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

IL-6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在調節免疫和炎症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多項研究顯示,更好地理解IL-6在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型患者)發病機制中的確切作用,可能有助於控制該疾病。

研究:IL-6可准确预测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过线”后风险增加22倍

新冠肺炎特點之一是臨床過程症狀不均一。雖然大多數患者僅出現輕度症狀,但相當一部分患者隨著缺氧的增加而發展為嚴重的疾病,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大量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已經把重症監護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由於病程多變,且缺乏可靠的惡化預測因素,確定可預測呼吸衰竭高風險和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的變量就顯得尤為關鍵。

4月4日,來自德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IL-6的水平可預測有症狀的住院COVID-19患者的呼吸衰竭。目前,這一研究發表在MedRxiv預印本上,題為“Level of IL-6 predicts respiratory failure in hospitalized symptomatic COVID-19 patients”。論文尚未經同行評議,暫不用於指導臨床實踐。

研究:IL-6可准确预测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过线”后风险增加22倍

在這項研究中,從2020年2月29日至3月27日(n = 40),研究人員對40例經PCR確診有症狀的新冠住院患者,一一進行了基礎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結果發現,需要機械設備通氣的患者13/40(32.5%),與不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在年齡、合併症、放射學表現、呼吸頻率或qSofa評分等方面並無差異。

但是,他們發現白介素6(IL-6)升高與機械通氣的需要密切相關(p = 1.2.10-5)。此外,疾病期間每位患者的最高IL-6水平(臨界值80 pg/ml)可預測呼吸衰竭的準確性較高(p = 1.7.10-8,AUC = 0.98)。 IL-6水平≥80 pg/ml的患者的呼吸衰竭風險為92%,比IL-6水平較低的患者高出22倍!

當患者IL-6水平達到80 pg/ml後,到需要機械通氣的中位時間為1.5天(範圍為0-4天)。

研究:IL-6可准确预测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过线”后风险增加22倍

研究人員們認為,在目前重症監護病房不堪重負、急診室人滿為患的情況下,正確分類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至關重要。最新研究表明,IL-6是一種有效的標誌物,可以準確預測即將發生的呼吸衰竭,並幫助醫生在在早期實現正確分配患者。

上個月,同樣發表在MedRxiv預印本上,來自我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者們的一項研究也揭示了IL-6在監測重型COVID-19患者中的潛在作用,相關研究題為“The potential role of IL-6 in monitoring severe case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研究:IL-6可准确预测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过线”后风险增加22倍

該研究收集了經實驗室檢查確診的69例重症/非重症新冠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人員細緻分析了外周血細胞與細胞因子、臨床表現和預後之間的關係。

入院時,重症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6歲,女性患者為52.17%。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79.72%)、咳嗽(63.77%)、呼吸急促(57.97%)和疲勞(50.72%)。腹瀉較少見。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高血壓。

入院後,嚴重病例中,胸部CT(CT)顯示雙側肺部受累和間質異常的比例分別為60.87%和27.54%。與非嚴重疾病患者相比,嚴重疾病患者表現出明顯的淋巴細胞減少。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現乳酸脫氫酶(LDH)、C反應蛋白(CRP)、鐵蛋白和D-二聚體水平升高。2名患者(2.9%)需要轉入重症監護病房。整體免疫學參數和大多數炎症參數基本在正常範圍內。但是,嚴重者基線白細胞介素-6(IL-6)明顯升高,這與住院期間的最高體溫和CT表現密切相關。

IL-6也與CRP、LDH、鐵蛋白和D-二聚體的基線水平升高明顯相關。IL-6水平的升高,表明它可能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在治療前後對IL-6進行評估的30例重症患者中,治療後的25例患者中IL-6顯著降低且CT評估得到改善。3例患者中IL-6水平進一步升高,這與疾病進展密切相關。

研究:IL-6可准确预测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过线”后风险增加22倍
研究:IL-6可准确预测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过线”后风险增加22倍

在這些分析結果的基礎上,華中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就曾建議將IL-6用作嚴重新冠患者的疾病監測指標。論文討論部分還指出,由於已經發現IL-6與COVID-19的嚴重程度相關,因此靶向IL-6可能會改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細胞因子風暴相關的症狀。

參考資料: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01.20047381v1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1.20029769v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