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

面對處於不斷變化中的社會環境、媒介環境和輿論環境,政府新聞發佈和輿論引導工作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如何進行發佈與輿論引導?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且看《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問題、理念與機制》為您一一道來。

薦·書|《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

《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問題、理念與機制》


薦·書|《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

吳惠凡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與傳播系教師,北京聯合大學網絡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CSSCI來源集刊《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實務、網絡傳播與社會治理、城市文化傳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已出版多部學術專著和規劃教材,並參編、參譯了多部著作,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期刊全文轉載。

圖書介紹

薦·書|《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

薦·書|《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

內容解讀

本書從我國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工作的歷史梳理出發,結合當前的社會環境、媒介環境和輿論環境,分析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通過近年來的典型案例剖析,從新聞發言人日常工作機制、常態化新聞發佈機制、突發事件新聞發佈機制、多媒體聯動發佈機制、輿情收集研判機制、輿論溝通引導機制這六個方面入手,探索不同情境下科學、合理、有效的實踐模式,以期實現從問題導向到溝通導向、從危機應對到共識塑造、從策略研究到機制建設的轉向,進而搭建起一套系統化、規範化的機制建設體系,形成“政府發佈—媒體協作—公眾信任”的良性發展格局。

本書共分為四章,通過分析近年來各類重大輿情事件,探討政府新聞發佈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遇到的問題及挑戰,指出其中的成功做法以及不當處置方式,並結合國內外新聞發佈制度建設及危機處置策略,為實踐領域提供一系列可供借鑑的經驗總結和操作建議,為政府利用新媒體工具處置輿情熱點事件提供理論和應用層面的參考,為其在當前媒介環境下探索具體、可行的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機制提供切實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和行為,需要結合具體案例加以觀察和研究,才能更為客觀地看清當前該領域的真實情況,並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特徵和規律,同時更好地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和教訓。本書選取了近年來較為典型的幾個案例,分析了政府在利用多種渠道進行新聞發佈時的具體表現,以及對於輿論引導工作的成敗得失。

這些案例包括:

1上海外灘擁擠踩踏事件;

2“東方之星”旅遊客船傾覆事件。

從選取的這些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到,政府在新聞發佈及輿論引導的過程中既有成功的做法,也有失誤的表現。如何讓成功得以複製、讓失誤不再重複,是本書試圖探究的重點。

本書特點

重點探討“新媒體環境”

將“新媒體環境”作為政府新聞發佈和輿論引導的重要因素予以探討。作者在對政府新聞發佈活動的歷史脈絡進行階段性分析之後指出:從 2009年起,中國政府的新聞發佈和輿論引導開始進入“e發佈”時代,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的蓬勃發展以及新聞發佈“兩微一端”建設的不斷推進。面對這一新的“轉型升級階段”,政府方面如何把脈網民心態,掌握話語權,完善“兩個輿論場”的新聞發佈和輿論引導,成為當務之急。

極具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從目前政府新聞發佈和輿論引導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出發展開探討。作者密切關注新媒體環境下熱點事件的輿論發酵過程,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通過對熱點事件不同發展階段政府新聞發佈及輿情演化特徵的分析,探尋網絡輿論的“觸發點”,並根據傳播規律總結出行之有效的發佈手段、發言技巧和引導策略;同時結合國內外新聞發佈制度建設及危機處置案例,為實踐領域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操作建議。

觀點視角新穎,見解獨到

面對處於不斷變化中的社會環境、媒介環境和輿論環境,作者認為,政府新聞發佈與輿論引導工作要在依法執政的治理框架內,逐步將“信息提供”“議程設置”“危機管理”“關係調適”“共識塑造”“輿論引導”等功能有機融合,從新聞發言人日常工作機制、常態化新聞發佈機制、突發事件新聞發佈機制、多媒體聯動發佈機制、輿情收集研判機制、輿論溝通引導機制等方面入手,探索不同情境下科學、規範、有效的實踐機制,實現從策略研究到機制建設的轉向,為國內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發展,以及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傳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最終形成“政府發佈-媒體協作-公眾信任”的良性發展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