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沒有長夜通明的燈火,《馭風男孩》將鏡頭給向了那個長期在世界主流中失語的非洲。位於馬拉維的這塊土地彷彿是一塊被現代化遺忘的土地,儘管在思想上已有西方意識形態的同化,但在物質上仍保持著極為原始的生活。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無力承擔學費的初中生,他唯一獲得的學習機會是能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自學,而那一年因植被遭到破壞,一場水患幾乎摧毀了當地所有的農作物,而伴隨水患結束的是一場更為致命的大旱。這時,威廉通過自學的電力知識,以犧牲父親自行車的代價製造了一個風力發電機,並以此為基礎打造了一套自動化的灌溉系統,幫助當地人度過這場旱災。

對於威廉一家或者當地的居民來說,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他們所遭受的苦難只是這塊土地所面臨困境的一個進程,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他們的故事也僅是其殘酷現實下的一個縮影。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無法拒絕的剝削

天災的背後,往往藏著人禍。威廉的父親柴維爾事實上早就預料的到了那場水患的到來,儘管他與酋長一致反對菸草公司對當地居民自留地進行收購,但只有少部分站在他們這一邊,而多數人則選擇了將土地換成可購買糧食的金錢。他們任由伐木機將當地的林木推平,也無暇顧及那陣陣轟鳴到底是誰敲響了喪鐘。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當柴維爾憤怒地指責侄子傑裡邁亞不該將大哥留下的土地賣給菸草時,後者卻不以為然,對於他來說,他管不了還未到來的水患,他只知道憑藉這筆錢,他可以還下賭債並賺更多錢離開這個地方。他自詡自己的聰明,但他卻絲毫沒有意識到他與菸草公司簽署的合同是一場毫無公平可言的交易。憑藉著經濟上的霸權以及技術上的壟斷優勢,遷入當地的菸草公司搶佔了本土菸草市場,當地人種植的菸草在失去競爭優勢便退出了舞臺,眾人只知道菸草公司的引進將給當地帶來不少的經濟來源,其中便包括對自留地的收購,在眼前利益的蠱惑下,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些得到利益不足以構建一堵防範洪水的高牆。

在交易完成之初,酋長認為他們唯一的權力就是拒絕。但人心在利益面前往往經不起考驗,當下握住鈔票的那種真實感讓那些在貧窮中度過半生的村民失去了對其精神領袖的敬畏,也失去了審時度勢的耐心和理智,在這樣一種失控的情況下,誰又能看到那正在醞釀的未來呢?災難只有在拍打到身上的那一刻才能讓他們心生悔意,但所有人都知道為時已晚,於是便在最新到來的苦難中陷入更加貧困的未來。

資本的高壓、人性的貪婪以及眼光的短視,這些都使得這場交易成為了一場無法拒絕的剝削,而對於這塊貧瘠的原始大陸來說,這是一場他們步入現代文明體系所要付出的代價。儘管他們有著自主選擇的意願,但在現實面前,他們早就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力。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淪為騙局的民主

失去林木的天然屏障之後,一望無際的平原無法稀釋巨大的雨量,往日來自上天的恩賜變成了一種過剩的營養補給,它留不住,但卻帶走了當地農民一年的辛勞。

一場糧食危機很快在當地蔓延,而與之同步進行的還有那一年的總統選舉。酋長在柴維爾的勸說之下,試圖抓住這個尋求總統幫助的機會,這本是一項為民請願的善事,但在這個檔口卻給總統一個難以走下的臺階。他呼籲當地的民眾為自己投票,但又不以為然地忽略當地所面臨困境,並毆打了當地的酋長。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虛偽的政客總是會高呼為民造福的諾言,但在行動上卻始終避重就輕。於是,無法兌現的承諾成為了徹頭徹尾的謊言,而那些參與到民主當中的民眾便在這樣一種受蠱惑的狀態下與民主的操控者共同建構了一個騙局。這同樣是現代文明以救世主的姿態降臨到非洲後所帶來的產品。當西方的宗教取代了當地的原始信仰,當耶穌成為了他們供奉的神靈,當地的意識形態便陷入一種混沌與撕裂的困局之下,酋長的作用日趨勢微,所以總統敢在當地人的面前毆打他們的原始領袖。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而在電影中,那些身著傳統服飾的守舊者如同幽靈一般注視著當地所發生的變化,他們看著這樣一群失去古老信仰的同族在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經濟體制之後,並沒有給這片土地帶來可觀的變化,反而遭受了自然的懲罰以及民主的愚弄。在面具之下,我們無法觀察他們的表情,但又有誰會任性為自己同族遭受的不幸而沾沾自喜呢?事已至此,他們無力改變現狀,他們能做的只有繼續注視,並在一旁堅持做著一種極為原始的宗教儀式,似乎等待著這場文化殖民的結束以及民族意識的迴歸。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改變命運的知識

儘管《馭風男孩》通過一場騙局講述了西方思想、政治體制入侵到當地後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但並沒有陷入一種極端的封閉與反抗之中,而是提供了一個更為緩和以及更為理智的改變之策——教育。

柴維爾作為一家之主,他察覺到了當地所經歷的變局,更意識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拼盡全力讓他的女兒以及兒子順利進入學校接受現代化的教育,但這場災難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無力承擔兒子最為基本的學費,威廉只好在圖書館偷偷進行自學。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嗎?這不是一個與現實剝離的抽象問題,對於威廉所在的部落來說,那是一個連基本的供電都無法保障的小村莊,儘管他們接觸了現代化的民主思想,但沒有物質的支撐,現代文明的搭建終將是幻想中的空中樓閣。而在這樣一種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即便是最為基礎的知識都有可能轉化為改變現狀的生產力。作為這場旱災的親身經歷者,威廉深知如果無法大面積地對耕地進行灌溉,乾涸的土地將榨乾當地所有的生命。

馭風,在這部電影中指的是利用風能來產生電力,這一知識點存放在當地學校的圖書館中,威廉嘗試了,並在現實中得以運用。他的父親沒想到知識原來不是一張在飢餓面前毫無作用的文憑,而是那一架在風中不斷轉動的改裝“風車”,他第一次感受到原始大陸的自然之風原來有這麼大的效能。井水灌溉出了綠洲,這是威廉在掌握知識並運用知識後的結果,而這一小小奇蹟正是這部電影給這塊正在遭受困局的土地所給出的救濟方案。儘管這裡有著混亂的政治格局,有著撕裂的意識形態,但在解決這些形而上的問題之前,如何改變當地的物質條件以及解放生產力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難題。

有綠洲,便有希望。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馭風男孩》不僅僅是講述了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故事,更是向觀眾展示了那些非洲人民在融入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積弱的經濟與撕裂的文化,《馭風男孩》講述了一個正在自救的非洲

他們正在遺忘過去,但遺忘的越多,他們的文化自主權將會失去的越多,在這樣一種被動的局面之下,他們如何在現代的文明體系建立屬於自己的座標,這是他們需要重視與反思的問題。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最為終極的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