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武夷情—追記20年前澳門愛國僑領樑披雲先生和他的武夷詩作

1999年初夏的澳門,街頭綠樹成蔭、鮮花爭妍。6月 21日,我們福建省華僑攝影學會澳港採訪團一行,剛下飛機就直奔時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梁披雲先生的家,採訪這位在澳門文化教育界、僑界德高望重的福建老鄉。


赤子武夷情—追記20年前澳門愛國僑領梁披雲先生和他的武夷詩作

梁老先生 1907 年出生在永春縣一個亦儒亦商的名士家族。20 年代初以優異成績考進上海大學中文系,在大學他廣泛接觸各種思潮和學派,兼容幷蓄博採約取。當時老教育家沈件九以辦教育為己任的教育思想深深影響著梁老,激勵梁老半個世紀來為發展教育事業而不懈追求和奮鬥。當時他還聆聽時任校長、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的教誨,書法長進很大。1947 年至1949 年他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解放前被當人質送到臺灣,後歷盡驚濤駭浪經香港定居澳門。

在澳門,梁老思鄉報國,發展實業,積財儉勤,興辦教育、福利事業。改革開放以來,梁老循陳嘉庚先生的足跡,積極到大陸投資、辦學,並鼓勵港澳實業家回鄉投資發展,竭盡愛國愛民之熱忱,成為在澳門有口皆碑的華人領袖之一。

赤子武夷情—追記20年前澳門愛國僑領梁披雲先生和他的武夷詩作

當我們走進這戶簡樸整潔的普通百姓住家,迎接我們的這位已近期頤之年的慈祥老人,依然精神矍鑠。和我們暢敘鄉情時,老人得知我們欲求墨寶,欣然應允,但尋找宣紙卻頗費了一番工夫。引薦的澳門日報蔣中和先生悄悄地告訴說,你們真了不起,梁老已封筆多時, 難得今日提筆啊!

赤子武夷情—追記20年前澳門愛國僑領梁披雲先生和他的武夷詩作

揮毫興濃時,同行介紹筆者來自武夷山。梁老一聽樂了,告訴筆者,他前後三次到過武夷山,最早一次是在 1944 年。言語間一幅蒼勁有力的“山水共誇天下奇,風姿如畫更如詩。浮嵐積翠何從寫,最是乍晴還雨時。”書法贈給筆者。


赤子武夷情—追記20年前澳門愛國僑領梁披雲先生和他的武夷詩作


赤子武夷情—追記20年前澳門愛國僑領梁披雲先生和他的武夷詩作


歇筆間,梁老在書櫥中,翻出一本詩集,興致勃勃地介紹他 1944年、1980年和 1983 年三次暢遊武夷留下的詩作。剛才所書,正是1980年二上武夷所作十首詩作之一。此情此景無不令人欽佩老人對武夷的深情厚愛和記憶力,更令在武夷山生活了 27年的筆者感動,茲摘錄若干首如下:

武夷天遊峰(1944年)

巖壑幽奇路幾重,仙鄉雲海碧蔥蘢。

東南豔說佳山水,九曲清溪卅六峰。

遊武夷凡十首(1980年)

日出雲開過曲潭,平林渡口蕩晴嵐。

詩聲畫色紛如許,溪轉峰環筆音酣。

仙鄉風物信清嘉,草木靈奇亦足誇。

一樹相思紅豆子,千莖互畣馬鈴花。

碧水青山氣勢雄,雲封煙鎖九霄中。

幾時洞府開新徑,四海來瞻造化功。

武夷重遊漫詠(1983年)

路入煙霞第幾層,武夷三到尚瞢騰。

名山信宿生思愛,我亦云遊一半僧。

天開奇景壓東南,乘興躋攀已再三。

直上危峰迴望眼,玉簪羅帶碧耗耗。

在紀念澳門迴歸20週年之際,回首在那簡整潔的空間留給我們的溫馨和思索,梁老篳路藍縷辦教育的坎坷經歷和赤誠的愛國愛鄉之心、對武夷山水情深意濃之情,讓我們終身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