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進西方樂理第一人 李叔同 合唱作品:《春遊》賞析

中國引進西方樂理第一人 李叔同 合唱作品:《春遊》賞析

春遊.遊春人在畫中行

《春遊》是李叔同自己作詞、作曲的作品,為我國第一首三部合唱曲。李叔同不僅是我國近代具有一定音樂創作才能的突出代表,也是將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一

他原名文濤、字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1880年出生於河北天津的一個官僚兼鉅商家庭。1989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李叔同攜眷奉母遷居上海,後考入由蔡元培創辦的南洋公學。

1905年李叔同母親病故,他毅然東渡日本留學,學習繪畫、兼攻音樂,與留日的同學一同創辦 “春柳劇社”,並曾在劇社中熱情飾演《黑奴籲天錄》中的愛美柳夫人和《茶花女軼事》中的薇.奧萊塔等女角。1906年,他獨自編印出版了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但僅出版了一期。

1910年李叔同回國,1912年任教於上海城東女學,後赴杭州任教於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又一度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師。那幾年間,他為我國近代早期藝術教育事業的初創做出了顯著貢獻,“五四”時期不少音樂家、美術家都曾先後受教於他。

中國引進西方樂理第一人 李叔同 合唱作品:《春遊》賞析

福建泉州開元寺李叔同紀念館

1915年後,他開始對佛教的教義及其修身養性的“斷食”“坐禪”發生興趣。1918年7月起決心棄絕一切世事,於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1942年10月13日,病逝於福建泉州開元寺的溫陵養老院,終年六十三歲。

作品風格介紹

總的來說,李叔同的音樂作品曲調都很流暢優美、文辭也生動秀麗、在藝術形象和聲調音韻上,歌詞、曲調能夠完美結合……他的作品多是帶有藝術歌曲性質的抒情歌曲,與此前校園歌曲的偏重教育意義明顯不同。

李叔同是當時較為強調校園歌曲必須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突出代表。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流傳面廣、演唱形式多樣,不少歌曲還配以鋼琴伴奏譜,作品的形式結構也較為複雜完整,顯示出了他在音樂、詩詞編寫方面所具有的豐富修養和深厚的藝術造詣。

中國引進西方樂理第一人 李叔同 合唱作品:《春遊》賞析

合唱團演出

合唱作品《春遊》賞析

《春遊》是中國近代音樂運用西洋作曲方法寫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1993年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913年5月,李叔同在浙江一師任教,以浙師校友會的名義編印了《白陽》雜誌,上面重新發表了他為《音樂小雜誌》寫的序文,李叔同以五線譜發表了三聲部合唱曲《春遊》。靜心品一品《春遊》的歌詞,就能很好地體悟到李叔同在詩詞方面的深厚功底: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裝束淡於畫。

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


歌詞乍一看上去像極了七言詩,前兩句與後兩句分別一一押韻。“春風春花遊春人,鶯啼鐘聲送夕陽”,動靜結合,色彩豐富,猶如一幅生動多姿的油畫浮現在人們眼前。歌詞的句型、字數有著固定的韻律形式,作者結合歌詞的意境,為淋漓盡致地表達春遊的音樂主題,配上了用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長短結合、以及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這種組合方式在原歌詞節奏基礎上加以發展,不僅曲調更加舒展、悠揚、寬廣,而且無論是誦讀或是演唱起來,都顯得很有韻味。每一小節歌詞對應的強弱韻律,更加強調並突出了春遊中春風、春人、春花的主題。

中國引進西方樂理第一人 李叔同 合唱作品:《春遊》賞析

宏偉的合唱音樂大廳

旋律中未採用三拍子,而是採用了更加有律動感的八六拍複合節奏,顯得更加抒情又不乏活潑,這一搖曳動態的典型節奏型始終統一貫穿於《春遊》全曲,共重複了八次。風格鮮明、節奏簡單清晰、格律嚴密,形象地表現了春遊情境中的靜動結合。樂曲不僅有輕快活潑之感、清新淡雅之色,也充分表達了作者抒發追求美好生活、情感的需求。歌詞隨著節奏自然流動著,音樂節奏與歌詞語言節奏完美結合,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七言律詩的韻律和濃郁的民族特色,並且配合得非常自然,且聲韻和諧、風格貼切、相得益彰,不僅易於為大眾學習和傳唱,還體現了《春遊》文學性與音樂性的統一。

相信這首優秀的音樂作品,會帶給您美好的心靈享受。下面,讓我們來反覆聆聽、欣賞上海梵唱團·弘一大師(李叔同)紀念專輯之演唱篇《春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