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藝術:怎麼“批評”,下屬才會“聽”?

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下屬做錯事需要對其提出批評。不懂領導藝術的上司,由於批評方式不對,很容易將氣氛搞得劍拔弩張,引起下屬的牴觸逆反情緒,從而不利於工作的開展。

那麼,在實際工作中,當下屬做錯事,怎麼“批評”,下屬才會聽,並且能夠聽進去呢?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小技巧:

領導藝術:怎麼“批評”,下屬才會“聽”?


1、批評之前,先對其做得對的部分進行肯定,再逐漸過渡到不對的部分。

應用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說出令人不快的事情之前,先給對方一些肯定,就更容易讓對方接受接下來的否定。這一點就跟理髮師為人剃鬍須之前,要先用肥皂潤滑的原理是一樣的。

李芳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在辦公室負責文秘內勤工作。有一次,上級領導要下來調研,領導安排李芳撰寫一份彙報材料。李芳因為在校期間學的是中文專業,寫慣了文學氣息的東西,一時半會兒摸不透公文寫作訣竅,所以雖然費了很大勁,但是寫出來的東西還是擺脫不了學生氣和文學氣。

為了不打擊李芳的工作積極性,領導是這樣做的:

首先,領導非常中肯地誇讚了李芳的文筆和文學素養,對李芳寫出來的稿件從邏輯性到知識儲備再到遣詞造句方面,給予了很大的肯定;

然後,肯定完之後,對李芳說“但是,有一點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我們這次是要迎接上級領導過來調研,如果彙報材料能夠再公文化一點就好了。”

在這種批評方式下,李芳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領導的批評和建議,迅速明白自己的寫作缺點,也並未因受到批評而挫敗工作積極性,反而工作熱情更高。

領導藝術:怎麼“批評”,下屬才會“聽”?


2、批評之前,先談談你自己的過錯,再逐漸過渡到對方的過錯。

假如在批評別人之前,先承認自己也有很多缺點和不對的地方,那麼批評的話語聽起來就沒有那麼刺耳了。

我們還拿剛才李芳的例子來談。領導在李芳身上看到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影子,知道每個年輕人剛踏入工作崗位,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他深諳李芳這樣的年輕人心理。如果他在批評的時候這樣說:

“看到你,使我想起了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樣子。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跟你現在比起來差遠了,我那會兒自覺自己在學校時文筆還不錯,認為公文寫作對我來說是小菜一碟。但是我連續寫了好幾篇,到領導那裡都通不過,自己還特別義憤填膺,感覺領導不懂得欣賞自己的作品。現在回想起那時候的自己,才明白當初自己的文章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然後,在此基礎上,指出李芳文章的問題:“你的文章比我那時候寫的好太多了,但就是措辭上再注意一點就更完美了”。

這樣的批評方式,李芳一定非常願意接受。

領導藝術:怎麼“批評”,下屬才會“聽”?

3、給對方留足面子,沒有人喜歡被當眾批評。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很多上司會公然在其他人面前批評下屬,再加上批評方式過於直接,就會讓下屬很難堪,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從容挫傷工作積極性。其實,這種傷害,原本只需要幾分鐘的思考或者幾句貼心的話語就能夠輕易化解或避免。

去年年底開民主生活會之前,辦公室的一位副科長找到我,跟我說“你要是對我有什麼意見,我希望你能私下裡給我提出來,我不想讓你在大會上,在那麼多人面前公然批評我的缺點,我心裡接受不了。”

這位副科長非常坦誠地向我表達了自己能夠接受的批評方式,其實她的心理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沒有人喜歡被當眾批評。

即使你手握真理,對方大錯特錯,也請給對方留個面子。讓對方丟臉,除了會摧毀他的自尊心以及引起他對你的牴觸情緒之外,對工作改進和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領導藝術:怎麼“批評”,下屬才會“聽”?

4、用引導代替命令,用“我們”代替“你”。

還拿上面李芳的事情為例,我們試著對比兩種批評方式,大家看哪一種更容易讓人接受:

第一種:“你第3部分的3個段落之間邏輯有問題,把它改成XXXXX,上午下班前抓緊改完交給我”

第二種:“我們這個彙報材料的第3部分,如果改成XXXXX,是不是會稍微好一點?”

很明顯,第二種批評方式,對方更容易接受,而且不會產生任何牴觸情緒。因為,它用商量引導、徵求意見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而且用“我們”代替了“你”,沒有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站在她的對立面,反而是一起在商量“我們的”事情。

這個技巧很容易讓人改正錯誤,因為它保護了對方的自尊心,讓對方感到備受重視,所以能夠得到配合而不引發逆反心理。

無論何時,永遠記住:即使出發點是好的,也不要用頤指氣使的命令去批評別人。

將命令改為問句來引導,不僅聽起來更悅耳,而且還可以激發創造力。

看完上面幾個批評藝術,有沒有覺得茅塞頓開呢?有時候,不同的講話方式,確實是可以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溝通效果。尤其是作為領導來說,有技巧的批評,更容易觸達到下屬心裡,從而有利於工作的良性開展,知道了就在工作中用起來吧。


我是 ,喜歡瑜伽、讀書、寫文,期待結識志同道合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