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風流——下榻的故事

下榻這個詞現在廣泛應用於書面公開場合,表示禮遇賓客的意思,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下榻的故事,有三個主角。第一個陳蕃字仲舉,東漢“三君”之一,是個狠人,大名鼎鼎的“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就是此君十五歲時驚人之語。他的故事我們後來再說。

真名士自風流——下榻的故事


陳蕃任樂安(今山東廣饒)太守時,治下有一個叫做周璆(qiu,三聲)的人,品德高尚,漢朝實行察舉制,前後幾任太守招請周璆,他都辭而不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比較清高。但是他非常買陳蕃的賬,陳蕃就招到太守府裡幫忙。陳蕃特別尊重周璆,從來都是隻叫他的字而不叫名。除此之外,還專門在府裡給周璆設了一張床,周璆來了,就把床放下來;走了,就把床懸起來。這就是第一個下榻的故事。

真名士自風流——下榻的故事

陳蕃在尚書任上時,因正直敢言,上疏得罪了閹黨,被貶為豫章(今南昌)太守。甫一到治所,還沒來得及休息,就問周圍人,徐孺子家在哪,準備去拜訪徐稚(字孺子)。太守府主簿代表眾屬官,想先給陳蕃接風洗塵,陳蕃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有感其真誠,屢屢辭官不就的徐稚應邀擔任功曹一職。陳蕃也同樣為徐稚在府裡設下一榻,離去升起,來時放下,一時傳為美談。

真名士自風流——下榻的故事

徐稚從小才思敏捷,九歲的時候,有天晚上在院子裡玩,月輪皎潔,有人問他:要是月亮裡什麼嫦娥,玉兔什麼都沒有,是不是就更亮了?徐稚回答:不是這樣,就好比人的眼裡有瞳孔,沒有的話什麼也看不見了。

當時徐稚、袁閎、韋著三人是海內聞名的大名士,袁閎出身世家大族,韋著長於三輔禮儀之國,而徐稚生於江南不毛之地,卻特立傑出,品性高潔,被認為是三人裡最優秀的。

徐稚曾被太尉黃瓊徵召,但沒有就職。黃瓊死後,徐稚揹負乾糧,不遠千里趕到江夏,在黃瓊墓邊設雞酒祭奠,大哭一場,也不留下姓名就離開了。當時郭林宗也在參加葬禮,猜到了是徐稚,就派人騎馬去追他,為他擺酒送別。後來郭林宗母親去世,徐稚去弔唁,在墓前放了一把野草就離去了,眾人都不知道何意,郭林宗長嘆一聲:一定是徐孺子了,詩經說“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可惜我沒有這樣的品德來勝任。

真名士自風流——下榻的故事


就是這樣學識淵博,淡泊名利的人物,又透漏出一點任性和率真,才配得上陳蕃下榻啊,難怪五百多年後,王勃還要在《滕王閣序》裡寫到“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