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故乡的破败不堪里,我为什么还对其充满希望?

白岩松对故乡的理解是这样说的:

“故乡是年轻时候天天想着要离开,可到了岁数大了的时候又天天想着要回去的地方。”

故乡是无论变成什么模样,都是一个人走出很久,到了某一天最想回去的地方。

《故乡》故乡的破败不堪里,我为什么还对其充满希望?

然而鲁迅笔下的着这篇《故乡》,又让我看到了对故乡不一样的解读。

在这篇文章里,故乡留给“我”的更多的是陈旧和破败,然而这样的破败里依然有一点希望之火没有熄灭。

鲁迅的文字一贯是简洁有力的特点,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都仿佛会说话,他描写的人物看似朴实简单,其实每一个人都及其丰满又真实鲜活。

鲁迅先生擅长用一个个故事,唤醒人们心中留恋又模糊的东西。鲁迅先生的故事读着生动有趣,又像一把裁刀割开患处去腐,给新生勃发地机会!

《故乡》是鲁迅先生19821年写这篇文章前一年,他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来北京,当他看见记忆里的故乡破败的样子,心生难过。

当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对鲁迅说起“如今农民生活深受苛捐杂税的压迫的凄苦”,这引起鲁迅深切的同情。

于是鲁迅回到北京,将回乡见闻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里。

而经过艺术润色的故事《故乡》,鲁迅通过对故乡面貌破败的描写,引出故事里两个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

因为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劣,杨二由曾经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贪小便宜、尖酸刻薄、外形像圆规一样粗鄙的乡村妇人样子。

而闰土这个幼时玩伴,由一个幼时小英雄变成了一个苍桑麻木的海边农民汉子。

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其实就是故乡这三十年的变化。在这变化里,故乡这些人成了被时政荼毒迫害的可怜人!

然而无论是杨二嫂还是闰土,在承受着盘剥和压迫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清醒过来,依旧把希望寄托在迷信上,骨子里没有一点反抗意识。

这些活在生活最底层的穷苦农民,不去思考为什么出现这些压迫,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莫名其妙的迷信上,希望得到神灵庇佑早些脱离苦海!

而这种迷信体现在:当“我”让闰土拿几件能用的家什时,闰土仍没有忘记要那副香案和烛台。

在闰土心里,能让他脱离苦海的大概就是神灵了吧。

在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身上,默默承受、妥协是一贯的应对苦难的方式。等到有一天承受不住时,期待能得到神灵指点来世投胎到衣食无忧之家。

从这篇《故乡》里,我们能获得什么?

一:我们与社会的关系是共生的存在!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描写了回乡看见故乡时的惊讶,“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种惊讶是我对故乡巨变的难以置信,同时也是我对残酷现实的痛恨!

在故乡破败的进程里,最直接遭受苦难的就是底层农民。老百姓没什么大能耐,靠着土地和山河活着。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农民没有安稳的日子可过。

那时候的人们深受压迫,所以面对这些人们木然地接受。

在这篇文章里,凸现的是整个社会和当下农民的关系。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1921时的中国现状,当时的中国经受着各方面盘剥。身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广大群众,经受着日益严重的苛捐杂税,使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难过。

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怎么可能安稳?

鲁迅先生通过对二十年来故乡的环境变化描写,让读者看见一个破败不堪的故乡;又通过对故乡里的人容貌上变化的描写,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环境所具有的威力,而这样巨大的破坏力是来自外人的摧残!

无论何时,人都是与环境和身处的社会环息息相关。 这一点从杨二嫂和闰土的面容上的改变,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如果一个社会是动荡不安的、生活又极度凄苦,这个国家失去的不仅是发展,还有越来越麻木的群众觉悟和意识。

这是《故乡》对现实的意义,是我们需要从《故乡》的文字里获得的自我醒悟!

故事里的“故乡”距离今天有些远,却并不妨碍它们的相似。

如今生活是自由、美好的时代,但“只管自家门前雪”的思想却更加严重。

《故乡》故乡的破败不堪里,我为什么还对其充满希望?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抢救多日后小女孩还是逝去了,当人们纷纷指责目击者的冷漠时,其实是人们对还存在的良知的呼唤。

《故乡》故乡的破败不堪里,我为什么还对其充满希望?

