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义宁元年丁丑,六月,己卯,李建成等至晋阳。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资治通鉴·隋纪八》

以上文字讲述的是一则发生在隋朝末年的“小事”:唐高祖在起兵之前,为了获得突厥汗国的支持,曾手书一封亲笔信向突厥可汗示好,不但言辞卑屈,所备礼物也甚是丰厚,并且主动提出和亲,愿与突厥可汗结两姓之好。

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山西太原,李渊起兵塑像

收到突厥可汗肯定的回复后,为表诚意,李渊集团甚至改旗易帜把原本代表隋朝的红旗改成颇具突厥色彩的红白相间旗。

其后,在突厥遣使送来战马等物资时,李渊等人表现得十分恭敬,盛情款待了突厥使臣,《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

(李渊)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李渊集团在突厥汗国面前,姿态放得很低,两者虽无君臣之名,却有君臣之实。

事实上,隋末年间,对突厥称臣的也不止李渊一人,比如刘武周、李子和梁师都等各方势力,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有的甚至接受了突厥可汗的授封,成为什么“定杨天子”、“解事天子”。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原群雄为何纷纷向突厥投诚?即便是李渊父子也不例外?

突厥的崛起

其实,自公元六世纪中期突厥崛起之后,中原王朝,尤其是北方政权就已开始认突厥做“父”了。

据《周书》记载,突厥起源于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在公元546年前后,统一了铁勒各部,然后迅速崛起,取代宗主柔然成为新一任草原霸主。

至木杆可汗即位(公元553-572年),突厥汗国迎来它的全盛期,其铁骑所及之处,无处不是疆土:

东自辽海(辽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周书·突厥传》)

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突厥疆域图

与草原帝国的强盛相反,当时的中国腹地,正属于南北分裂时期,尤其是北方,在北魏灭亡后进一步分裂东魏、西魏,以及之后的北齐、北周。

想当年,即便强大如西汉,对待匈奴也是小心谨慎、时战时和,若没有足够的国力与军力作支撑,汉朝统治者也不敢与匈奴硬碰硬。

更何况此时的中原已是三分天下,无论是谁,单个拎出来,都无法与突厥抗衡,若想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无疑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汗国,北齐与北周既担心突厥人侵扰自己,又害怕突厥人被敌国拉拢过去,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于是想尽办法竭力讨好突厥。

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和亲队伍

突厥可汗对此也心知肚明,并以“和亲”为饵,以“武力”为威胁,将北朝众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比如,于公元564年,木杆可汗先与北周结盟,围攻北齐,在北齐境内大肆搜刮了一把,不久之后,北齐迫于无奈,不得不主动向突厥示好,木杆可汗坦然受之。

突厥人通过这种“脚踩两只船”的方式,占尽了便宜、捞尽了好处:

自俟斤以来,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之志。朝廷既与之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常以千数。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北史》)

北齐与北周却是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

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突厥人对此颇为得意,把北朝两国的统治者蔑称为“儿子”,并取笑说:“有了南边那两儿子的孝顺,我们可谓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啊!”

可以说,在隋朝以前,北方几个政权过得十分憋屈,俨然就是一幅拼命赚钱孝顺“老爹”的“好儿子”模样。

所幸,这种形势在六世纪末,有了新的变化。

突厥的分裂

隋文帝代周以后,由于中国北方已经全面统一,隋朝有了精力也有了底气对付突厥——对内,隋文帝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计策从内部分化对方;对外,隋朝通过几次胜仗有效地打击了对方势力,终于迫使突厥一分为二。

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隋朝时的东、西突厥疆域图

可惜好景不长,隋朝不过二世就走向灭亡,东突厥趁着隋末天下大乱发展壮大,地方割据势力为求得军事援助,不得不再次向突厥低头,于是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李渊众人向突厥可汗示好的诸多举动。

此番情形一直延续到李渊登基立国也未彻底改善,《旧唐书·突厥传》载:

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突厥人的野心也逐渐滋生,侵扰大唐的举动愈加频繁:

公元619年,颉利可汗率兵南下侵扰唐朝边境;622年,突厥围攻并州(今山西太原),接着又“分兵入汾、潞等州,掠男女五千余口。”625年,突厥再次集结十数万兵马,对朔州进行大肆掠夺;次年,再度入侵,逼迫唐太宗结下便桥之盟……

东突厥的覆灭与天可汗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受天灾与内乱等影响,突厥实力大损,唐太宗借此时机大败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东突厥就此覆灭

,草原诸部大受震动,纷纷表示对大唐的臣服,并给太宗皇帝奉上了“天可汗”的称号,至此,蒙古高原正式被纳入大唐的版图。

大唐建国“黑历史”——开国皇帝李渊竟主动向突厥俯首称臣?

唐太宗像-阎立本《步辇图》

从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中原政权在突厥的眼中,完成了“儿子”到“天可汗”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原农耕文明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这场百年博弈里,由弱转强,由败转胜,最终赢得了对方的彻底臣服。

除此以外,这场百年之争,还带来了一种观念的重要转变——也许是因为曾经多次“俯首称臣”,也许因为长时期的胡汉融合,唐朝统治阶层终于不再像此前的朝代一般,视四方民族为夷狄。

“天可汗”之称,不仅意味着草原民族对大唐的认可,也蕴含了大唐对外族文化的认可,正如唐太宗所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与心胸,才使得大唐能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最终成长为无数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盛世帝国的吧。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李延寿(唐),《北史》;

-令狐德棻(唐),《周书》;

-魏良弢,“突厥汗国与中亚”,《西域研究》,200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