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一個國家進步不進步,主要看兩條,一是看教育,二是看醫療。

先說教育。

說到教育這個話題,可以說是全國人民心中的痛。

孩子的上學問題,是每個家庭繞不開的話題。

後疫情時代

在線教育使得教育資源公平分配

進入21世紀,我國的教育仍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大的動靜。

19大以來,在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口號下,教育行業始終裹足不前。

而恰是這次疫情,改變了教育模式,觸動了教育體制。

既然疫情迫使大、中、小學延遲開學,城市的多數學校已經開始了網上授課,那麼國家為什麼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適度推行網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呢?

是時候了,必須改變落後死板的填鴨式的學校教育模式的時候到了!

從國家層面,改變教育模式和體制,取消地域界限,承認線上學歷;全國統一高考分數線,來一個全面徹底的深化改革!

地方主義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分配,那一定是不適應時代潮流的,至少是不符合互聯網加的基本國策的。

許多學習,可以在網上完成。

許多師資,可以被節約。

許多大學,可以擴招。

當學歷與地域分離,授課與學習分離,地域界限被取消,地方保護主義被打破,壟斷的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分享,那才是教育公平的萌芽,才是每個學生真正的公平競爭的開始。


說完了教育,再說醫療。

十八大以來,全民醫保逐漸推行開來,人民確實受到了實惠,舉國上下,莫不稱讚。但是醫療的問題還遠遠沒有根本解決。特別是遇到重大疫情時,顯得手忙腳亂,一時抓瞎。我們看到問題很多。

應急預案不足,物資儲備不足,人員儲備更不足。

酒精口罩都斷貨,手足無措,根本沒有大規模疫情預案。

人員更不要說了,醫務人員嚴重不足,軍醫都能用的幾乎全用上了。排在最前線專家院士都是七八十歲的,拿自己的命在最前線抗戰。這說明了什麼,中國真的後繼凡人了嗎?中醫真的後續無人了嗎?

一句話,以我中國之國力,面對這場戰役,還是隻有招架之力,無還手之功。

不少城市對本次疫情中的確診和疑似病例全額報銷,但是這並沒有形成一個機制,作為法定成文的依據。

所以醫療制度,仍需要繼續完善,包括異地醫保報銷等,仍是喊了多年的難題。


後疫情時代

醫療制度仍需要完善


順便,我們說一下房地產業。

為什麼要說他,因為這個行業和前面的教育和醫療有一定聯繫。

醫改的成效之一是,讓人民吃了定心丸,敢把以前存在銀行的救命錢拿來買房。

加上現行體制下的“學區房”規定,使得全民對房產的熱捧,全民買房成了趨勢。

再加上國家寬鬆的貨幣政策,催生了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熱與失控。

然而新的問題是:過熱的房地產市場如何退火?


後疫情時代


筆者認為,國家應適度放鬆房地產宏觀調控,讓房價自然迴歸。

我們剛說了改變教育模式,只要取消綁定學校和住房的“學區房”的政策,就能釜底抽薪,讓房價迴歸價值的閘門被真正打開。

社會要良性發展,那就要有健康的經濟,不能光靠託著房地產的泡沫去制定各種政策。該著陸的早晚要著陸,不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

2020年,房地產的泡沫的虛偽面紗,大概率地要被疫情意外地刺破了。

疫情讓人們的生活放慢了節奏,制約了人們的生活生產需求和消費,直接打擊了餐飲、旅遊、影視、交通等許多行業,間接地打擊了製造業和工商業。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全部受到挫。

以二個月的疫情“禁閉期”估算,全民全年減少1/6的工作時間,人均收入大約減少15%,消費也會下降相應的比例。所以估計今年2020年GDP增速也比去年下調0.5個百分點。鼠年的鼠疫恐怕對經濟打擊不輕。


後疫情時代


2020年的春節,武漢爆發了新冠病毒疾病,迅速向全國各省傳播,給全國人民來了當頭一棒。

在當下,我們相信瘟疫肆虐的日子終將過去。可同時我們許多人也都在想同一個問題:

這場瘟疫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或者說今後的生活模式應該怎樣去優化?


從這次疫情過後,全民將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預計可以看到以下變化:

  1. 人們的保健意識增強。平時更加註重健身和養生,更趨向於發達國家的生活理念。
  2. 衛生習慣改變。出門乘車,乘地鐵戴口罩了。分餐制逐漸成為主流,向西餐式轉變。集體大型婚禮變成旅遊紀念。千人宴等現象可能漸少。野生動物不上桌了,居家素食者漸增了(細想想此起彼伏的豬流感、禽流感,瘋牛病,口蹄疫不時爆發,哪個肉也吃不放心啊)。
  3. 生活方式改變。宅男宅女漸增加,躲在家裡網上賺錢。從疫情期培養起來的網絡經濟漸漸盛行。
  4. 中醫逐漸被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在2017年發佈施行後,算是牽了個頭,更多的努力還需要數代人的努力,因為現在已經中醫已經失傳不少精華了。

以2020年疫情結束為全民生活的分水嶺,將之前和我們即將進入的新生活模式時代,區分開來,我將其稱為“後疫情時代”,希望這次疫情早點結束,這個時代早點到來。

後疫情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