沈腾和马丽在2014年春晚表演的小品《扶不起》,这个小品搞笑又让观众心酸。这样的现象如今很多,但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周围人都视而不见。

人们为什么选择漠视?不是人们良知退化,而是有太多人因为好心而惹祸上身。

遇见这样的事,我们又该怎么面对?救,又怕被对方讹诈。不救,又会遭遇谴责。

所以,社会大环境不好,人们很难从中脱身。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故乡》的目的和初衷,人们在混沌的环境里,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声音来引导。

社会是大家地社会,由始至终都是荣辱与共。我们是组成大家的不可缺少的砖,缺一不可。

二:香案和烛台代表着什么?

母亲说闰土生活不易让他挑几件家什,我对闰土说过后闰土留下的东西有香案和烛台。

香案和烛台是祭拜祖先和神灵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闰土心里这些是生存的寄托,也是希望!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无论那个时代,总有想通过除了努力奋斗以外的捷径。于是,各种可以寄予厚望的行为就会盛行。

故事里的闰土是因为社会原因,为了挣脱生活的苦难而寄托神灵。

所以闰土眼里香案和烛台代表他的“希望”和“活着的力量”!

然而现实生活呢?

《故乡》故乡的破败不堪里,我为什么还对其充满希望?

2016年7月12日8时49分,广安华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群众报警称豪迈国际广场有一名女性坠楼。接警后,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并联系“120”到场救治。现场发现一女子平躺在豪迈国际广场,经医生确认,该女子已死亡。

坠亡女子王某,女,13岁,广安华蓥市阳和镇人,是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随其封建迷信思想极端严重的奶奶唐某某一起生活。王某奶奶轻信“八字先生的谎言”,最终被性侵的孙女悲愤跳楼自杀!

一个人的信仰究竟是好是坏,还要看其对社会的影响好坏。

现实中对迷信热衷的人们,香案和烛台代表的是:他们对现实中需求的一种欲望和贪婪!

案例里的奶奶和“八字先生”就是坏的,尤其是如今以科学文明著称的今天,封建迷信还是慎重为好!

《故乡》里的闰土受生活压迫,对生活没有希望下通过迷信来拯救自我。而我们现实生活却是不需要的,我们的身边机会很多,只要努力就会收获!毕竟,我们生活的社会安定又和谐不是吗?

故事里的人生是一种提醒,我们可以以此为戒,却不能按着故事里的人去活!

人生需要脚踏实地去努力,自己要去做一定会拥有!

三:故乡已经破败不堪了,“我”依旧对其怀着希望的原因是什么?

《故乡》故乡的破败不堪里,我为什么还对其充满希望?

故乡这二十几年的巨变,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变。

当时的中国承受着外来力量的压迫,这些压迫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被剥削。所以这样的大环境下,故乡的所有人都过得凄苦。

文章开头“我”不仅是为了搬家,还为了和“儿时伙伴”道别。

然而故乡的环境的破败景象让我大失所望,接着儿时我心目中的小英雄,再见面时已没有了当初的活泼和率真,我有再次感到失望。

这样双重的失望,却在离开的船上因为侄儿的话,有再次燃起了希望,为什么?

原因就是侄儿是新生的代表,当成人被生活切割的支离破碎而对生活失了盼头时,孩子的内心却是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而这样的希望有无穷大的力量,总会在合适的时间里爆发出来。

生活中我们的希望又在哪里?可能你身边的一个人或者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启发和希望。

然而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这些希望,不能把其当做救命稻草,否则会遭遇希望消失时的失望。

人活着,外界的力量固然重要,但都抵不过自己努力的重要。

就像文中结尾处,“我”因为侄儿的话而燃起的希望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

所以,面对生命力获得的希望和帮助,我们要“适度”利用。把这些希望当做手边的镜子,随时给自己提醒。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归宿,也是我们心里最纯洁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