很大部分是因為外國的糧食性價比高,不是說明我們的糧食產量就不夠,糧食生產的技術難度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因為糧食而被扼住脖子。糧食生產的附加值低,很多農民在國家高於國際市場價收購以及給予補貼之後仍然賺不到什麼錢。大量農民離開土地,奔向別的產業,這是導致中國平時大量進口糧食的一個主要原因。並非必須依賴進口。同時最大的進口項大豆,是用來榨油和飼料加工的經濟作物,而非基礎糧食,也可以隨時被替代。糧食的充足保證了國家的基礎安全,如果全球疫情爆發,我們生活質量會下降,原來每天有進口的水果、龍蝦和肉類,現在只能吃糧食蔬菜。菜籃子的選擇可能會減少,但不會沒得吃。

在能源安全領域,能源安全結構一直是我們高度重視的一個領域。

2018年的能源表觀消費量來計算,一次能源總體的自給率接近80%。從目前發展的情況看,2020年中國能源自給率將會低於80%。與歐盟、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相比,中國的能源自給率仍然屬於較高的水平,從總量上來說能源安全還是可控的。當前,中國能源安全的主要軟肋在於結構問題突出,風險主要體現在石油和天然氣兩個品種上。

能源對外依存度高並不意味著能源供應就一定不安全。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並不要求該國所有的能源消費都自給自足。能源安全更重要的是國家能源對外依存可控,即宏觀經濟、社會穩定和外交政策不為能源對外依存所綁架。同時,對外依存度高的能源品種,如果其需求彈性較高,較容易被其它能源品種所替代。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中國的石油進口來源正趨於多元化。在目前的石油進口中,中東地區的佔比已經下降到34.9%,俄羅斯、中南美洲、西非、北非都已經成為主要的進口來源。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的石油消費約有70%用於交通需求。同時,現有的民用交通出行正在向新能源領域拓展,未來對於石油的依賴會進一步降低。

中國天然氣2018年的對外依存度達到45.3%,進口40%來自於中亞地區,25%的進口來自於澳大利亞,進口來源較為穩定。另外,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計劃在2019年底啟動供氣。如果東線管道未來能達到380億立方米的設計年輸氣量,俄羅斯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目前規劃的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計劃輸氣量已達到300億立方米。在工業應用領域,煤炭和天然氣之間相互替代較為容易,一旦天然氣供應發生風險,可由煤炭來補足一部分缺口。所以能源安全這一塊看起來也不需要過分擔心。

講完能源之後,我們再來看經濟. 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全球出現經濟大蕭條的概率上升,根據JP摩根的分析預測,除了中國和印度以外幾乎所有國家的GDP都出現負增長。

在疫情持續的現在,經濟發展問題已經退居二線,評價一個國家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安全」與「不安全」。

糧食充足,能源不缺,產業鏈與市場都齊備的中國,是全球最安全的地區,沒有之一,除非遭遇戰爭。

2019年中國的貿易總額為45761.26億美元,其中對外出口商品總額為24990.29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為20770.97億美元。佔GDP比重22%,受全球經濟影響,這部分收入將受到影響。尤其是機電、高新技術產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無線電話(手機)、紡織品、集成電路、服裝等。在全球供應鏈整合的今天,任何一個產品對上下供應鏈廠家都會產生影響,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產生類似蝴蝶效應的擴散。

比如蘋果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覆蓋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在疫情爆發後,相對而言,中國是全球受經濟衝擊最小的地區。我這麼說,主要有3點原因:

1、疫情在中國已經基本被控制;

2、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14億人口本身就有巨大的消費量

3、中國有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體系,部分國家,一個供應鏈上的工廠停工,隨即整個鏈條開始癱瘓,工業將逐一停擺,而這一切在中國將不會存在。

人的幸福感通常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一個相對值。當別人都吃不起飯的時候,我們有饅頭啃,就是勝利。

在全球疫情擴散的大背景下,我們還要把醫藥領域單獨拎出來說一下。個人認為中國的醫藥產業將會高速發展。前文提到,國外的供應鏈體系相對脆弱,很可能會因為其中某一個點出現問題而全面停擺。中國具備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和完備的工業製造系統,在封閉的環境內,也可以完全獨立的製造口罩、呼吸機等產品,在規模化生產和市場需求增加的背景背景之下,對於中國產品進入歐美的高端市場是一次契機,生死麵前,無人在乎品牌和產地。

