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社會要發展的話,不僅離不開工業,更離不開農業。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大部分都是靠種地為生,種出來的莊稼也是人們的食物來源。在這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中,造就出來的人民性格是非常樸素的,生活同樣簡單快樂。

人們平時就是去田裡種植莊稼或者除草,閒下來就是和鄰居坐在一塊聊天。聊天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說今天村裡誰家的母豬下崽了,又或者是誰家姑娘嫁人了。對於身邊人的關係他們通常也更加敏感,因為常常和身邊人進行交流,瞭解的更多,總結出來的經驗往往也更準確。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除了鄰居,人們最注重的就是親戚之間的關係了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親戚,媽媽的兄弟姐妹和爸爸的兄弟姐妹以及他們各自的家庭成員,都是我們的親戚。

親戚之間的關係總是很微妙,既比父母疏遠,又比朋友和鄰居親近

。但是有的時候這種距離會更佳尷尬,距離過遠的話可能會讓親戚疏遠,過近的話可能還會影響家庭。

所以能夠很好地處理親戚和家庭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過去的人們就對親戚關係有很多看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句他們總結出來的關係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那還有一個是啥呢?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農村的親戚並不像城市中的親戚,住的地方相隔了幾個城市幾個省,他們的親戚往往走幾步路就能見到。所以說聯繫也更加密切,對於和誰親近,和誰不親近也就十分明顯了。

因為姨夫和姑父都是小姨和姑姑的丈夫,是屬於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大家走動的時候也就是一個面子工程,分開的時候差不多還是陌生人。

假如要是沒有姨母和姑姑的聯繫,想必就沒有什麼溝通橋樑了,在很多人眼裡估計姨夫姑父都不如鄰居朋友來的熟稔。

那麼到底誰最不親?答案是姨媽,就是叔叔的妻子

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因為相比起男性,女性對於“家庭中的小利益”更加敏感,她要時時刻刻防止在丈夫和他的兄弟姐妹交流的時候付出什麼代價。所以就在謹慎小心的過程中傷害到了兩家的關係,還不自覺。在小輩的眼裡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惡的,在很小的事情上斤斤計較往往都會給人很不好的感覺。所以就說我們和她們不親。

在現代社會中,因為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導致親戚之間的走動越來越少,就連傳承了幾千年的“拜年”也開始被忽略。在過去人們拜年是為了將自己美好的祝願傳達給親朋好友,但是到了現在,人們更喜歡在家看手機,年輕人們更是方便,直接把“新年快樂”群發出去。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不要說是姨媽了,就算是自己的親叔叔親姑姑都可能懶得走動了,人們常常說,如果不維繫一段關係的話,很可能就會變淡,親戚關係也是如此。

那麼到底該如何處理親戚之間的關係呢?有一個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就是儘量避免利益牽扯

。不管是多麼親近的關係,只要碰到了“錢”這個字,就會變味,親戚更是如此。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假如要是跟鄰居朋友找你借錢,過兩天手頭寬裕還了就行,但是親戚借錢的話,他可能就會想反正大家都是親戚,花他一點錢也沒關係,然後就不停地拖,因為你們是親戚,你也會不好意思要。所以這個時候就非常尷尬。

親戚之間是靠血緣聯繫著的,但是如果人們要是不再重視血緣的話,那親戚也沒用了

。老人們的觀點的確是真的,彼此之間的聯繫變淡,最後能剩下的就只有利益牽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