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饋贈(原創)

  • 離開大山,一去經年,輾轉數省,多少折騰,都沒有留下多少印記,腦海中還是那幾座山,那幾條溝,那幾道道樑上我年少的身影。


大山的饋贈(原創)


年歲漸長,而我自認為還是那份純真(別人定義的老實),並沒有改變,這是大山從我有記憶之時便賦予的,山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山勢柔拂而過的風中,和衣而臥,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有多少個日日夜夜,不止一次的回味著那份自然的味道,一如昨天。

這也是我每次帶小孩回去,從水泥建築禁錮中釋放出去,必有的環節就是爬山,去尋找大山上的一蟲一鳥,一草一木。這次的效果尤其明顯,兩小孩很盡興,她們在田間地頭髮現了小羊兩瓣形的小蹄印,並數著這些小蹄印一直到溝畔,目光延伸到對面的溝崖上,如蛛網般橫七豎八的,羊們吃草踩出來的小路錯綜著,這是最直觀的書本上的“羊腸小道”,不只是出現在照片、影像中。

溝窩裡,筆直的聳立著五六棵鑽天楊,兩個小孩關注的是那喜鵲用樹枝築的巢,幸運的是,透過枝枝丫丫和三兩個巢,我們正好看到了夕陽的餘暉,“夕陽西下”“倦鳥歸巢”的畫面同時出現,是有一點馬致遠的“古藤老樹”的味道,但不是那種蒼涼,而是城裡尋覓不到的寧靜,特別有代入感的、能瞬間放空的寧靜,在這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竟然被莫名感動了,何況小孩,她現在所接觸的就是書本上有但是平常接觸不到的景象,到了大山環抱的農村,書中的“顏如玉”。短短一個小時,便有喜鵲的歸巢,烏鴉的盤旋,被驚嚇的長尾巴野雞的嘰裡咕嚕,四五個山雞競相飛起,叫不上的有漂亮羽毛的小鳥在電線上歇息。。。。。

大山的饋贈(原創)


這是怎樣的反差啊,最起碼是隔離一月睡衣棉被“蛆爬”,乃至於組團遊“客廳--臥室--廚房”這樣的反差,而這種反差,正好是需要帶給孩子們的,用大山饋贈的禮物,讓她們天性自然,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

  • 於是,我們上山去找了“蝸牛”(老家的叫法gua gua 牛),專注著,在每一個草皮下,在每一個小塄坎中,在每一小堆每一小堆的小草縫中,去“發現”,去釋放天性,去和大山對話,不知不覺間,山風拂面又拂心,讓一顆大山種子在城市心靈中發芽。


大山的饋贈(原創)


途中路過煙囪,老家的鍋臺和土炕共用的出煙口,筆直縱貫,正好老媽和媳婦兒做飯,腦海中,古文中,“孩童放學”“炊煙裊裊”已入腦海。路過四月的杏樹,正好是“含苞待放”的季節,讓孩子們認真觀察了什麼是“含苞待放”,什麼是“已然綻放”。

大山賦予了我的靈魂,我也想把它傳承下去,不求有多高貴,只求可以在以後人生中多一點大山的隨性和超然。

我在夢中時常有,裹一個大棉襖,微風習習,以地為席,銜一根野草,看天邊的雲捲雲舒,淡然隨性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