當下,美國70%的青黴素是中國製造,100%的布洛芬是中國製造。

以呼吸機為例,由上千個元器件組成,壓縮機、風機、傳感器、電路板、過濾器和閥門等會帶來上萬個供應鏈的同步發展,而疫情的持續爆發,會讓產業鏈上所有廠家持續盈利。

現在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0萬,結合一線的治療情況,1/3的患者需要呼吸機,伴隨疫情的持續發展,現在全球呼吸機缺口高達10萬甚

中國已發佈50萬億投資計劃,將再次成為基建狂魔,有別於美國的2萬億美金的財政刺激計劃,中國投資會逐一落到實處。50萬億投資計劃,保證了就業率,在全球已經大爆發的今天,我們有工作,有飯吃,多個領域蓬勃發展,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講完經濟,我們再來說說金融。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週五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2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由1月的1.65%大幅升至2.11%,創半年新高,人民幣國際支付排名亦上升一位至全球第五。隨著美聯儲開始動用零利率和SMCCF生物學名稱二級市場企業信貸便利,歐洲開始有人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會進一步加快。

從2018年開始,全球對美元的不信任度已經大幅度加深,像俄羅斯總統普京指出的那樣:「談到金融,我要指出,全球主要機構是早在75年前建立的,在此期間出現了新的經濟中心,區域貨幣作用提升,力量和利益的平衡發生了改變。顯然,國際金融組織需要適應這些深刻變化,重新思考美元這一世界儲備貨幣的作用,該幣種今天已經成為發行國對世界其他國家施壓的工具。但在我看來,這是美國財政當局和政治中心犯下的大錯,他們破壞了自身優勢,(全球)對美元的信任度正在降低。」

而在2019年,英國、德國、法國在牽頭建立在石油貿易方面繞開美元支付體系的系統。同時各國加註本幣互換規模。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第一副總裁丹尼斯·舒拉科夫甚至提議:俄中發行以對方貨幣計價的國債。

目前疫情的爆發,美國的無限QE和救市計劃,雖然宛如一針強心劑,但是效果一旦消退,可能加速美元霸權的崩潰。

在最近的3年,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英格蘭銀行數據顯示,去年10月人民幣日均交易額達到730億美元,這凸顯了英國作為中國以外全球最大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地位。

近年來,中英兩國金融創新舉措接連落地。2014年,英國政府發行首支人民幣主權債券,規模為30億元人民幣,期限為三年。這是西方國家發行的首支人民幣主權債券,也是全球範圍內非中國發行的最大一筆人民幣債券,受到海外投資者的青睞。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穩步推進,中英雙方還決定開通“滬倫通”,讓上海和倫敦兩地滿足一定條件的上市公司可以到對方資本市場上市交易存託憑證,進一步打通兩地市場的交易。“滬倫通”預計今年內將很快如期“通車”,這無疑將深化中英金融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儘管外界近一年來一直唱衰中國經濟,但2018年人民幣的國際化卻在穩健中提速。據中國央行公佈的統計數據,2018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5.11萬億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2.66萬億元。截至2018年12月,海外投資者一共擁有1.5萬億人民幣債券,其中約四成是2018年的新增投資。另一方面,在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後,中國已和數十個國家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跨國企業把人民幣作為結算和支付手段。

第二、中日韓自貿區有望達成,全球的兩極化趨勢更加明顯

中日韓自貿區在2013年由於薩德被拆散,但是,2020年-2021年,受疫情的驅動,中日韓自貿區再次形成一個全新的經濟體的可能性再次浮現了出來。

首先,中日韓都在疫情中以自己的方式達成了有效控制,是全球當下最安全的大區域。

韓國得益於文在寅總統的果斷決策和行政魄力,疫情的最終勝利只是時間問題。日本雖然很多人看不懂,但目前來看,在風險下,疫情還算穩定,至少比歐洲和美國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其次,日韓的對外依存度非常高,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更大,在疫情影響的前提下,中國這個市場對他們的份量不言而喻。

最後,美國的衰落將無可避免的對日韓的控制下降。

如果東北亞自貿區成功誕生,將意味著一個30-50萬億美元的自貿區形成,美元將會損失三分之一在全球的結算份額,中日韓互換貨幣,將為世界的兩極化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在蘇聯解體後,西方媒體一片歡騰,隨後就把目光轉向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帶著有色眼鏡對中國挑剔批判。

可惜,新冠病毒不講政治,在病毒眼中,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並沒有什麼區別。

以上,熬過2020年,我們就是勝利!

後疫情時代,我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無差別的遭受到衝擊,中國也不能倖免.依靠我們充足的糧食與能源儲備、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團結一心,我們必將度過難關,迎接嶄新的未來。

熬過2020年,面對疫情席捲後持續恢復中的世界經濟,中國很有可能會再次迎來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