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三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三

接上繼續看,第三個用兵戰略籌劃的重點。地,從四個角度說明地在用兵時對戰局影響的方式。

遠,近。影響作戰時的後勤線。

險,易。直接影響作戰。

廣,狹。判斷某地形是否適應於大兵團作戰,能放多少兵力。

死,生。無法防禦也無法進攻,無法退卻進入後無生路的是絕地。

地形從大的角度影響戰略,中等的影響戰役進程,小的影響戰術性質的進攻防禦。

戰略層面很經典的例子是,抗戰開始時,日本是由北向南推進,這對中國是很危險的,北方平原無險可守,古時利於騎兵快速機動,現代化戰爭時則利於坦克裝甲部隊快速推進,日本若沿平江路快速進攻佔領武漢,那麼,國軍將無路可退,往南退卻無險可守根本相持不了那麼久。很多工業也無路可遷。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三

陳誠這時建議在上海對日軍動手,吸引其主力過來,把敵進攻方向由本來的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

日軍果然上當,三個月淞滬會戰,國軍損失慘重,但部隊都是受損嚴重而未有成建制大批被殲滅,這就給快速擴張提供了前提條件。

最重要的是日軍在江南一帶水網地帶裝甲部隊不利機動優勢大減,此後沿長江仰攻武漢,由於長江沿岸越往上游,形勢越險要,日軍由下游往上進至武漢,其軍力即已至極限,從此進進退退再無大的戰果。給了中國相持待變的機會。

這是地形在戰略層面運用的經典一幕,雖然國軍此後執行,各種組織混亂,交替掩護撤退變爭相逃命,各種先建好的預設工事形同擺設。但這個戰略卻是值得點讚的。這裡插一句對手若是毛澤東的話,這個會是超級敗著哦。

因為按主席的眼光,他肯定會用一部兵力吸住就蔣主力,而自己主力仍按平漢路迅速佔領武漢,最後向下合圍蔣軍。戰略方針的對錯要看對手。

由此可見地形對戰略的影響之大。

這是整個部隊全面陷入不利地形以至全局的被動。

另有例,戰國時秦佔的最大便利便是函谷關,由於函谷關過於險要,又是大部隊能進入秦腹地的唯一通道——由北方繞過後勤無法維持。——造成秦本身已是超強而且還極易防守。

這個地形雖然發生戰鬥時都是局部性質的但卻是戰略天王山,此借一下圍棋術語。

以上是地形於兵之常法,接下來說變法。

一者死地為活。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三

臘子口

長征時毛澤東率陝甘支隊北上遇天險關隘臘子口,這個關隘的地形是這樣的,兩邊高山聳立如刀削,中間只有三十米寬的一條通道,還有順流的一條河,國民黨軍隊還修了碉堡,這簡直就是現代的小函谷關啊。紅軍無重武器,看起來已入絕境。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三

突破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圖

兩邊山高,懸崖刀削般根本無法上去,這也是絕地一種。可紅軍上去了,當時紅軍裡有世代採藥的,等於現在的攀巖高手,他攜帶綁腿做的長索上去,再把後面的吊上去,最後上去了一個連,然後居高臨下前後夾擊,然後那個國民黨修的碉堡欺負紅軍沒有炮,連頂蓋都沒有,現在好了,可以直接把手榴彈扔碉堡裡。

死地為生,紅軍輕取臘子口。

二者遠復為近。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三

漢時,匈奴逞兇屢犯我境,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大戰,霍去病率精騎奔襲二千餘里。斬首匈奴左賢王部七萬五千餘人。這種遠距離奔襲肯定是保證不了後勤的,只能就食於敵必須每戰必勝。一但被發現,敵避戰幾日,即不做戰也不脫離,等你糧絕,立陷危境。但是這種危險的奔襲霍去病贏了,因為匈奴欺負漢慣了,遠離漢的後方從來是漢兵力不能及之處,從來不須防備。所以遠復為近,遠離敵人會造成思維放鬆,予敵可乘。

狹復為廣。紅軍在三次反圍剿初期,第一個動作就是從敵兩路主力間40裡的空隙穿出去,怎麼做到的沒有記載,反正紅軍經常做這樣的動作鮮有失手,失手就意味著被敵夾擊自入絕地。這種動作,在反日軍掃蕩時八路軍也常用。這說明很多看起來不適合大部隊運動的狹小之地,實際上卻常是最好的地形路徑。這種變異的思維方式是華夏千年兵家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經典運用。

戰爭裡任何死的思維方式都是危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