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很多人都把善與惡用很簡單的方式來思考。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是善的,那是惡的。其實還有第三種方式,那就是涵融。涵融對與錯,正與反,善與惡。這才是人生的真實法,也是中道。

古老中國人認為,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螺旋形前進,往上的力量一陣子之後,就會往下,然後再往上。這也是辯證式的歷史法則。正、反、合永遠都在交互作用著。

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老子也說:「反者,道之動也。」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有正向的力量,也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力量。這是認知陰陽相生的中國古老智慧。因此,有智慧的領導必然懂得尋求或涵融相反的力量,讓事務或一個社群能長久不衰的成長與運行。

01單一與多元 平衡在中道

認知對與錯,並把它們截然分開的人,其實是思惟很單一化的人。

當然尋求單一化的心理,人皆有之。最好所有的人都思惟一致,人與人都沒有差別,以消除衝突,但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的,衝突是無法消除的,我們只能找到它們的平衡點。況且單一化從來就不是人類能夠延續下來的歷史法則。

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單一化的危機從族群延續上就可以看出來。生活封閉的部落,經常尋求與外族通婚,以避免生理上的單一化,造成下一代的衰弱。

中國宋朝,集理學之大成,人文極為精練,但是過度強調人格之內聖,而忽略事理之外王的重要,結果被蒙古人所滅。容許差異之並存,或涵融表面對立的力量,是一個民族能長期延續的關鍵。

02同中存異 包容學習

同中存異,是古老中國的哲學。人與人本來生活背景、習性等各不相同,能夠在一起互相接納、互相學習、互相包容,為一個共同理想而努力,這是人間最美的事。

差異所產生的磨擦會不會有?當然有!但是如果用包容的心來面對衝突;而不是以機巧心來響應,或以負面的態度來對待。那麼差異的問題就會逐漸化解,彼此的接納就變得可能。

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接納是共識與共事的基礎。最怕的是,差異的雙方,都把彼此當作負面的力量,進而排斥與自己對立的人;或者為著自身的利益而抵制對方的正向能量。

其實只要目標一致,沒有誰的力量是負面的,一切只是本位的觀點。站在整體的高度上看,那相反的力量其實是相生相成的。如何平衡與涵融才是重點。過猶不及,都是極端,都並非中道。

中道觀與涵融觀是很東方式的思惟哲學與智慧。西方式的分析,把人與人都逐漸解構分離開來。但是陰陽相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個健康的群體一定能接納不同之聲音與意見。

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然而意見之表達必須基於善,合於理,發於情。善意與和順的態度是表達不同意見的重要原則。失去這原則只會造成裂痕。

另一個更重要的思惟是,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對治內心,消除自我的成見執著,明白瞋恨與傲慢才是阻擋人與人溝通與共事的最大阻礙。

善惡不是兩端,涵融才是中道

只有對治我們的內心,才能在同中存異、在異中求同。即便看到他人有錯誤,與自己有差異,也能以愛包容、善解,從內心清靜的人格修持出發,培養出涵融中道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