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能架在鼻樑上的眼鏡是誰創制的嗎?

你知道能架在鼻樑上的眼鏡是誰創制的嗎?

我國宋朝就有人嘗試製造眼鏡,用天然水晶的折射率來糾正視力。到了元朝,從西域傳入了眼鏡。明朝曾經出現了一種叫“單照”的用具,其原理類似於現在的放大鏡,可以隨身攜帶,但不能架在鼻樑上。

能架在鼻樑上的眼鏡,是孫雲球的偉大創造。

一代制鏡大師孫雲球

我國第一個為眼鏡以及其他各種“鏡”寫歷史的人,是明末清初的孫雲球。

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浜,吳江人,出生在崇禎三年(1630年),年輕的時候就不喜歡科舉考試,而熱衷於科學研究,他尤其喜歡在機械製造和測量數學方面下功夫,後來,孫雲球又專門從事光學儀器的研製。

那個年代,還沒有架設在鼻樑上的眼鏡,只有拿在手中的“一片鏡”,俗稱“單照鏡”。明末姑蘇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祝枝山)就因高度近視,常用單照鏡“借光”。孫雲球看到許多人由於視力不佳,做事不便,便暗下決心,要研製一種可以架在鼻樑上的眼鏡片。

當時,從國外傳入的眼鏡都是用玻璃磨製的。孫雲球從宋朝人研究“眼鏡”的往事中得到啟發,決定採用水晶作為鏡片的原料,進行手工磨製。經過多次試驗,孫雲球終於掌握了磨片對光的制鏡技術,他磨製出了適於60歲以上的老人使用的老花鏡,以及適於40歲以上的人使用的少花鏡,還有望遠鏡、近光鏡等眼鏡品種,讓需要者能根據視力的不同而佩戴眼鏡,達到清楚視物的效果。

孫雲球不但依據不同視力缺陷磨製出各種度數的鏡片,而且對眼鏡的外觀形狀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進,使原來只能手拿的單鏡片眼鏡發展到可以架在鼻樑上的帶眼鏡腿的雙鏡片眼鏡。

你知道能架在鼻樑上的眼鏡是誰創制的嗎?

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在當時轟動全國,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並被廣泛使用。

除了製造眼鏡,孫雲球還把磨製成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在一起,在我國最早製成瞭望遠鏡,當時,望遠鏡被稱為“千里鏡”。

孫雲球還創制了“存目鏡(放大鏡)”,可以拿在手裡看清極細小的東西,以及“察微鏡”(顯微鏡),由放大鏡和其他鏡子組合而成,能化小為大,明察秋毫。他研製出的“萬花鏡”(也稱“百花鏡”)能化一物為數十、數百;“幻容鏡”(類似現在的“哈哈鏡”)則能產生令人面目鉅變、啼笑皆非的影像。

孫雲球還研製出“放光鏡”

這是探照燈一類的裝置,以凹面鏡放大光源後作為反光鏡,使光線向一個方向反射,比1779年俄羅斯人庫裡賓將反光鏡放在光源後面製成的“探照燈”早100多年。孫雲球還製成了“自然晷”(一種古老的時鐘),判定時間十分準確,並且創制了“夜明鏡”、“夕陽鏡”、“放光鏡”、“多面鏡”、“鴛鴦鏡”、“半鏡”、“火鏡”等。

孫雲球編寫《鏡史》

此書刊行時,他請自己的母親寫序,感激母親對他的培育之恩。《鏡史》系統地闡述了制鏡的歷史、原理和方法。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將孫雲球的創造發明及其成就寫進了他的專著中。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孫雲球去世,但是,他的偉大發明創造以及他寫的《鏡史》一書,成了人類歷史上難以磨滅的記憶,世代流傳。

你知道能架在鼻樑上的眼鏡是誰創制的嗎?

吳江名人錄

孫雲球從小聰明好學,十三歲考上了秀才。他貧窮不喪志,逆境中發奮讀書,從興趣出發,自學成才,特別喜歡製造器械,對測量也精通,曾根據太陽光影子的長度測定時刻,試製出一種時鐘,十分準確。

他最大的興趣是製造眼鏡。我國的眼鏡製造,早在宋代就有人嘗試,那是用水晶的折射率來幫助解決視力不足。到了元朝眼鏡從西域傳入,名叫“靉靆”,明朝出現了一種“單照”,它的原理和現在的放大鏡差不多,不能架在鼻樑上。孫雲球決心研製一種可以安裝的鏡片。他用水晶做原料,用手工磨製的方法,終於掌握了“磨片對光”的技術,造出老花、少花、遠光、近光等品種,以助目力,以手拿的“單照”發展到可以戴在鼻樑上,這是個飛躍。

他在製成鏡片的基礎上,又磨製成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起來,製造出望遠鏡(時稱千里鏡)。中國使用望遠鏡的第一人是徐光啟,但這鏡是西方製造的,時間是公元1608年。製造望遠鏡在我國民間孫雲球是最早的人,雖比歐洲晚了50年,但比日本自制望遠鏡早一百三十年。

除了製造各種深淺不同的眼鏡和千里鏡外,孫雲球還製造了其他光學儀器七十多種。有一種叫“存目鏡”,拿在手裡能使極細小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由放大鏡和其他鏡子組合,可以明察細毫,這就是今天的顯微鏡,當時叫察微鏡。有種稱為“萬花鏡”的,能化一物為數十數百,是由幾枚小鏡組成,互成角度,利用光的多次反射形成的。有令人面目全非、啼笑皆非的幻容鏡,大約類似現在的哈哈鏡。有種叫“放光鏡”,就是現在探照燈一類的裝置,他以凹面鏡放大光源後作為反光鏡,使光線向一個方向傳播,照得很遠。這是他的卓越創造,歐洲直到公元1779年才有人制成探照燈,那人是俄羅斯的庫裡賓,比孫雲球晚一百多年。

孫雲球寫成《鏡史》時還不到三十歲,可惜英年早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